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 出处:《生态经济》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作为横截面单元,将全国分为三个部分,利用各横截面单元2000~2011年组成的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工业化、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在东部地区,提高城镇化水平能有效降低能源强度,而就全国范围和中西部地区而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阻碍了能源强度的降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能源强度的上升。根据得出的结论,文章还对降低能源强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Abstract]:Taking 30 provinces, c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of China as cross section units, the whole country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and the panel data of each cross section unit from 2000 to 2011 are used. The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n energy inten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level o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eastern region.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energy intensity, but in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hinders the reduction of energy intensity; The improve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promotes the increase of energy intensit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reduce the energy intensity.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790166)
【分类号】:F424;F299.21;F206
【正文快照】: 1引言近年来,随着各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雾霾天气在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频发,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空气污染治理的形势和任务十分严峻。能源的大量使用和不合理利用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一大因素,为了缓解我国环境污染的压力,加大节约能源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阚大学;罗良文;;我国城市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J];当代财经;2010年03期
2 吴巧生,成金华,王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3 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4 叶素云;叶振宇;;FDI对我国地区能源强度影响的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09期
5 呙小明;张宗益;;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6 杨洋;王非;李国平;;能源价格、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与我国能源强度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8年11期
7 李世祥;成金华;;中国能源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研究;2008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奥;;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以大连市为例[J];北方经济;2009年06期
2 尹建华;赵慎泽;;基于DEA的我国省际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J];兵工学报;2009年S1期
3 谭力文;代伊博;彭程;刘聪慧;;基于石油依赖性的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王艳丽;李强;;对外开放度与中国工业能源要素利用效率——基于工业行业面板数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熊妍婷;黄宁;王华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对外开放与能源技术效率提升[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6 毕军贤;;中部县域城镇化工业化与能源消耗量关系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姜磊;季民河;;我国能源强度空间分布的集聚性分析[J];财经科学;2012年02期
8 刘顺艳;孙根年;;中国各省区单位GDP/IAV能耗强度结构模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9期
9 宋旭光;席玮;;中国能源生产率增长中的结构变动——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0期
10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小军;涂俊;;发展低碳经济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天津市经济增长与产业能源消费实证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李波;赵军;;能源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分析与设计[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4 文启湘;赵杰;;陕西能源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5 文启湘;赵杰;;陕西能源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6 毕军贤;;中部县域城镇化与工业化、能源消耗量关系的实证研究[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孙广生;向涛;黄yN;杨先明;;效率提高、产出增长与能源消耗——基于工业行业的比较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8 何骏;;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研究[A];转型·创新·改革——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12年
9 李丹丹;;税收激励对环渤海风险投资的影响[A];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风险投资分会场论文集[C];2014年
10 王霄;韩雪亮;;中国上市家族企业的制度创业——基于家族嵌入之分型与变迁的视角[A];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卜小平;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途径与前景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6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吴明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涛;甘肃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沈续雷;气候变化对大城市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夏薪淳;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喻毅;湖南省电力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邹博;江苏省能源消耗、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皓;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胡燕平;辽宁省能源消耗及CO_2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石胜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缪仁余;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9 罗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10 宋文飞;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及其空间收敛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志新;陈文颖;;结构调整还是技术进步?——改革开放后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因素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2 蒋伟;;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09年04期
3 吴文化;樊桦;李连成;杨洪年;;交通运输领域能源利用效率、节能潜力与对策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4 史丹,张金隆;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08期
5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1980—2004[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10期
6 杨红亮;史丹;;能效研究方法和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的比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03期
7 黄玖立;李坤望;;对外贸易、地方保护和中国的产业布局[J];经济学(季刊);2006年02期
8 史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J];经济研究;2002年09期
9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10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群伟;周德群;张柳婷;;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探析[J];统计与决策;2008年08期
2 唐建荣;王力;;江苏省“十五”期间能源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J];江苏商论;2008年05期
3 叶悦良;韩有定;;北京产业发展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滕玉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基于31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9年02期
5 滕玉华;;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魏巍贤;王锋;;能源强度收敛: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检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7 彭远新;林振山;;江苏、安徽能源强度比较分析与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8 李树;陈刚;;环保产业对能源强度及其地区差异的影响——一项基于回归的分解[J];世界经济文汇;2010年03期
9 邓萍萍;;我国能源强度影响因子的经验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2期
10 袁梁;;价格因素对我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记者 李禾;更高的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将使节能环保双赢[N];科技日报;2011年
3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华杰;降低能源强度+控制消费总量=节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6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十二五”能源强度、碳强度指标并不低[N];南方周末;2011年
7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林伯强;“十二五”规划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教授 何建坤;中国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目标?[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下)[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10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能源与气候项目高级研究员 威廉·钱德瑞 编译 林永锋;正确看待中国今后十年的承诺[N];中国能源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炎治;中国能源强度的演变机理及情景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国涓;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4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3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4 张泊远;青海省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江;中国能源强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6 许华;江苏省能源强度变动特征及成因分析[D];江苏大学;2010年
7 于明明;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差异及节能潜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张丹;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9 王凤;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因素分解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崔艳红;中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63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363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