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力资源与生物产业发展的适配关系
本文关键词: 科技人力资源 生物产业 适配关系 出处:《中国科技论坛》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选取了指标数据,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和模型,研究了科技人力资源与生物产业发展的适配关系,通过模型进一步分析了科技人力资源与生物产业的适配关系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反映了科技人力资源在生物产业的投入、生产以及发挥等环节的发展优化和结构升级等方面的作用。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生物产业发展与科技人力资源之间的适配关系,目前较弱,有待于进一步增强。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各环节科技人力资源适配情况也存在比较弱的趋势,需要战略调整。
[Abstract]:This paper selects the index data,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ex system and model, studied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human resources and the appropri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industry. Through the model, the author furth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adapt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 resources and the biological industr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which reflects the input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human resources in the biological industry.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industry and the human resourc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weak at present.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there is a weak trend in the adapt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human resources in various links of the b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duct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hich requires strategic adjustment.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美国特拉华大学商学院;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北京市可持续发展促进会;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基础研究学者资助项目“经济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实证分析”(2014—2018年) 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课题“中国科技人力资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理论框架、模型及实证分析”(2011年)
【分类号】:C964.2;F426.72
【正文快照】: 1科技人力资源与生物产业适配发展研究的理论模型基础1.1适配度模型研究方法综述生物产业发展要有与之匹配的科技人力资源。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科技人力资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关系,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探索。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适配指标体系和模型的构建与实证分析、科技人力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德云;;产业结构升级形态决定、测度的一个理论解释及验证[J];财政研究;2008年01期
2 张庆杰;;技术进步与上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当代经济;2009年17期
3 杨爽;;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适配性的测度——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0年05期
4 胡羚燕;李燕萍;;基于全球化背景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6期
5 刘扬;;大学专业与工作匹配研究:基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6 张延平;王满四;;区域人力资本动态优化配置及适配性评价体系研究——基于支撑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视角[J];生产力研究;2008年09期
7 周必_g;翁杰;;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及其对工资水平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Z1期
8 张永鹏;苟靠敏;王波;;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09年12期
9 张延平;李明生;;我国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适配度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年03期
10 熊斌;葛玉辉;;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宁宁;;人民币升值对FDI流入与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实证分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郭宇;曾庆均;;产业经济学研究综述——基于重庆学者的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徐德云;;产业结构均衡的决定及其测度:理论解释及验证[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3期
4 魏燕;龚新蜀;;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就业差异——基于我国四大经济区31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4期
5 范爱军;李菲菲;;产品内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差异性研究——基于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视角[J];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04期
6 郭晓洁;;广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性分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杜华;李攀艺;;重庆市促进区域创新的人力资源支持体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8 王英;;江苏省FDI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协调度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9 彭劲松;;产业升级中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以广东省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3年05期
10 郭娟;;对外投资与逆向技术溢出:文献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燕萍;郭玮;彭峰;;基于灰色理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需求预测——以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何美丽;刘洪伟;;联盟组合成员多元化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仿真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张延平;区域人才结构动态适配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陶小龙;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结构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4 姜雨;人力资本与技术选择适配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5 袁中华;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龚海林;产业结构视角下环境规制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7 遇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升级效应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8 赵秀英;国际服务外包促进区域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9 王晓莉;人力资源开发多主体博弈及演化模型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10 许淑嫦;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绩效的相关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乐;上海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立委;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互推效应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3 师耀武;对外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与陕西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刘春梅;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就业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周倩惠;FDI对湖南产业结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何建东;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政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汪宝进;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潘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郭钊;次国家政府对国家外交的作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宋坤;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数据中心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菊莲;;论产业结构及相应的人才结构调整[J];北方经济;2007年05期
2 李锋亮,丁小浩;学用结合状况对毕业生起薪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4期
3 李锋亮;陈晓宇;刘帆;;工作找寻与学用匹配——对高校毕业生的实证检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吴中伦;陈万明;;构建区域人才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才;2009年05期
5 莫荣,刘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发展;2003年08期
6 陈乐;李晓强;王沛民;;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及其两个重要指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7 林毅夫,潘士远;技术进步越快越好吗[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10期
8 岳昌君,丁小浩;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金相郁;;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研究:1990~2003[J];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10 赖德胜,田永坡;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J];经济研究;2005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泓明;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赵光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理及相关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和平;贵州黔东南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张萍;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瑞林;;河南科技人力资源发展路径选择[J];人才资源开发;2008年11期
2 胡羚燕;李燕萍;;基于全球化背景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6期
3 王奋;韩伯棠;;科技人力资源区域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年03期
4 张凌云;;我国科技人力资源配置分析[J];华东科技;2006年02期
5 叶慧;;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12期
6 曹鹏飞;;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部六省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年20期
7 李国祥;关于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规模问题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1998年02期
8 邢文杰;罗添;;贵州省科技人力资源配置分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0期
9 梅鑫;;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效率初探[J];科技资讯;2007年13期
10 白极星;宋高燕;;新疆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庆刚;;河南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对策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杜谦 宋卫国 高昌林;完善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统计工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杜谦 宋卫国 高昌林;国际科技人力资源统计的发展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邹声文;中国已成科技人力资源大国[N];中国信息报;2007年
4 本刊特约主笔 刘勇;人才的“通货膨胀”[N];工人日报;2008年
5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郭铁成;依靠人才红利实现智能型增长[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碧家;四川科技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2 高爽;新疆科技人力资源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3 董立彬;京津冀区域合作中科技人力资源整合策略及公共政策建议[D];天津大学;2007年
4 周建东;科技人力资源激励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5 郭啸;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国际比较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3年
6 朱和平;贵州黔东南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陆邦祥;江苏省科技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效率测评及其优化配置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8 王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9 毛志皓;西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0 汪宝进;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密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44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444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