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云南省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3 01:25

  本文选题:专业化 + 地区专业化系数 ; 参考:《世界地理研究》2015年01期


【摘要】:长期以来,制造业是云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升生产效率、改进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分工将是云南省进一步推进"桥头堡"建设下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文章运用云南省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选用樊福卓的地区专业化系数,从地区和行业两个角度研究云南省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状况。结果表明,云南省制造业整体的地区专业化水平较低,制造业发达州市的地区专业化水平低,欠发达州市的地区专业化水平高;区位条件、行业规模与特征是影响地区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州市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城市规模给出相应的制造业专业化分工方式,以期为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been an important engine in the process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 Improving the speci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ill be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bridgehead in Yunnan Province.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second Economic Census of Yunnan Province, this paper chooses Fan Fuzhuo's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o study the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the two angles of region and indus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level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 is low, the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level in Fada Cit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low, and the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level in underdeveloped city is high. The sca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level of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On this basis,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conditions of each city, resource endowment and city scale, this paper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specialization mod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项目(Sysx2010009) 云南省科技厅项目(2011FZ075)
【分类号】:F4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东伟;何永芳;;产业专业化、产业多样化与城市经济增长[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2期

2 赵继敏;;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区域专业化特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4期

3 郭志仪;姚敏;;西部工业的地区专业化和地理集中度实证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11期

4 孙晓华;周玲玲;;多样化、专业化、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管理工程学报;2013年02期

5 林秀丽;;地区专业化、产业集聚与省区工业产业发展[J];经济评论;2007年06期

6 魏博通;周杰文;;中国地区专业化的分布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12期

7 邬丽萍;刘文婷;;城市群形成演化:基于专业化、多样化的解释与实证[J];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01期

8 翁媛媛;高汝熹;饶文军;;地区专业化与产业地理集中的比较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04期

9 樊福卓;;地区专业化的度量[J];经济研究;2007年09期

10 路征;邓翔;;中国地区专业化水平的测度与评价[J];求索;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永祥;;国际分工演化与我国地区专业发展的比较研究[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2 袁丰;陈江龙;吴威;薛俊菲;;江苏省沿江开发区空间分工、制造业集聚与转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5期

3 张宇;蒋殿春;;FDI、产业集聚与产业技术进步——基于中国制造行业数据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8年01期

4 何雄浪;;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我国地方优势产业形成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7年06期

5 陈健;;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地区专业化空间演化——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贸研究;2012年03期

6 丁焕峰;曾宝富;;我国十大城市工业结构调整与增长活力比较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0期

7 丁焕峰;;珠三角城市制造业聚集与分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8期

8 房灵敏;贡秋扎西;郑双;占堆;;区域分工视角中的西藏产业发展和结构演化分析[J];中国藏学;2012年01期

9 王志华;陈圻;;测度长三角制造业同构的几种方法——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10 苗长青;;中国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工业两位数数据上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陈进栋;韦素琼;;福建省各地市装备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与地理集中[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樊福卓;;长江三角洲工业的地区专业化——兼论“产业同构”之争是伪命题之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3 李廉水;臧志彭;;制造业“新型化”三维时序国际比较[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4 王得新;;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专业化分工水平比较——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3年

5 彭向;蒋传海;;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6 刘军;徐燕;;加快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宁波市为例[A];集聚优势 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09年

7 陈进栋;韦素琼;;福建省各地市装备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与地理集中[A];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转变发展方式——福建省土地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江金启;张广胜;陈婧文;;政府推动型县域主导产业成长机制及集群水平测度——以ZW林产品基地为例[A];中国软科学二零一四增刊[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张庆文;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程文;基于模块化分工的产业组织演化及其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许德友;对外贸易与产业地理[D];南京大学;2011年

8 王稳琴;经济与福利双目标下的城市发展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文强;都市圈产业结构演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刘毅;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评价及其路径演进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丹;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区域专业化水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唐成伟;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水平及演进[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杨芬;金融业集聚及其辐射效应的实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赵福涛;新国际分工模式下我国IT产业集群及其内部垂直分工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左双双;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特点及优化建议[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汪海波;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程晓;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分工合作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8 张佳伟;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及趋同效应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9 王紫艳;集聚、外部性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袁U,

本文编号:17898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7898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c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