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和获取机制分析——基于中国电动汽车的跨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16 01:08

  本文关键词: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和获取机制分析——基于中国电动汽车的跨案例分析 出处:《科研管理》2015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价值创造 价值获取 协同创新 电动汽车


【摘要】:研究聚焦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动态过程和作用机制,以产业生态系统中的龙头企业及其协同整合的行为主体为分析对象,分析在"构建-管理"产业生态系统两阶段过程中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机制。选择杭州、深圳两个电动汽车产业创新生态体系的案例,分析其2000—2013年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跨案例比较。研究发现:在构建电动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阶段,主要是形成有利于"价值创造"的产业前提条件,同时厘清各主体"价值获取"基础关系;在管理电动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的阶段,一方面是维持"价值创造"的稳定性和产业系统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是促进产业行为主体从中实现"价值获取"。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ynamic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value creation" and "value acquisition" in the industrial innovation eco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value creation" and "value acquisition" in the two-stage process of "structure-management" industrial ecosystem. Two cases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of electric vehicle industry in Hangzhou and Shenzhen are select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electric vehicle industry from 2000 to 2013 and makes a cross-case comparison. The study finds that: in the stage of constructing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of electric vehicle industry. The main purpose is to form the industrial precondition which is conducive to "value creation", and to clarify the ba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ue acquisition" and "value acquisition" among the main bodie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tage of managing the innovation ecology of electric vehicle industry, on the one hand, it is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value creation" and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al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to promote the subject of industrial behavior to realize "value acquisition" from it.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经管学院;杭州市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法国格勒诺布尔商学院;
【基金】: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2013GH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373241) 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创新团队项目
【分类号】:F426.471;F273.1
【正文快照】: 1引言伴随着知识专业化、全球技术研发不断分散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企业成功的研发活动不大可能仅靠自身的内部活动来实现,而是朝着兼顾内部研发和外部协作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发展[1-3]。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不仅在于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和资源[4],更取决于其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琴;;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1期

2 柳卸林;;二代创新与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需要改变什么[J];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09期

3 陈钰芬;陈劲;;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8年02期

4 魏江;刘洋;应瑛;;商业模式内涵与研究框架建构[J];科研管理;2012年05期

5 陈劲,王毅;制药业研究开发——全球高标准以及我国的对策[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年05期

6 陈衍泰;;企业利用外部知识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知识平台与知识资产经营的视角[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权;张超;杨洵;;SaaS商业模式构建及创新策略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年01期

2 吴庆松;游达明;;员工心理资本、组织创新氛围和技术创新绩效的跨层次分析[J];系统工程;2011年01期

3 董必荣;;基于价值网络的企业价值计量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1期

4 陈劲;刘振;;开放式创新模式下技术超学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管理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5 马卫华;刘佳;樊霞;;产学研合作对学术团队建设影响的实证研究——团队特征差异的调节效应检验[J];管理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6 曹鸿星;周可跃;;美国零售诊所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7 卢政营;蔡双立;余弦;;结构洞探寻、网络生产与网络福利剩余——企业网络化成长的跨案例经验解析[J];财贸研究;2013年01期

8 王鹏涛;;技术创新与战略调整耦合驱动的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模式研究[J];出版科学;2013年01期

9 王炳成;丁浩;段洪亮;;商业模式创新、员工企业家精神与人格特质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6期

10 解学梅;戴智华;刘丝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与新产品创新绩效——基于面板数据的比较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叶树光;傅咏梅;;第三十六章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A];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9~2010)[C];2009年

2 刘丽君;汪群;张龙;;技术创新团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郑海超;侯文华;石柳;;网上创新竞争中发布者欺诈行为的防范机制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韵江;李品媛;王帅英;吴艳妮;;开放式创新:懒惰论还是冒险论?——基于大连光洋的案例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何郁冰;陈劲;;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学习机制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亚军;;商业模式的“命门”与“杀手锏”:保健型能力与激励型能力[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7 张娜娜;谢伟;;中国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本土化机理——基于合法化机制视角[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贞;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吴庆松;基于心理资本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马卫华;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术团队核心能力作用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志远;科技资源整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隋敏;企业社会资本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陈文基;商业模式研究及其在业务系统设计中的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7 温凤媛;大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8 李山;基于校企知识转移的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9 肖丁丁;跨界搜寻对组织双元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10 窦伟;中国企业国际扩张与创新绩效:母国产品开发经验的调节作用[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鹏飞;外向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刘振;开放式创新模式下技术超学习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张楠;云南省装备制造业开放式技术创新管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马文甲;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于瀛;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开放式创新战略演进的案例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安贵;知识整合能力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7 张玲;大连市软件企业创新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何悦;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内部研发的互补性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陶立华;开放式创新对珠三角IT企业新产品开发绩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楚迎春;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商业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梁运文,谭力文;商业生态系统价值结构、企业角色与战略选择[J];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01期

2 项保华,叶庆祥;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演变和构建——基于创新视角的整合与拓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急需打造完备的创新生态系统[J];硅谷;2012年21期

2 余建清;吕拉昌;;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比较研究——以广州和深圳为例[J];规划师;2011年03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朱学彦;吴颖颖;;创新生态系统:动因、内涵与演化机制[A];第十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分4:创新与创业(Ⅰ)[C];2014年

2 顾骅珊;;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洪久;胡彦蓉;马卫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4 单蒙蒙;邵鲁宁;尤建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路径与优化模式:基于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案例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3系统科学理论研究创新[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杜德斌;区域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决定创新生态系统[N];科技日报;2012年

2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务委员、综合发展研究所所长 孙福全;创造有生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N];经济日报;2012年

3 柯文;打造完备的创新生态系统[N];上海科技报;2012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王钦;企业走进“创新生态系统”时代[N];中国企业报;2013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王钦 赵剑波;步入“创新生态系统”时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龙海波;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N];经济日报;2014年

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龙海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修霄云;政府 细化扶持政策 建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4年

9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王缉慈;创新生态系统关键是要推动行为主体合作[N];科技日报;2012年

10 清华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办公室 王涛;从三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N];科技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仁文;基于绿色经济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2 苌千里;河南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孙洪昌;开发区创新生态系统建构、评价与二次创业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颜永才;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治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航;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邹思明;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李小群;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许欧阳;新疆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优化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4年

5 彭莹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创新耦合度评价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6 吕晓思;创新生态系统技术依存结构对企业集成创新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7 张箐;企业战略创新生态系统学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史庭怡;创新生态观视角下的产业创新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韦小彦;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许可定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10 戴宁;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308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4308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0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