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创造的影响因素——基于14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26 01:17

  本文关键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创造的影响因素——基于14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第三产业 就业创造 就业结构


【摘要】:在经济发展的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行业多、范围广、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就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以我国2004—2012年第三产业14个子行业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尝试探究了影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创造的相关因素。通过一系列计量检验和数量分析,研究发现:(1)在短期内,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例、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和国有资本的比例对第三产业的就业创造产生显著影响;(2)在长期内,需求因素、技能劳动力比例、金融深化等对第三产业就业创造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第三产业的市场结构、行业平均工资水平、技术进步率作用为负。因此,全面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市场机制建设和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提高第三产业就业创造的有效政策。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关键词】第三产业 就业创造 就业结构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岗位创造、能力提升、中介服务及反歧视的机理和政策”(项目编号:07&ZD043)
【分类号】:F719;F249.2
【正文快照】: 3一、文献回顾为了探究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有的学者重点研究了工作创造影响因素及其计量模型。如Baldwin和Dunne等人在考察加拿大和美国在工作创造方面的差异时,将地区、行业和时期作为工作创造各变量的影响因素,建立了这样一个回归方程:yit=β0+βUS×DUS+∑βi×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冠霖,任旺兵;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难度加大——从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演变轨迹及国际比较看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J];财贸经济;2003年10期

2 魏作磊;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03期

3 罗军;;经济开放与技术进步影响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4年04期

4 罗知;;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的影响——来自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数据[J];经济评论;2011年05期

5 赵杨;刘延平;;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年12期

6 平新乔,魏军锋;中国汽车工业的市场规模和企业数量研究[J];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7 徐瑛;陈秀山;刘凤良;;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度量与分解[J];经济研究;2006年08期

8 籍佳婧;;劳动力市场扭曲对我国服务业就业的影响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3年02期

9 苑德宇;;公共投资与区域就业变动——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经验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10 刘纯志;失业、就业与第三产业[J];统计与决策;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毅;古代“茶马互市”贸易的分析及对现代贸易的启示[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黄庭;刍议人民币汇率稳定[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盛宏清;试析中央银行的冲销政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李继刚;;论西藏科技进步对第三产业的影响[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王凤慧;周志刚;;对中国农村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到有限剩余转变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6 方鸿;曹明华;;贵州省第三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率关系的计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7 王佳;余世勇;;1986~2006年重庆市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计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8 李侠;田丰;;以比较优势理论分析贵州省茶叶运营新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9 张翔;;农村新“读书无用论”对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10 钟辰;;中国经济二元结构与劳动力配置新模型[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井百祥;刘长庚;孙红玲;;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配置模式[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陈晨;;劳动力有限供给、有序迁移与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讨论及启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淑华;陆丽芳;;论外资经济与服务业发展[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庞瑞芝;李鹏;;中国各地区工业创新效率:模式、制约与对策——基于创新生产过程效率的新视角[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钟仕田;;城市化过程中城郊失地农民及其社会保障探讨——以宜昌市西陵区农村为例[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叶辛;张璐;;国外石油储备立法对中国的启示[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7 王春宇;;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劳动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VAR模型[A];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研究[C];2008年

8 阳欢;李峰;;江西省农村教育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胡浩;;从DD-AA模型看当前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影响[A];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10 井百祥;刘长庚;杜吉中;;FDI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下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美丽;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潘塞梅;老挝工业化进程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曲秉春;产业链视域下的农户增收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兴无;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的理论、政策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6 朱玉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周娟;FDI与中国区域城乡收入不均等[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8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邱红;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洁;综合比较优势视角下的中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正坤;我国柑橘出口比较优势及其可持续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黄丽慧;探寻非经济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瞿逸;我国经济转轨期民工荒问题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储其正;汇率与股价相关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陈竹;服务业FDI对服务贸易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李继萍;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陈强;相对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人民币真实汇率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苏菡;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对外贸易的相关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孙亮;我国服务业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赵一林;现行户籍制度对公民权利的影响及立法完善[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昭玲;刘旭;;中国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基于32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7年08期

2 何德旭;姚战琪;程蛟;;中国服务业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9年08期

3 盛斌;牛蕊;;国际贸易、贸易自由化与劳动力就业:对中国工业部门的经验研究[J];当代财经;2009年12期

4 邵敏;包群;;外资进入对国内工资的影响:基于工业行业的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11期

5 郭克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1999年05期

6 丁守海;;中国就业弹性究竟有多大?——兼论金融危机对就业的滞后冲击[J];管理世界;2009年05期

7 张原;;中国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下降之谜——基于Baumal模型扩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程大中;陈宪;;上海生产者服务与消费者服务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01期

9 范爱军;刘伟华;;出口贸易对我国三次产业劳动力流向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05期

10 王孝成;于津平;;中国制造业行业就业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评论;201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平;;Intervention-ARIMA模型在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预测中的应用[J];统计教育;2009年09期

2 雷淑伶;杜琼;;内蒙古第三产业就业效应分析[J];北方经济;2009年18期

3 尹庆双;奉莹;;人工神经网络在第三产业就业分析中的应用[J];人口与经济;2009年06期

4 李文星;袁志刚;;促进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的政策选择[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周炜;;武汉市第三产业就业容量观控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5期

6 汪洋;谢明明;;安徽省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分析[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崔霞;;辽宁省第三产业就业现状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09期

8 李金叶;王军;;新疆第三产业就业效应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朱相宇;乔小勇;;北京第三产业就业潜力与调整升级——基于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国际比较与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4年02期

10 彭荣胜;;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河南省城市化进程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丽杰;李廉水;;制造业创新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邹兰;天津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超四成[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刘静;北京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率最高[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8年

3 史晓菲;我国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增强[N];消费日报;2008年

4 记者 小言;年均高出全国1.23个百分点[N];西宁晚报;2010年



本文编号:7387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7387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f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