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的双失灵及对策——以北京市为例
本文选题:新能源汽车 + 市场化发展 ; 参考:《新视野》2015年03期
【摘要】:新兴产业在自身尚未达到市场化推广的成熟程度之前,市场不会主动进行产品的供给和消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存在不顺畅、不匹配的情况。因此,"市场失灵"与"系统失灵"在新能源汽车这个新兴产业市场化进程中必然存在,由此决定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从政府消解"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的作用机理和北京市实践经验看,政府通过各类政策消解两种失灵是切实可行的。为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稳步发展,未来的产业政策需要从消费引导和公务采购两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微调产业发展目标,合理规划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破除地区壁垒。
[Abstract]:Before the emerging industry has not yet reached the maturity of market promotion, the market will not actively carry out the supply and consumption of products,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enterprises in the industrial chain is not smooth and mismatched. Therefore, "market failure" and "system failure" will inevitably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the new energy automobile market process. In this way, the necessity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s determined. From the government's elimination of "market failure" and "system failure" and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Beijing, it is feasible to eliminate two kinds of failure through various policies.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nergy auto industry, the future industrial policy needs to be guided by consumption and public. We must play a role in the two aspects of procurement, adjust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the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rationally plan the charg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eliminate the regional barriers.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政府激励—规制约束下的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机制研究”(71372012)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机制及产业政策研究”(13JGB021)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基于环境绩效的企业环保投资机制与政府激励规制政策研究”(20130009110038)
【分类号】:F426.4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晓蓉,贾根良;“新熊彼特”技术变迁理论评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01期
2 刘倩;丁慧平;侯海玮;;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利益相关者行为抉择博弈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根良,张峰;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与地方化生产体系[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9期
2 贾根良,刘辉锋;科学经济学的兴起与最新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3 刘倩;丁慧平;;基于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供应链收益分配:租金贡献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4 王丽,李晓东;哈尔滨市小城镇创新体系的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5 杨世峰;技术创新不足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与对策[J];开发研究;2004年06期
6 眭纪刚;苏竣;;技术的演化和演化的技术政策[J];科学学研究;2009年12期
7 何琳;蒋兵;;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J];科研管理;2012年07期
8 程跃;;新兴技术企业能力演化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22期
9 穆荣平;杨利锋;蔺洁;;创新系统功能分析模型构建及应用[J];科研管理;2014年03期
10 安志蓉;丁慧平;刘倩;何明凤;;可持续发展下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决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跃;企业能力与新兴技术共生演化机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段云龙;企业持续性技术创新实现的制度结构作用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褚萍;中国西部地区创业型经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毅;马来西亚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学习与技术进步[D];厦门大学;2003年
5 冯晓莉;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6 王汉林;技术的社会型塑[D];南开大学;2004年
7 张晓燕;跨国公司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侯铁建;俄罗斯经济追赶与制度变迁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9 姚毓春;创业型经济与就业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李健英;部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永利模式[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雁冰;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及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董慧婧;技术—经济范式的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3 杨志新;创新研发激励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4 高文博;技术创新经济学述评[D];吉林大学;2004年
5 刘满元;陕西压延设备厂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6 柳琦;产业集群的技术成因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王丹;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8 李方宝;物流演化及物流企业控制问题研究[D];沈阳大学;2007年
9 吴学红;电信技术进步与贵州移动人力资源管理应对策略[D];贵州大学;2007年
10 李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章辉美;邓子纲;;基于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动态博弈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J];系统工程;2011年06期
2 刘丽敏;杨淑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下企业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约束机制探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贾根良;进化经济学:开创新的研究程序[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03期
4 张学刚;钟茂初;;政府环境监管与企业污染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2期
5 高红贵;;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中的诸方博弈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德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府激励性规制[J];经济论坛;2009年01期
2 郑薇;;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专利研究[J];汽车技术;2009年05期
3 徐枭;王巧凤;周荣;;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案[J];上海汽车;2009年05期
4 黄杨珏;倪浩;刘珊;曾洁;普子恒;;电力新能源发展与和谐社会[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年10期
5 丁强;;发展新能源产业更要走科学发展之路[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年08期
6 袁哲;;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新机遇[J];汽车工业研究;2009年11期
7 黄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环境分析[J];交通标准化;2009年22期
8 屈伟平;;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快车道[J];汽车工程师;2009年11期
9 朱益飞;;油价回涨给新能源发展带来新的机遇[J];变频器世界;2009年12期
10 崔木花;;新能源产业化的路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政;赵飞;;基于目标导向差异的中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以中国武汉和美国加州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胡建;;新能源在车辆工程中的运用[A];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胡信国;杨春巍;刘建生;;新能源汽车电池工业的发展现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军;陈龙珠;崔秀丽;张国锋;;新能源光伏产业的示范效应分析与发展对策——以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为例[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5 朱征洪;任广耀;;科技传播创新的概念要清晰准确——以“新能源汽车”为例[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王志洪;;新能源汽车技术状况评价与保持技术研究[A];2012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玉盟;赵瑞广;张文;;济宁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对策[A];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支撑——2012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罗党;张敬;;基于灰色多层次评价方法的河南新能源汽车项目风险评价[A];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石红波;许玉平;;绿色技术视阈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分析:基于山东威海的调查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潘红波;;利用风能等新能源创造低碳城市[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毓瑞;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前景及营销策略[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陈莉;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3 张纹瑾;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4 邓海静;新能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成长价值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4年
5 冀鹏辉;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态度因素的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6 余畅;基于风险矩阵的新能源汽车项目风险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肖倩;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黄倩;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9 高志南;新能源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成长性关系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10 叶雪琴;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12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812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