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与企业生产率——中国的经验证据
本文选题:资本品进口 + 中间品进口 ; 参考:《经济学(季刊)》2015年03期
【摘要】:从进口角度来重新审视贸易开放对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是该领域最新的关注点之一。本文利用2000—2006年间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贸易统计库的合并数据,从中间品和资本品两个角度来研究进口对企业生产率所造成的作用效应。多种检验结果发现:中间品进口规模和资本品进口规模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说明中间品和资本品的进口皆对企业生产率产生促进效应。由此证明进口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从分样本的估计结果来看,中间品进口对无出口、有研发以及民营企业生产率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而资本品进口对有出口、有研发以及民营企业生产率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考虑了进口的情形下,出口对企业生产率表现出非常突出的负向效应。这为全面理解国际贸易对中国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效应,提供了与以往研究视角不同的经验证据。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中国当前的进出口政策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Abstract]:One of the newest concerns in this field is to re-examine the effect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countri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mport. Based on the combined data of China Industrial Enterprise and Customs Trade Statistics from 2000 to 2006,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 of import on enterprise produ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mediate goods and capital go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mport scale of intermediate goods and the import scale of capital goods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enterprises, indicating that the import of intermediate goods and capital goods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productivity of enterprises. This proves that import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promot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sample estimation, the effect of intermediate import on non-export, R & D and private enterprise productivity is more obvious, while capital goods import has more obvious promoting effect on export, R & D and private enterprise productivity. In particular, when import is taken into account, export has a very prominent negative effect on firm productivity. This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n the productivity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China's current import and export policy adjustment.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有限赶超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基于全球贸易规模和利益不平衡成因及转化的新理论”(12XNI010)的资助
【分类号】:F425;F752.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春顶;;中国出口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J];世界经济;2010年07期
2 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妍婷;黄宁;王华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对外开放与能源技术效率提升[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2 刘海洋;孔祥贞;;异质性生产率、货款回收与中国企业出口[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3 晋盛武;王圣芳;;贸易与环境质量: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4 邵全权;;中国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基于单方程估计和系统估计的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12年04期
5 向波;;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的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6 燕安;黄武俊;;FDI、人力资本与我国技术水平提升——基于DEA与VAR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0年02期
7 杨碧琴;霍伟东;;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必须提高劳动资本存量[J];财经科学;2011年08期
8 刘海洋;孔祥贞;汤二子;;基于微观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研究[J];财经科学;2012年04期
9 郑效晨;刘渝琳;;FDI、人均收入与环境效应[J];财经科学;2012年05期
10 杨勇;;西部在全球化逆转期的转型优势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刘庆和;;1949-2008年贵州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基于灰色生产函数模型的核算[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志方;;长期经济增长下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研究——以人民币兑美元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7 薛占栋;;深圳物质资本存量估算[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何晓虎;何伦志;;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吗?——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陈健;岳书敬;;产品内国际分工、地区专业化与区域经济增长效率[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陈华;展凯;邹琪慧;;寿险保单退保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动态GMM模型的研究[A];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3[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5 韩凤舞;贸易开放和金融开放的互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陈亮;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叶勇;广东利用外资质量的评估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军;企业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赵娟;中国经济波动研究:基于总量和产业层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恒义;中国省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薇;不安全感、预防性储蓄与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罗新伟;区域物流与TFP[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韩文婧;地方财政基础教育投入外部性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高小钧;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影响机理的节能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李白昱;基于Malmquist指数分析的中国省际能源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徐玉锋;人力资本、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D];南京大学;2011年
9 周梅兰;广东省产出缺口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林如海;中国居民消费增长及其福利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顶;尹翔硕;;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及其解释[J];财贸经济;2009年11期
2 包群,许和连,赖明勇;出口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3 黄先海,石东楠;对外贸易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测度与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01期
4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5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6 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7 孙琳琳;任若恩;;资本投入测量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8 李小平;卢现祥;朱钟棣;;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8年02期
9 李治国,唐国兴;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3年02期
10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益民,关柯;市场条件下建筑企业生产率的内涵[J];建筑管理现代化;1994年04期
2 程继川;杜立辉;;中国钢铁企业生产率指标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10期
3 李方静;;企业生产率、产品质量与出口目的地选择——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层面证据[J];当代财经;2014年04期
4 李维安;徐业坤;;政治关联形式、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生产率[J];管理科学;2012年02期
5 逯宇铎;于娇;刘海洋;;行业进入成本是否影响中国工业企业生产率——基于中国微观企业的经验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6 ;大不列颠的铸造企业生产率严重低下[J];机电信息;1996年12期
7 毛其淋;;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工业企业生产率——基于贸易自由化视角的分析[J];金融研究;2013年02期
8 王恬;王苍峰;;贸易政策变动对异质性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10年03期
9 范剑勇;赵沫;冯猛;;进入退出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变迁[J];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10 熊力治;;中间品进口与中国本土制造企业生产率——基于中国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钱燕云;许伟;肖承忠;;现代管理方法与手段对提高企业生产率的作用的国际比较研究[A];企业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2 晏玲菊;;出口与企业生产率——基于中国机械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艳;出口贸易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33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833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