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出口强度、吸收能力与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

发布时间:2018-04-15 05:20

  本文选题:生产率 + 出口强度 ; 参考:《经济经纬》2015年02期


【摘要】:笔者采用2001年~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面板数据,基于所有制、资本密集度、企业规模等企业异质性,探索出口强度、吸收能力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优势,但出口强度与生产率呈倒U型关系,一方面纯出口企业拉低了出口企业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短期内负的学习效应导致生产率下降。吸收能力则有利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对出口活动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即当吸收能力较强时,随着企业出口强度的增加,生产率有所提升。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micro panel of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from 2001 to 2007, based on the heterogeneity of ownership, capital intensity and enterprise scale,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rt intensity,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productivit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productivity advantages in Chinese export enterprises,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rt intensity and productivity is inversely U-shaped. On the one hand, pure export enterprises lower the overall level of export enterprises.On the other hand, negative learning effects in the short term lead to a decline in productivity.Absorptive capacity is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enterprise productivity and has a positive adjustment effect on export activities, that is, when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is strong, the productivit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nterprise export intensity.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20307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33300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暨南远航计划:12JNYH002;暨南跨越计划:12JNKY001)
【分类号】:F752.62;F4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华;许和连;杨晶晶;;出口、异质性与企业生产率——来自中国企业层面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1年06期

2 李春顶;尹翔硕;;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及其解释[J];财贸经济;2009年11期

3 赵伟;赵金亮;;生产率决定中国企业出口倾向吗——企业所有制异质性视角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1年05期

4 刘振兴;金祥荣;;出口企业更优秀吗——基于生产率视角的考察[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5期

5 汤二子;刘海洋;;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与“生产率陷阱”——基于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9期

6 赖伟娟;黄静波;;出口行为、企业异质性与生产率研究——基于1999~2007年中国企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07期

7 易靖韬;;企业异质性、市场进入成本、技术溢出效应与出口参与决定[J];经济研究;2009年09期

8 杨亚平;李晶;;出口强度、资本密集度对中国出口企业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的影响[J];产经评论;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二子;刘海洋;谭飞;;出口对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制造业企业2008年数据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徐厚永;程文娟;王亚春;;基于博弈和利润分享的中小科技企业出口代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6期

3 刘海洋;孔祥贞;;异质性生产率、货款回收与中国企业出口[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4 汤二子;刘海洋;;基于中国经验重构新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J];财经研究;2012年04期

5 孙江永;徐萍萍;;中国细分汽车市场跨国公司均衡数量变动规律研究——基于产品异质和不同进入方式的视角[J];财经研究;2012年07期

6 赵伟;赵金亮;;生产率决定中国企业出口倾向吗——企业所有制异质性视角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1年05期

7 汤二子;王瑞东;王纪敖;于长宏;;中国企业出口与生产率关系实证研究——对制造业企业自我选择效应和出口中学效应的分析[J];西部论坛;2011年05期

8 赵伟;赵金亮;韩媛媛;;企业出口决策:“被迫”还是“自选择”——浙江与广东的经验比较[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1期

9 黄万阳;;大连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佟铃;金兆怀;;东北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目标模式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勇兵;盛月;周世民;;生产补贴会促进企业出口吗?——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2 戴觅;余淼杰;;企业出口前研发投入、出口及生产率进步——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3 孙灵燕;李荣林;;融资约束限制中国企业出口参与吗?[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4 张杰;李勇;刘志彪;;外包与技术转移:基于发展中国家异质性模仿的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4期[C];2010年

5 李平;许家云;;国际智力回流的技术扩散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地区差异及门槛回归的实证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6 余淼杰;;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率和关税减免——来自中国产品面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4期[C];2011年

7 金祥荣;刘振兴;于蔚;;企业出口之动态效应研究——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2001-2007[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3期[C];2012年

8 赵哲;但佳丽;;融资困难与FDI溢出效应吸收能力关系研究[A];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4年

9 赵哲;但佳丽;;融资困难与FDI溢出效应吸收能力关系研究[A];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4年

10 申嫦娥;张廷一;;FDI对中国技术创新影响的门槛效应——基于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A];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军;企业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军;企专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周俊子;中国出口结构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赵金亮;异质性视角下的出口与生产率:企业动因及行业绩效[D];浙江大学;2012年

5 高丽娜;产业空间集聚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张箐;搜索引擎类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7 赖永剑;出口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8 司传宁;本地市场效应与产业空间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韩媛媛;融资约束、出口与企业创新:机理分析与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D];浙江大学;2013年

10 姚瑶;企业家才能拓展与动态比较优势增进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辰璐;出口、对外投资与生产率[D];浙江大学;2011年

2 沈晨;长三角地区FDI技术溢出空间局限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边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决定因素实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张烁;企业异质性与出口[D];暨南大学;2011年

5 李宏兵;异质性企业国际转移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D];兰州商学院;2011年

6 洪玉娟;出口行为与企业盈利能力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罗洋;对外出口与中国企业生产率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菁;中国纺织企业出口与生产率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9 陈静红;宁波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徐丹秋;浙江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主体地位与路径选择[D];浙江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顶;赵美英;;出口贸易是否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生产率?——基于中国2007年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J];财经研究;2010年04期

2 王华;许和连;杨晶晶;;出口、异质性与企业生产率——来自中国企业层面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1年06期

3 裴长洪;;我国利用外资30年经验总结与前瞻[J];财贸经济;2008年11期

4 李春顶;尹翔硕;;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及其解释[J];财贸经济;2009年11期

5 赵伟;赵金亮;韩媛媛;;企业出口决策:“被迫”还是“自选择”——浙江与广东的经验比较[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1期

6 王世文;;出口贸易“双高”现状与对策分析——以苏州市为例[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7 汤二子;刘海洋;;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与“生产率陷阱”——基于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9期

8 张杰;李勇;刘志彪;;出口与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率——基于江苏制造业企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11期

9 张杰;李勇;刘志彪;;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来自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1999~2003[J];管理世界;2009年12期

10 包群,许和连,赖明勇;出口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狄煌;;提高生产率是促进小企业工资增长的关键[J];中国劳动;2013年11期

2 鲁开垠;;服务生产率:一个亟待开发的经济研究领域[J];经济纵横;1990年12期

3 冯海发;;中国农业总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及增长模式[J];经济研究;1990年05期

4 张德霖;中国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分析[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1年05期

5 李京文;郑玉歆;;改革与中国生产率的国际研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年10期

6 许昌平;方涛;;生产率差异和企业进入退出[J];生产力研究;2014年04期

7 金钰;;服务业生产率零增长之谜[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22期

8 肖光恩;刘秋慧;;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分析?——基于1978-2007年的统计数据[J];长江论坛;2009年05期

9 霍杰;;服务业自由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2年08期

10 王业斌;陈鹏;;广西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78-2010[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觅;余淼杰;;企业出口前研发投入、出口及生产率进步——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2 孟令杰;顾焕章;;中国农业总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构成分析[A];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施晓丽;石爱虎;;福建省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演变及分解[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星星;;中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测度及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5 王玲;涂勤;;中国制造业外资生产率溢出的条件性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1期[C];2007年

6 刘振娥;单传宝;;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成因分析——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李晓萍;;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8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9 韩中;;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性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10 石海平;;石景山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Martin S. Feldstein邋实习生 白杰;收入,生产率,哪个增长快?[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2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实习生 赵方宇;绿色GDP时代,请精算“碳生产率”[N];文汇报;2009年

3 程海东;全球生产率增速:东风压倒西风[N];中国贸易报;2006年

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嵇尚洲;立足于提高生产率水平推进城镇化[N];人民日报;2014年

5 ;中国经济再十年[N];解放日报;2011年

6 张军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樊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主任);展望激流涌动的亚洲经济[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张军;中国经济再十年[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徐翼;中国步入发达经济体还有距离[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9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郑江淮;中国的比较优势哪里来?[N];中国经营报;2008年

10 ;中国竞争力提升之本[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周天欢;产业生产率与国际竞争优势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2 刘丹鹭;中国服务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3 黄苹;基于溢出源视角的R&D溢出对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饶敏;高校高绩效工作系统及其对研究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石慧;中国省际间农业生产率差异及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6 孙大文;我国教育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薛莲;服务外包:制度环境与生产率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8 罗国亮;中国食品加工业增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志文;服务生产率的测量与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孟薇;服务生产率视角下信息化水平测度体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3 王海涛;我国服务企业服务生产率研究[D];天津商学院;2006年

4 瞿f3峰;服务业生产率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5 熊瑞祥;干中学与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D];湘潭大学;2012年

6 余嘉佳;中国分行业碳生产率的动态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14年

7 张进;我国施工劳动生产率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一力;生产率冲击对中国经常项目的影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9 雒颖娜;东、中、西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豆振江;我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52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752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c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