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同构现象再判断——基于分工视角的研究
本文选题:京津冀区域 + 制造业 ; 参考:《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07期
【摘要】:文章从分工视角对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同构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从2000-2013年,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分工最明确的为北京-河北,两地产业差异性大,未来两地制造业将实现差异化发展;天津-河北产业差异性相对较小,且2009年之后呈逐年缩小之势;北京-天津产业差异性最小,同构性较显著,2008年后有一定缓解。从制造业各行业分工格局来看,京津冀区域在农副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行业已形成较明确的分工,但在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领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构现象。总体来看,区域的产业分工基本建立在资源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并不存在所谓的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分工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构建高层次协调机构等政策措施。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isomorphism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vision of lab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2000 to 2013, the divis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the most clear, the industr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laces is great, and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etween the two places will achieve different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while the industrial difference between Tianjin and Hebei is relatively small. After 2009, the industrial difference between Beijing and Tianjin is the smallest, the isomorphism is significant, and there is some relief after 2008. Judging from the pattern of division of labor in various industries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has formed a clearer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agro-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the electrical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beverag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so on, but in the foo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ies, shoes, etc. There are still some isomorphism phenomena in the field of cap manufacturing and so on. On the whole,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division i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resource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re is no vicious competition caused by repeated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policy measures such as upgrading division of labor, extending industrial chain and constructing high-leve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re proposed.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379)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19691)
【分类号】:F4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马云泽;刘春辉;;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05期
2 陈晓永;张会平;;基于梯度差异视角的京津冀产业同构及成因的新认识[J];改革与战略;2012年06期
3 孟德友;陆玉麒;;中部省区制造业区域专业化分工与竞合关系演进[J];地理科学;2012年08期
4 王志华;陈圻;;长三角制造业高技术化与高技术产业同构的关系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10期
5 彭飞;韩增林;;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环渤海地区制造业产业同构性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2年01期
6 张立辉;王玲恩;潘海阔;;京津冀地区产业同构现象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09年11期
7 韦小鸿;范旭;张凤凉;张震宇;;珠三角各市产业结构同构化现状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帆;田婷婷;;国内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热点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2期
2 王海涛;徐刚;恽晓方;;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阈下京津冀产业结构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3 郭珉媛;;我国飞地经济合作的进展与天津面临的选择[J];发展研究;2013年09期
4 柯文前;陆玉麒;俞肇元;王晗;陈伟;马颖忆;;基于流强度的中国城市对外服务能力时空演变特征[J];地理科学;2014年11期
5 李迎春;胡江霞;牟文琴;;成渝经济区产业同构现象研究[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6 马俊炯;;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合作路径研究[J];调研世界;2015年02期
7 董顺擘;;对天津在首都圈发展中的建议——基于日本横滨与韩国仁川在首都圈发展中的经验[J];城市;2015年05期
8 何永贵;白灵;;基于梯度推移扩散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对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年10期
9 蒋伏心;苏文锦;;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10 尹常亮;王学定;宋华龙;;酒泉市、嘉峪关市市情分析与可持续发展[J];开发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锦;彭剑彪;;京津冀产业分工的现实困境与改进路径[A];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展望与思考——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邱红;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段丽娜;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3 王娟;公共投资对结构转型的影响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4 周霞;城市群工业地价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互动机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晗;兰白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白银市第三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曹再兴;我国区域创新同构问题及其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3 曹帆;产业视角下的地方国有资产运营[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陈倩茹;中国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相似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虞卓然;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6 余胜利;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性变动与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7 王思;辽宁省区域协调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8 白燕华;环渤海区域第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高明月;“呼包鄂”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10 王宇;宁镇扬地区制造业同构状况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丰;陈江龙;吴威;薛俊菲;;江苏省沿江开发区空间分工、制造业集聚与转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5期
2 邓春玉;;城市群际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分析——以珠三角建设全国重要经济中心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8期
3 徐圆;;中国工业地区专业化程度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3期
4 田硕;宿慧爽;;基于产业结构差异的长吉图区域合作潜力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07期
5 唐根年;沈沁;管志伟;;中国东南沿海产业空间集聚适度与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研究[J];地理科学;2010年02期
6 王法辉;胡忆东;;芝加哥制造业发展过程及区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0年02期
7 杨开忠;中国地区工业结构变化与区际增长和分工[J];地理学报;1993年06期
8 蒲英霞,马荣华,葛莹,黄杏元;基于空间马尔可夫链的江苏区域趋同时空演变[J];地理学报;2005年05期
9 王铮;李刚强;谢书玲;杨念;闫丹;;中国新经济产业区域专业化水平分析[J];地理学报;2007年08期
10 程叶青;邓吉祥;;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格局特征[J];地理学报;2010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连云;石亚碧;;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北学刊;2006年04期
2 王丽;;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发展[J];理论界;2007年06期
3 胡占琪;宋辉;;京津冀区域2010年产业发展预测[J];中国统计;2007年10期
4 李娟;;京津冀合作中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J];领导之友;2007年05期
5 汪海;;构建京津冀区域的三大经济增长极[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6 从佳琦;;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与河北省对策研究[J];环渤海经济w,
本文编号:1808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808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