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行业低碳模式及其相关政策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国钢铁行业低碳模式及其相关政策分析 出处:《中国冶金》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CO排放 节能减碳技术 耦合模型 钢产量增长速度
【摘要】:基于全过程分析和情景分析建立耦合模型,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模式和政策角度,结合中国当前成熟的节能减碳技术,分析中国钢铁工业CO2的低碳发展模式和相关政策,并探讨未来中国钢铁工业CO2的最优减排量和优化技术路线。分析结果表明:若控制好经济发展和钢产量速度,实施提出的减碳技术路线,与2010年相比到2020年中国钢铁工业在焦化、烧结、炼铁、转炉、电炉和轧钢工序单位产品可减少CO2排放量分别为77.33、4.4、7.13、54.36、116.2和42kg/t;若同时保证相关末端处理技术的实施,到2020年吨钢CO2排放量为1.49t。可见,建立中国钢铁工业的低碳发展模式,主要在于促进相关成熟技术利用的政策调整,该发展模式可为中国钢铁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Abstract]:The whole process analysis and scenario analysis based on a coupling model, from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policy angle China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China mature carbon reduction technology, analysis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China CO2 low carbon development mode and related policies, and to explore the future optimal China steel industry CO2 emission reduction and optimization analysis of the technical rou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teel output speed control,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rbon reduction technology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n 2020, to China coking, sintering, ironmaking, BOF and EAF compared with 2010, the rolling process a product can reduce emissions of CO2 were 77.33,4.4,7.13,54.36116.2 and 42kg/t; if at the same time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levant e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by 2020, per ton of CO2 emissions for 1.49t. visible, establish low carbon development model Chines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mainly lies in the promotion of related mature technology utilization Policy adjustment, the development model can provide a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steel industry.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上海嘉德环境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301643,71373003,41401636) 辽宁省社会发展攻关计划资助项目(2012201011) 国家环保部公益资助项目(201009063)
【分类号】:F426.31;X322
【正文快照】: 2.上海嘉德环境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200336)随着全球极端气候的频繁发生,CO2的排放问题成为各国研究的焦点问题,如美国Berkeley国家实验室、Leticia Ozawa、Yeonbae Kim、Dolf Gielen、Yuichi Moriguchi等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从钢铁行业的节能技术、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的角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春霞;上官方钦;张寿荣;殷瑞钰;;关于钢铁工业温室气体减排的探讨[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2年03期
2 张春霞;胡长庆;严定鎏;齐渊洪;陈丽云;张旭孝;;温室气体和钢铁工业减排措施[J];中国冶金;2007年01期
3 上官方钦;张春霞;胡长庆;郦秀萍;周继程;;中国钢铁工业的CO_2排放估算[J];中国冶金;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巧;郭雪艳;蔡北溟;达良俊;;宝钢厂区植被碳储量及其固碳效益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年03期
2 肖建红;陈绍金;于庆东;陈东景;刘华平;;基于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皂市水利枢纽工程的生态补偿标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3 张春霞;上官方钦;胡长庆;齐渊洪;殷瑞钰;;钢铁流程结构及对CO_2排放的影响[J];钢铁;2010年05期
4 佟贺丰;屈慰双;刘娅;;中国钢铁行业CO_2排放的系统动力学情景分析[J];高技术通讯;2010年05期
5 曹朝真;郭培民;赵沛;庞建明;;高温熔态氢冶金技术研究[J];钢铁钒钛;2009年01期
6 刘飞;蔡九菊;董辉;;基于分析的钢铁企业热电联产碳排放研究[J];工业炉;2011年03期
7 邹忠平;王刚;赵瑞海;熊拾根;郭宪臻;谷少党;;高炉节能减排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向建议[J];钢铁技术;2012年01期
8 王亮;王刚;郭宪臻;邹忠平;欧阳标;薛占兴;;高炉碳迁移规律及CO_2减排策略分析[J];钢铁技术;2012年02期
9 张春霞;上官方钦;张寿荣;殷瑞钰;;关于钢铁工业温室气体减排的探讨[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2年03期
10 张辉;李会泉;陈波;唐清;;基于碳物质流分析的钢铁企业碳排放分析方法与案例[J];钢铁;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上官方钦;张春霞;郦秀萍;黄导;陈丽云;;钢铁企业CO_2排放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探讨[A];2011年全国冶金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发展研讨会文集[C];2011年
2 王亮;王刚;郭宪臻;邹忠平;欧阳标;薛占兴;;高炉碳迁移规律及CO_2减排策略分析[A];2011年全国冶金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发展研讨会文集[C];2011年
3 曹朝真;张福明;毛庆武;徐辉;;焦炉煤气二氧化碳重整热力学规律研究[A];2011年全国冶金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发展研讨会文集[C];2011年
4 谭柏平;;论排污权交易制度对促进我国钢铁工业生态化的积极作用[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春霞;胡长庆;上官方钦;刘颖昊;殷瑞钰;张寿荣;;钢铁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措施[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双英;杜联云;田海红;;唐山建龙1#高炉大修停炉及放残铁实践[A];2010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上)[C];2009年
7 李克江;张建良;刘征建;;基于节能减排思想分析炼铁工艺的发展[A];第十七届(2013年)全国冶金反应工程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3年
8 陈绍金;肖建红;;基于生态足迹的皂市水利枢纽生态补偿量化研究[A];科技创新与水利改革——中国水利学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4年
9 张春霞;周继程;郦秀萍;上官方钦;王海风;干磊;齐渊洪;;21世纪初中国钢铁工业的节能减排进展和发展方向[A];2010年中日双边技术交流与考察文集[C];2011年
10 张琦;董辉;刘文超;杜涛;蔡九菊;;钢铁生产过程节能与CO_2排放现状及对策研究[A];第八届(201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军;钢铁企业物质流、能量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与应用[D];东北大学;2008年
2 张琦;钢铁联合企业煤气资源合理利用及优化分配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3 王辉;煤炭开采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4 朱德进;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张建华;中国石化产业碳强度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王艳红;面向绿色制造的钢铁制造系统辅料资源运行特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
7 赵刚;钢铁制造系统环境边界形态与物质能量代谢行为的系统演化[D];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
8 何志朋;钢铁企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
9 李华楠;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路径选择与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李红娟;钢铁企业煤气系统预测及优化调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钢;太钢发电厂节能减排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张敬;中国钢铁行业CO_2排放影响因素及减排途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李亚军;钢铁企业高炉—转炉区段铁水温降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4 李德雄;钢铁企业物流对能耗与污染物排放影响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2年
5 董坤涛;基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传星;江苏省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7 任巧;宝钢厂区植被碳储量测算、固碳效益定量化评价及碳库扩容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谢诗雨;论环境艺术设计在长株潭“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运用与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韩涛;含铁粉尘碳酸化球团微结构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2年
10 刘文会;含铁粉尘碳酸化反应动力学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瑞钰;绿色制造与钢铁工业[J];钢铁;2000年06期
2 张寿荣;炼铁系统节能——我国钢铁工业21世纪技术进步的重点[J];钢铁;2005年05期
3 殷瑞钰,张春霞;钢铁企业功能拓展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J];钢铁;2005年07期
4 张春霞;齐渊洪;严定鎏;胡长庆;张旭孝;;中国炼铁系统的节能与环境保护[J];钢铁;2006年11期
5 张春霞;上官方钦;胡长庆;齐渊洪;殷瑞钰;;钢铁流程结构及对CO_2排放的影响[J];钢铁;2010年05期
6 殷瑞钰;;钢铁制造流程的能量流行为和能量流网络问题[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0年01期
7 殷瑞钰;;关于钢铁制造流程的研究[J];金属学报;2007年11期
8 杜涛;蔡九菊;;中国钢铁工业能源环境负荷分析及减负对策[J];中国冶金;2006年03期
9 张春霞;胡长庆;严定鎏;齐渊洪;陈丽云;张旭孝;;温室气体和钢铁工业减排措施[J];中国冶金;2007年01期
10 上官方钦;张春霞;胡长庆;郦秀萍;周继程;;中国钢铁工业的CO_2排放估算[J];中国冶金;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春霞;胡长庆;上官方钦;刘颖昊;殷瑞钰;张寿荣;;钢铁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措施[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尚华,王小明;我国钢铁工业“入世”后的战略思考[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0年03期
2 殷瑞钰;世界钢铁工业的时代命题[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0年04期
3 单尚华,张壮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0年06期
4 李伯华;西部开发给钢铁工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0年06期
5 蒲海清;面向新世纪 开创中国钢铁工业新局面[J];冶金信息导刊;2000年03期
6 王晓齐;中国钢铁工业现状和发展动向[J];冶金信息导刊;2000年06期
7 济钢,孙浩;济钢召开首届钢铁年会[J];轧钢;2000年05期
8 郭春峰,李志然;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中的环境保护[J];河南冶金;2000年01期
9 张寿荣;21世纪的钢铁工业[J];中国冶金;2000年01期
10 陈其安;英国材料学会年会钢铁分会有感[J];中国冶金;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宁占龙;管丙雨;刘鲁平;宋恒俊;刘思功;张涛;;浅谈钢铁工业中的节水技术[A];全国冶金节水与废水利用技术研讨会文集[C];2009年
2 殷瑞钰;;绿色制造与钢铁工业——钢铁工业的绿色化问题[A];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大会报告汇编[C];2003年
3 李传峰;;山东省钢铁工业发展报告[A];山东省材料发展报告(2007-2008)[C];2008年
4 史慧恩;张群;;钢铁工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现状及政策建议研究[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5 刘,
本文编号:1363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363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