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发展分析
本文关键词:全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发展分析 出处:《矿冶工程》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产业背景、发展现状和全球主要企业销量3个方面对锂离子正极材料产业发展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国内发展动向,提出了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 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分类号】:F416.6
【正文快照】: 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目前综合性能最好的可充电电池[1]。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构成[2]。其中正极材料约占总成本的40%,且正极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了锂离子电池各项性能,因此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海腾;基于石墨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廷凯;邓娇娇;折胜飞;李铁虎;;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J];炭素技术;2015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艾克拜尔江·沙吾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改性Li_4Ti_5O_(12)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新疆大学;2014年
2 赵皇;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3 曹晓晴;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纳米Li_4Ti_5O_(12)的制备及其改性[D];东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钟俊辉;锂离子电池及其材料[J];电池;1996年02期
2 吴川,吴锋,陈实,王国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J];电池;2000年01期
3 李泓,李晶泽,师丽红,朱广言,陈锓,卢威,黄学杰,陈立泉;锂离子电池纳米材料研究[J];电化学;2000年02期
4 杨全红;唐致远;;新型储能材料——石墨烯的储能特性及其前景展望[J];电源技术;2009年04期
5 苏育志,刘成波,张瑞芬,褶艳芬;氧化石墨的合成及其结构研究[J];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6 张天友;张东;;还原氧化石墨烯横向尺寸分布影响因素初探[J];功能材料;2009年10期
7 唐新村,何莉萍,陈宗璋,贾殿赠;低热固相反应法在多元金属复合氧化物合成中的应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_(0.8)Ni_(0.2)O_2的合成、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2年06期
8 顾惠敏,翟玉春,王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和发展[J];新材料产业;2004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桂玲;陈梅;;2008年锂离子电池市场分析[J];电源技术;2008年12期
2 ;我国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研发取得重大突破[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年01期
3 ;我国突破水系锂离子电池“短寿”瓶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0年10期
4 赵黎华;李翔;张江萍;;锂离子电池安全问题的探讨及检验监管建议[J];检验检疫学刊;2011年03期
5 ;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风华正茂[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2年06期
6 华凌;;美研制出可喷涂在物体表面的锂离子电池[J];化工管理;2012年08期
7 墨柯;;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痛并快乐着”[J];新材料产业;2013年06期
8 ;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展望[J];能源;2013年12期
9 计雄飞;陈云鹏;魏利伟;赵亚娟;;国内外动力用锂离子电池主要标准对比分析[J];标准科学;2014年04期
10 陈凯;锂离子电池和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区别[J];中国检验检疫;200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名飞;郭永兴;李新海;吴显明;;锂离子电池气胀问题探析[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王宏伟;邓爽;肖海清;王超;杨宗辉;施亚申;;锂离子电池误使用的安全检测与分析[A];2011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刘勇;盘毅;谢凯;芦伟;;锂离子电池的存储性能研究[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张俊乾;;锂离子电池中的扩散应力和破坏[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康慨;戴受惠;万玉华;王树安;;我国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与发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6 张千玉;马晓华;;二甲苯用作锂离子电池过充保护添加剂的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千玉;马晓华;;新型锂离子电池过充保护添加剂的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朱静;于申军;陈志奎;何显能;周永超;李贺;;水分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崔少华;杨晓民;;圆型锂离子电池渗液不良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10 李琳琳;王斌;吴宇平;T.van Ree;;甲基苯基二-(甲氧二乙基)硅烷用作锂离子电池功能性添加剂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壮;新国标9月实施锂电池门槛加高[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2 刘碧玛;动力锂离子电池要抓住发展机遇[N];科技日报;2007年
3 记者 陈颖;深圳锂电产量已占全国六成[N];深圳特区报;2006年
4 实习记者 徐恒邋记者 诸玲珍;锂离子电池安全受关注 新材料研究是热点[N];中国电子报;2008年
5 徐恒 诸玲珍;锂离子电池安全备受关注[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
6 李燕京;锂离子电池国标年内将出台[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冯健;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制约应用[N];中国电子报;2009年
8 新材料在线首席研究员 李国强;锂离子电池产业:中日韩三分天下[N];中国电子报;2004年
9 金信;全国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在津建成[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10 黄新培;业内专家对生产企业提出三点建议[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金龙;锂离子电池高性能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刘玉荣;锰基混合型金属氧化物孪生微纳结构的制备、形成机理与储锂性能[D];山东大学;2015年
3 易金;锂离子电池钒基负极材料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张千玉;绿色能源材料钛酸锂的改性及其回收再利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袁庆丰;锂离子电池硅基复合负极材料和电池安全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明海;高容量或高倍率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合成与相应全电池的组装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杨智博;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硅/锗电极的设计与制备[D];兰州大学;2015年
8 董汉成;卫星电源电池健康状态诊断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段冀渊;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评价技术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10 宋刘斌;锂离子电池的热电化学研究及其电极材料的计算与模拟[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涛;失效锂离子电池破碎特性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2 马宇宏;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王会军;过渡金属氧化物和过渡金属硫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任婉;锂离子电池镍—锰二元正极材料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李娟;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4Ti_5O_(12)的制备与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6 玄哲文;微纳结构MnO_2及CuO的制备及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性能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7 邢程程;原位生长FeS纳米结构薄膜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8 白钢印;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镍猛酸锂的合成与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9 宋赢;锂离子电池二氧化钛负极材料掺杂改性及电化学行为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10 安平;聚酰亚胺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27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327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