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及内部结构差异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01:20
本文关键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及内部结构差异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产性服务业 结构水平 影响因素 面板模型 新型工业化
【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相继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就一直保持着上升的趋势。在各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服务业正在越来越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经济形成的第一推动力,地位也愈加重要。随着分工的深化,技术的进步,以及管理方式的革新,生产性服务业对各项经济活动和组织形式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国外的实践经验已经说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我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初级阶段,由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和资源密集型的重工业化发展路径,经济与环境的矛盾愈加突出,这种投资带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而通过发展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大幅提升工业的附加值,促进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改变传统经济增长对单纯规模扩张、资源消耗的高度依赖,促使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认清当前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水平及内部行业的构成特点,准确的把握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并通过分析各种因素影响,为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更加实际的解决路径,就显得十分紧迫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服务经济学、转型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深入剖析,对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比结构的各因素进行逻辑推导和面板实证,从而就如何更加有效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指明方向。首先,论文从文献综述出发,整理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分类、特征、内在机理等作为理论框架基础,并对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研究重点进行了总结归纳,着重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扩张、结构分化及成因、作用与对策方面的现有结论,为下文从结构角度探讨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寻找落脚点;接下来,通过大量的国内外行业相关数据对比,将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总占比水平、内部各行业的占比差异多层次的呈现出来,得出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方面呈现出的两大特征,即总占比水平低和内部结构层次低,各地间、各行业间结构差异较大。第三部分,先从需求、供给和外部三大要素出发对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各项因素进行理论推导,并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般性因素和特殊因素提出产生正负影响的假设,放入省级面板模型进行实际性验证,发现导致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和结构差异的原因。实证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仍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科技投入水平,而经济开放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起到了负面作用,另外城市化水平的推进对于目前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来讲作用并不显著,后三个一般性因素与原假设相违背。细化到内部具体行业,城市化水平通过了金融业与交通业在10%水平上的检验,但作用正负不一;单独看金融业,依据大小排列,经济开放水平、投资率、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均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对于交通业来讲,各一般性因素的效应比金融业均要弱一些,但加入的特殊因素交通便利水平则起到重要作用。最后部分,在剖析各种影响指标不符合原假设结论的深层次原因之后,找出问题的关键,我国目前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发展、低端加工贸易格局、盲目的城市扩张、不重视科技创新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种促进因素真正发挥作用,在明确问题之后,笔者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和各领域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一是,深化产业融合、提升科技含量,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二是,政府放松管制,扩大对外开放,推进行业市场化改革;三是,加强区域联系与分工,以城市聚群发展模式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四是,加大资本投入,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结构水平 影响因素 面板模型 新型工业化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1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引言10-16
- 第一节 选题由来10-11
- 一、研究背景10
- 二、研究意义10-11
- 第二节 写作安排与研究方法11-14
- 一、写作安排11-13
- 二、文章框架13-14
- 三、研究方法14
- 第三节 本文创新与不足14-16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6-27
- 第一节 相关理论界定16-20
- 一、生产性服务业概念16-17
- 二、生产性服务业分类17-18
- 三、生产性服务业特征18-19
- 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内在机理19-20
-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与变化20-23
-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扩张研究20-21
- 二、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分化及成因21-23
- 第三节 生产性服务业作用与对策研究23-25
- 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效用研究23-24
-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24-25
- 第四节 现有文献评价及本文研究价值25-27
- 第三章 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及结构差异上的对比分析27-38
-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占比情况分析27-32
- 一、全国总量及占比增速27-29
- 二、与其他国家情况对比29-30
- 三、我国各区域间及区域内总体结构差异30-32
-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结构上的区域差异32-35
- 一、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占比差异32-33
- 二、与其他国家细分行业结构差异对比33-34
- 三、我国各区域间及区域内细分行业结构差异34-35
- 第三节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上的特点35-38
- 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水平层次较低35-36
- 二、生产性服务业不同地域间结构差异明显36-38
- 第四章 生产性服务业占比结构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38-55
- 第一节 理论要素及假设38-43
- 一、供给方面影响因素38-39
- 二、需求方面影响因素39-41
- 三、外部影响因素41-43
- 四、小结43
-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43-55
- 一、模型选取43-44
- 二、数据与模型说明44-46
- 三、检验过程46-51
- 四、结论51-55
- 第六章 结论分析与启示55-60
- 第一节 实证结果原因分析55-57
- 一、工业化水平55-56
- 二、对外开放水平56
- 三、城市化水平56-57
- 四、科技化水平57
- 第二节 启示57-60
- 一、深化产业融合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57-58
- 二、放松管制扩大开放 推进市场化改革58-59
- 三、优化区域分工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59
- 四、加大资本投入力度 提升产业竞争力59-60
- 参考文献60-63
- 后记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晓鹏;;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统计及其结构优化——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视角[J];财经科学;2008年09期
2 李勇坚;中国服务业内部各个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07期
3 杨仁发;;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我国26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3年08期
,本文编号:847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847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