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人流动性影响因子分析研究
本文关键词: 建筑工人 流动性 影响因子 评价实验室 出处:《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有效降低建筑业的安全事故发生率,需要从改善建筑工人的高流动性入手,分析建筑工人流动性产生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行为心理学理论,将建筑工人流动行为的产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分析各个阶段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取出12个影响因子;通过现场调研获得数据,采用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DEMATEL)方法计算各个因子的原因度、中心度和影响度,得到影响因子间的综合影响矩阵,由此分析出工作收入、自身规划、生存压力和领导对流动性的态度对建筑工人的流动性影响最为重要,此外政府监管通过影响领导对流动性的态度和现场管理对流动性产生有较大的间接影响。结果表明:工作收入对建筑工人的流动性影响最大,领导对流动性的态度对劳务企业的流动性状况有较大影响。
[Abstract]: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afety accid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high mobility of construction workers, and analyz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mobility of construction worker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behavioral psychology. The construction workers' mobility behavior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ach stage we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and 12 factors were extracted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data were obtained by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he cause degree, center degree and influence degree of each factor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ecision test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L, and the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matrix among the factors was obtained. This analysis shows that work income, self-planning, survival pressure and leadership attitude to mobility are most important to the mobility of construction workers. In addition, government supervision has a greater indirect impact on mobility through influencing the attitude of leaders to liquidity and on-site manage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working income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mobility of construction workers. The attitude of leaders on liquidity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liquidity of labor enterprises.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工程管理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
【分类号】:F426.92;F272.92
【正文快照】: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实施,在2014~2020年要实现1亿农民进城落户[1],建筑业作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选行业,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参照国家统计局数据,在2002~2012年的十年间,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从2245.2万人增长到4267.2万人,产值从18527.18亿元增长到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春超;;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就业调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赵振宇;段林玲;;农民工进入城市建筑行业的动因及管理[J];建筑经济;2006年03期
3 郑宪强;何佰洲;;中国建筑劳务用工流动机制研究[J];建筑经济;2006年11期
4 盛亦男;孙猛;;农民工返乡的经济学分析——以托达罗模型为视角[J];人口研究;2009年06期
5 李强;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J];社会学研究;1999年03期
6 周大鸣;周建新;;建筑散工的群体特征研究——中国东南沿海散工典型个案研究之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5期
7 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8 梁雄军;林云;邵丹萍;;农村劳动力二次流动的特点、问题与对策——对浙、闽、津三地外来务工者的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永金;张二勋;刘加珍;潘瑞政;周长辉;寇文娟;;聊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9期
2 罗小锋;;制度变迁与家庭策略:流动家庭的形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蒋兆雷,叶兵;论增加农民收入——对补偿性措施和发展性措施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4 李德;艾鹤;;我国城市农民工流动的制度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5 周利敏;;镶嵌与自主性: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非正式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6 吴爽;秦启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7 孙朝阳;;家庭策略视角下农村已婚劳动力转移的性别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8 杨加成;秦启文;孙岚;;主动失地农民:基于社会分层视角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9 孙朝阳;;青年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动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10 陈天惠;刘盛和;;我国人口流动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燕;张忠根;;孤身外出还是举家迁移?——制度对劳动力家庭迁移决策的影响分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富田;;西部小城镇人口聚集功能探析[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桂桂;;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贵州省406个样本的调查[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霍生平;;农民工、准市民、市民——基于拉尼斯-费模型的农村进城务工者身份进化分析[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田永坡;;产业结构、工资刚性与大学生就业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章铮;;进城定居还是回乡发展——民工迁移决策的生命周期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黄少安;孙涛;;城乡户口相对价值的变化、推拉理论与“非转农”现象——侧重于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8 宋歌;;试论农村劳动力的社会流动引发的社会矛盾[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贺振华;;从进入权看农村土地承包权三十年不变政策[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10 梁雄军;刘平青;;农村外出务工者参加四项社会保险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浙、闽、津五市(区)1702个样本的问卷调查[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王跃梅;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张霁雪;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务伟;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6 戴为;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农民流动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世勇;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返乡农民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滕海峰;欠发达地区土地要素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岳彬;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生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熊凤水;流变的乡土性:移植·消解·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经q,
本文编号:1444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444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