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和工业化滞后缺口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本文关键词: 武汉市 环境-工业化 滞后缺口 财政分权 出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出武汉市环境综合指标和工业化综合指标,探析两者的滞后关系,然后从财政分权、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聚、地区经济开放度等因素来分析两者滞后缺口变动的原因。研究表明:2000年至2012年,武汉市环境和工业化之间分为波动阶段、环境领先阶段、环境滞后阶段;2009年是环境滞后于工业化的转折点且滞后缺口越来越大,而造成这一缺口扩大的显著因素是财政分权。最后深入解析了财政分权如何扩大环境-工业化滞后缺口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Abstract]:Based o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the author constructs the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index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comprehensive index of Wuhan City, analyzes the la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then from the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From 2000 to 2012, Wuhan's environment and industrialization are divided into fluctuation stage and environment leading stage. 2009 is the turning point for the environment to lag behi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lag gap is getting bigger and bigger. At last, the paper analyzes how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expands the ga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X22;F4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涂斌;朱轶;;财政分权、区域工业化与资本深化[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6期
2 薛钢;潘孝珍;;财政分权对中国环境污染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嫣;;我国环境规制对FDI的影响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2 于洋;;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路径演化关系[J];城市问题;2011年05期
3 马轶群;史安娜;;经济增长—环境污染传导效应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11年06期
4 冯哲;方虹;;国际贸易产品污染转移的理论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1年03期
5 游伟民;;我国西部地区贸易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分析——基于西部地区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J];当代财经;2010年10期
6 郭沛;张曙霄;;中国碳排放量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互动机制——基于1994~2009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2年05期
7 许和连;邓玉萍;;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管理世界;2012年02期
8 王文娟;;贸易对中国环境影响的结构效应和总效应——基于1992—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贸研究;2012年05期
9 马轶群;史安娜;;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11期
10 章文光;杨焕城;尹宗平;;中国外资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黄海峰;高农农;;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环境治理[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张学刚;;“经济发展-政府规制-公众参与”的环境影响分析框架及实证[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从明;陈仲常;;金融深化、资本深化及其互补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6年01期
2 应瑞瑶;周力;;外商直接投资、工业污染与环境规制——基于中国数据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01期
3 孙群力;;地区差距、财政分权与中国地方政府规模[J];财贸经济;2009年07期
4 温怀德;刘渝琳;温怀玉;;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02期
5 张军;为增长而竞争:中国之谜的一个解读[J];东岳论丛;2005年04期
6 曾铮;;“不均质”大国的理论框架及其经济学界定——基本逻辑、测算模型和对中国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6期
7 李秀香,张婷;出口增长对我国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以CO_2排放量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07期
8 李慕菡 ,陈建国 ,张连众;我国国际贸易中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10期
9 叶继革;余道先;;我国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05期
10 李国柱;;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清泰;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J];中国石化;2001年02期
2 黄永兴;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的量化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3 李晋红;;关于宁夏工业化阶段的分析[J];西北煤炭;2003年03期
4 曹运才;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及启示[J];中国矿山工程;2004年01期
5 汤恩萍;武友德;;云南省工业化进程判断及路径选择[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6期
6 曲格平;中国的工业化与环境保护[J];战略与管理;1998年02期
7 林泽梅,吴国荣;加快推进包装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J];包装与食品机械;2004年03期
8 王红国,刘国华;长沙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探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03期
9 张瑜声;;子午胎用胶粘剂将步入工业化阶段[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93年05期
10 彭俊铭;吴仁海;;不同工业化阶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以广州、佛山与肇庆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友;;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余华银;毛瑞丰;;安徽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3 肖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及融合方法[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淑琴;赵娜;;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路径[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5 曾国强;;对贵州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分析[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吴泓;;论新型工业化的定位及路径选择[A];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陈渝中;施庆华;栾玉琴;;云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模式研究[A];2004年十一省区市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孙德林;陈荔;宋长吉;;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探讨[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周清明;欧绍华;刘善球;;推进新型工业化 实现株洲“两型”产业发展[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傅建平;;我市工业化现状及产业发展战略[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福功;深入理解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N];河南日报;2001年
2 鄢来雄;工业化离我们还有多远?[N];中国信息报;2005年
3 周叔莲;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意义重大[N];人民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陈惠贞 林X;聆听工业化的足音[N];闽南日报;2013年
5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罗润东;走“新型工业化”之路[N];中国财经报;2002年
6 肖金成 黄征学;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管理有三个关系需要协调[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7 ;新型工业化是一种跨越[N];中国信息报;2002年
8 新疆纺织工业行业办公室 尹晓勤;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历史的选择[N];中国纺织报;2003年
9 刘平量;海南加快工业化的几个认识问题[N];海南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吴秀生;西部呼唤工业化市场化思维[N];人民政协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继文;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的历史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郑海天;深圳工业化发展模式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3 翟书斌;中国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杨民;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深层次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胥军;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董建锴;陕西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冀纯堂;发展中地(市)区工业化道路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宋帕婉;论老挝工业化道路的选择[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郜筱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资义平;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制度保障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2 汪长柳;江苏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3 万文娟;重庆市新型工业化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胡秀玉;云南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及空间态势评价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制度保障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姜红;区域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孙同德;东部沿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徐维龙;云南省文山州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9 刘 ;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定量评价及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10 韩琳;河南省工业化进程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48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548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