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沿海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5 21:00

  本文选题:可再生能源 切入点:结构优化 出处:《可再生能源》2015年06期


【摘要】:针对我国目前能源开发利用可持续性及环境友好性差的问题,首先系统地分析了能源开发利用优化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以经济效益、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开发比例的综合效益最大为目标函数,从能源属性、经济、技术、环境和安全等方面考虑建立约束条件,构建了沿海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结构优化的多目标规划模型。以大连为例,对其沿海可再生能源结构进行优化,得到该地区目标年内的最优能源开发利用量,对模型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成果可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结构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the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of energy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in China,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optimization of energy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a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economic benefits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re analyzed. The maximum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the proportion of energy development is the objective function. Considering the energy properties, economy, technology, environment and safety, the constraints are established. A 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 model for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coastal areas is constructed. Taking Dalian as an example, the optimal energ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mount in the target year of Dalian is obtained by optimizing its coastal renewable energy structure. The parameter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model is carried out and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structural planning and policy formul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DUT13JN01) 国家海洋局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GHME2011CL01)
【分类号】:F4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Hoesung Lee;周大地;Yonghun Jung;Joe Wisniewski;Jayant Sathaye;铁晓珊;;亚太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其缓解策略:会议报告和工作组讨论记要[J];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6年04期

2 李虹;董亮;段红霞;;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综合评价与结构优化研究[J];资源科学;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谦;陈幸;;可再生能源政府支持成本估算解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12期

2 刘慧,成升魁,张雷;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碳排放的国际研究动态[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3 从荣刚;;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化模型及其应用[J];电力建设;2012年10期

4 何爱红;王亦龙;向党;石惠春;;基于生态足迹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可持续发展评价[J];干旱区地理;2013年05期

5 武文静;;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能力研究——以陕西省光伏产业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3年36期

6 秦文彦;唐珍珍;秦丽杰;;长春市膳食水足迹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年10期

7 秦丽杰;梅婷;;吉林市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膳食水足迹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8 许巍;郭明晶;;地热供暖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及案例研究——以我国北方地区为例[J];财会通讯;2014年30期

9 袁杰;袁汝华;;基于灰色模型的中国能源革命下的页岩气开发[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4年11期

10 龚贵东;陈添添;焦焱;王海波;姚舜;;野油菜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4年2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荣生;低碳经济下我国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陈娟;湖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与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3 刘红琴;中国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分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张瑞;环境规制、能源生产力与中国经济增长[D];重庆大学;2013年

5 沈丽娜;基于物能代谢的城市生态化建设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6 王韶华;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7 孔少飞;大气污染源排放颗粒物组成、有害组分风险评价及清单构建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8 管睿;基于复杂演化的国民经济网络结构及抗毁与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9 毛东昕;以煤炭为主体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对我国的影响[D];厦门大学;2014年

10 高威;规模化养猪场处理废水稻麦田利用技术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征斌;基于层次分析的中国能源安全评估及管理[D];南京大学;2011年

2 佟震;基于低碳经济的东北三省碳排放区域格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贺;离散纹波控制太阳能最大功率点跟踪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陈栋;海上可再生能源开发的综合评价与结构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高海涛;风能—太阳能—沼气集成系统的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6 饶正洪;我国碳排放分地区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思思;不确定条件下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战略研究1[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8 史运杰;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及国际经验借鉴[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魏兴波;梯级水电站日发电计划优化研究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白玉红;海上可再生能源开发评价与结构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阮娴静;杨青;;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8期

2 王德元;陈汉平;杨海平;王贤华;张世红;金航;;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综合评价研究[J];能源工程;2009年01期

3 王伯春;新能源系统社会评价模型方法研究[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4年06期

4 刘叶志;;发展新能源效益的绿色评价体系及其模型构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治国;胡化凯;张逢;;建国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5年09期

2 孙海燕;“十一五”科技部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 加大技术研发 强调自主创新[J];建设科技;2005年12期

3 刘丽萍;记者行动初见成效,可再生能源渐成媒体关注热点[J];太阳能;2005年01期

4 顾琼;《可再生能源法》出台助力中国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第二届亚洲可再生能源展迅速升温[J];太阳能;2005年02期

5 ;中国—西班牙可再生能源研讨会在京召开[J];中国能源;2005年08期

6 王璇;可再生能源发展驶入快车道[J];国际化工信息;2005年11期

7 ;发展可再生能源配套政策将实施[J];东北电力技术;2005年10期

8 周凤起;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5年04期

9 ;2005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在京召开[J];中国能源;2005年11期

10 张国宝;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更快更好地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工作的意见[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三集)[C];2009年

2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实施意见[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三集)[C];2009年

3 方炎;;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报告[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李燕;汪贤强;;我国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初探[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5 韩立红;;河北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思考[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6 李沛;何文晶;杨慧;;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侠;徐壮;苏道年;鲁玲;张则振;;山东省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思路与对策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下)[C];2009年

8 ;关于2011年度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申报工作的通知(财办建[2011]38号)[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四集)[C];2011年

9 ;十堰市住建委关于印发《十堰市“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发展规划》的通知[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四集)[C];2011年

10 ;宜昌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管理暂行办法[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四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新华;法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N];中国煤炭报;2004年

2 钟欣;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创历史新高[N];中国贸易报;2005年

3 林琳;气象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大有作为[N];中国气象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丁 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存瓶颈[N];中国质量报;2005年

5 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 冯之竣;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N];光明日报;2005年

6 毛 磊;美国可再生能源消耗锐减[N];经济参考报;2002年

7 王一娟 李敏;可再生能源产业全球升温[N];经济参考报;2004年

8 刘向 郑汉根;我国将为可再生能源开发立法[N];经济参考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于杉;可再生能源再度看好[N];经济参考报;2004年

10 记者:杨骏;高油价给可再生能源积聚优势[N];经济参考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栗宝卿;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2 宋辉;我国可再生能源供给的市场特征与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曹卫兵;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高新宇;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模型与政策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5 胡丽霞;北京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6 陈军;中国非可再生能源战略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7 黄s,

本文编号:1664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664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f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