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02:14
本文关键词: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等特点,不仅能提高产出、增加就业,还能促进地区经济调整和适应,“两会”期间也提出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由原来较快的速度,转变为平稳发展,新常态下的经济更关注科技创新、节约、环保等领域,这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因此论文对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相关研究。论文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分析从区域视角,并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商从行业视角,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分析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研究表明:(1)从区域的视角。(1)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从时间上看,只有郑州得分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他省辖市得分变化不大;从空间上看,就得分来说,郑州市集聚水平处于绝对优势;就排名来说,郑州、南阳、洛阳始终位列前三甲,其他城市排名则有所波动。(2)运用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分析,时间维度上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有异化的趋势,但从空间角度来看,除濮阳外产业结构整体变化不大。(2)从行业的视角。从时序变化上来看,除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外,其他分行业和整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都大致呈倒“V”形分布,但整体上还是呈上升趋势,且知识和资本密集型行业集聚水平较高;从空间变化上来看,市域范围内,整个生产性服务业及各分行业集聚格局整体相对较稳,局部变动明显。选取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七个指标变量,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对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表明:从整个生产性服务业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力度这两个变量呈正相关,工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这两个变量呈负相关,其他变量则不显著。从各分行业来看,就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来说,只有信息化水平呈负相关,其他变量不显著。就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知识存量这三个变量呈正相关,工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这两个变量呈负相关。就金融业来说,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影响力大小这两个变量呈负相关。就批发和零售业来说,工业发展水平呈负相关,政府影响力大小呈正相关。就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来说,只有对外开放水平且呈负相关,其他变量则不显著。就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工业发展水平呈负相关。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水平 影响因素 河南省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1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5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意义12-13
- 1.2.1 理论意义12
- 1.2.2 实践意义12-13
- 1.3 文献综述13-17
- 1.3.1 国外文献13-15
- 1.3.2 国内文献15-17
- 1.3.3 文献评析17
- 1.4 研究设计17-20
- 1.4.1 研究内容17
- 1.4.2 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17-19
- 1.4.3 技术路线19-20
- 1.5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20-25
- 1.5.1 研究区域20-23
- 1.5.2 数据来源23-25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25-31
- 2.1 相关理论25-28
- 2.1.1 古典区位理论25-26
- 2.1.2 增长极理论26
- 2.1.3 新产业区理论26-27
- 2.1.4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27-28
- 2.2 研究方法28-31
- 2.2.1 全局主成分分析28
- 2.2.2 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28
- 2.2.3 空间基尼系数28-29
- 2.2.4 区位熵29-31
- 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时空特征分析31-43
- 3.1 基于区域视角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时空特征31-35
- 3.1.1 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征31-33
- 3.1.2 基于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征33-35
- 3.2 基于行业视角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时空特征35-41
- 3.2.1 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集聚的时序特征35-36
- 3.2.2 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集聚的空间特征36-41
- 3.3 本章小结41-43
- 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43-57
- 4.1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43-45
- 4.1.1 模型构建43
- 4.1.2 指标选取43-45
- 4.2 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定量分析45-55
- 4.2.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影响因素分析45-47
- 4.2.2 生产性服务业各分行业集聚水平影响因素分析47-55
- 4.3 本章小结55-57
- 5 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策略57-61
- 5.1 尊重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57
- 5.2 加强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57-58
- 5.3 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58
- 5.4 营建良好的政策环境58-59
- 5.5 充分利用科学研究成果59-60
- 5.6 重视人才建设60-61
- 6 结论与讨论61-63
- 6.1 主要结论61-62
- 6.2 创新之处62
- 6.3 展望与不足62-63
- 参考文献63-69
- 致谢69-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丽霞;杨婷;郑文升;刘鹏程;;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特征及其发展演变[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2期
2 蒋丽;;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及成因研究[J];经济地理;2014年03期
3 李博;韩增林;;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S1期
4 张东光;张文政;张源;;山东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5 万千欢;千庆兰;陈颖彪;;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14年01期
6 张振刚;陈志明;胡琪玲;;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4年01期
7 刘辉;申玉铭;邓秀丽;;北京金融服务业空间格局及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13年05期
8 李一;孙林岩;冯泰文;;地理视角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02期
9 王聪;曹有挥;陈国伟;;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网络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年07期
10 翁春颖;;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3年04期
,本文编号:795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795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