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四川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6 19:13

  本文关键词:四川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研究 出处:《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四川 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 互动


【摘要】:工业化与城镇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翼,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果工业化是社会发展的经济内容,城镇化则是经济发展的社会内容。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相互辅助、相互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是城镇化产生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口大规模集中,促使城镇在数量和规模上不断扩大。同时工业化也为城镇化提供了相应的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撑,促进了城镇化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城镇化是工业化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工业化的载体和支撑。城镇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反过来为工业化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和市场,为工业化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特别是交通、通讯、金融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到工业化的推进状态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面对当前国际形势的众多影响,加上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的各种压力和竞争,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道路显然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要求。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新型四化”中的重要两极,实现二者的互动发展,不仅能够更深入的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助力。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四川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2010年间,四川城镇化水平提高13.49个百分点,其中“十一五”期间提高了7.18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工业化率达到43.8%,城镇化率达到40.3%,已双双超过40%。在新形势下,四川对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对四川的发展做出了战略性的部署,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作为四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头戏”,努力形成“两化”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在这样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从理论和实际的角度、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从国内和国外的角度进行四川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研究,不仅是对四川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更是对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的探索,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本文利用熵值法建立复合指标模型,研究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各指标对新型二化互动进程的影响,并得出影响四川新型二化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从理论上丰富了区域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研究。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分六章来展开研究和论述: 第1章为导论,首先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工业化与城镇化,尤其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和研究思路。 第2章为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主要是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及二者的互动关系进行梳理。本文涉及了二元经济结构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和增长极理论,意在为四川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第3章四川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实证研究。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以及新型二化的互动三个层次,运用《2012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2012四川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通过熵值法计算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并构建了四川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得分评价模型,从量化的角度对四川18个地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进行了深层次分析。结果显示四川18个地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得分差距较大,各地市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各地市在表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传统指标上得分相近,在新型要素上相差悬殊;可以看出四川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4章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SWOT分析——以天府新区为例。把天府新区作为四川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试点区,通过SWOT规范分析法详细研究了天府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更切实全面的研究四川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进程,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现实基础。 第5章国内外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经验借鉴。通过研究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在国内的苏南模式与浙江模式、在国外的美国模式与拉丁美洲模式,从中总结归纳出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为促进四川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提供思路。 第6章四川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结合已有的实证结果、发展现状和实践经验,对于如何更好的促进四川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推进城乡一体化,发挥市场化的带动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助力;坚持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发展竞争力;以天府新区建设为契机,发展新型城镇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成都内陆自贸区申报,促进对外开放。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 (1)把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作为一个互动的整体来研究,更切中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目前关于区域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大多数只侧重于其中一个方面,而通过对某一区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比较少。 (2)在准确理解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本质要求的基础上,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及二者的互动关系三个层次,构建了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得分评价模型,并运用熵值法计算权重,对四川18个地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进行了实证研究,更全面分层的研究了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所涉及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3)突破了传统研究中表征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单一指标法,遵循了科学实用、综合协调和系统分层三个原则,以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为依据,在研究指标中加入反映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新型指标,建立了表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指标的设定尽可能做到全面、准确的反映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但是也要突出重点,避免重复,抓主要指标。指标具有可比性和可运算性,确保所选指标在统计年限、量纲上是协调一致的,必要时可通过统计方法对指标进行一定的处理。
[Abstract]:As the two wing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re the only way to modernization. If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economic cont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is the social cont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re complementary and mutually developing relations. On the one hand,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economic connot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it is the motive force for the production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has brought about the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the population, which has promoted the expansion of the cities and towns in quantity and scale. At the same time, industrialization also provided the corresponding material support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urbanization, and promoted the consolidation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urbanization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space, and it is the carrier and support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expansion of the size of the town and the increase in population, in turn, provide more labor and market for industrialization, creating more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the modernization degree of infrastructure such as transportation, communication and finance, can directly affect the stat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enterprises.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427;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彬;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探讨我国城市化问题[J];财经研究;2000年08期

2 许学强;黄丹娜;;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城镇发展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1989年03期

3 袁志刚,范剑勇;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4 孙新雷,郭鸿雁;河南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经纬;2003年05期

5 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6 祝玉峰;略论促进西部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新思路[J];理论导刊;2003年12期

7 郭俊华;蔡雯;杨畅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对策研究——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9年06期

8 叶裕民,黄壬侠;中国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6期

9 李捷,王志宏;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探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吴文恒;牛叔文;郭晓东;常慧丽;李钢;;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06期



本文编号:1338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338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5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