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业生产效率区域非均衡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服务业生产效率区域非均衡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服务业 全要素生产率 Hicks-Moorsteen指数 区域差异
【摘要】:“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都有从第一产业逐渐转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近年来,中国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产出比重和就业比重都在逐渐上升,那么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究竟如何?生产效率如何?各区域发展是否均衡?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因此,本文以服务业生产效率为研究对象,以区域非均衡为切入点:首先,对中国服务业发展历史和区域服务业发展差异进行客观评价;接着,运用非参数Hicks-Moorsteen指数方法对服务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和分解,针对实证结果从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变化特征、区域差异分析、收敛性检验三个层次展开讨论;然后,通过建立Panel data回归模型找出了影响区域生产效率的因素;最后,结合上述影响因素,给出了提高中国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政策建议。 在研究中国服务业生产效率区域非均衡问题时,本文主要采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关于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第一,从增加值总量来看,1990-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绝对量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增加了229430.6亿元,发展成就十分显著;第二,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服务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经济;第三,从劳动力吸纳能力来看,服务业就业人数从1990年的11979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27690万人,增幅为14811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8.5%提高到36.1%,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在逐年扩大,有利于缓解现阶段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第四,从区域发展状况来看,各省份之间服务业发展差异较大,经济发达省份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而经济欠发达省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且四大经济区域服务业发展也不均衡。 (2)关于中国服务业生产效率:第一,从时序变化特征来看,①1998-2011年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变化相对不大,而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以2008年为分界点由平稳转向波动。②整个研究期间内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了3.73个百分点,其中技术进步整体下降了7.73%,技术效率平均提高了4.72%。③技术效率进一步分解后的残余混合效率平均增长了8.39%,规模效率平均下降了2.64%,纯技术效率未发生任何变化;第二,从区域差异情况来看,各省份间无论是在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方面,还是在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残余混合效率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最高的是西部地区,其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技术进步最高的为东部地区,其次是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技术效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并且西部地区在三项指标上的内部差距均排在第一位;第三,从收敛性检验结果来看,1998-2004年各区域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收敛趋势,且收敛速度较快,2005-2011年除东部地区表现出微弱的收敛性外,其他区域均无明显的收敛趋势。 (3)关于中国服务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第一,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对外开放度和政府对经济影响这两个变量显著相关,对外开放度、政府对经济的影响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刺激全要素生产率分别增长0.11、0.26个百分点;第二,服务业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市场化改革呈负相关;第三,,服务业技术效率和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度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即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分别促使服务业技术效率增长0.11、0.15个百分点。
【关键词】:服务业 全要素生产率 Hicks-Moorsteen指数 区域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24;F71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7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0-11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2.1 服务业内涵界定11-12
- 1.2.2 服务业生产效率研究概况12-13
- 1.2.3 服务业区域发展非均衡研究综述13-14
- 1.2.4 已有文献综述14-15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15-16
- 1.4 创新点16-17
- 2 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17-22
- 2.1 中国服务业发展历史回顾17-19
- 2.2 中国各区域服务业发展差异比较19-22
- 3 中国服务业生产效率测算与分解22-38
- 3.1 研究方法介绍22-28
- 3.1.1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原理22-24
- 3.1.2 Hicks-Moorsteen 指数方法介绍24-28
- 3.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28-30
- 3.2.1 指标选取29
- 3.2.2 数据来源与处理29-30
- 3.3 实证结果分析30-38
- 3.3.1 时序变化特征30-32
- 3.3.2 区域差异分析32-34
- 3.3.3 收敛性检验34-38
- 4 中国服务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计量分析38-44
- 4.1 指标选取38-39
- 4.2 实证分析39-44
- 4.2.1 平稳性检验39-40
- 4.2.2 协整性检验40-41
- 4.2.3 建立回归模型41-43
- 4.2.4 结果解释43-44
- 5 提高中国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政策建议44-46
- 5.1 加快服务业市场化改革44
- 5.2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度44-45
- 5.3 创造良好政策支持环境45-46
- 参考文献46-49
- 附录49-62
- 后记62-6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涛;陆邦祥;;基于不同生产可能集假定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共同前沿面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3年01期
2 蒲勇健;韩伟;;地理空间效应下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俱乐部趋同研究——对321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年11期
3 李文秀;李勇坚;罗春燕;;中国区域间服务业发展趋同还是集聚——基于省级分行业投资效率面板数据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2年08期
4 陈金保;何枫;赵晓;;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地区差异实证分析:1995-2009[J];商业时代;2011年18期
5 黄莉芳;黄良文;洪琳琳;;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探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06期
6 江小涓;;服务业增长:真实含义、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7 王耀中;任英华;姚莉媛;;服务业集聚机理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0年04期
8 刘兴凯;张诚;;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收敛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9 陈安平;;我国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面板协整与因果关系研究[J];经济经纬;2010年01期
10 谷彬;;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测算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来自历史数据修订的史实证据[J];统计研究;2009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向阳;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效率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春花;基于RTFA法的中国服务业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72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872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