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以电代煤减排效益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08 21:34

  本文选题:以电代煤 + 系统动力学 ; 参考:《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摘要】:从系统层面构建以电代煤减排效益分析模型,为验证以电代煤实施的减排效果提供理论依据。该模型以Vensim为建模平台,以能源消费、经济发展和环境减排之间的关系为纽带,建立以电代煤减排效益模型图,在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计算以电代煤的实施减排效果,为制定以电代煤相关政策提供量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以电代煤确实可以降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通过调整电煤消费比重、电力消费比重、火电比重、火电煤耗率都可以有效减少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当电煤消费提高20%时,可以减少工业二氧化硫排放11%;当电力消费比重提高20%时,可以减少工业二氧化硫排放18%;在一定范围内,降低火电煤耗率也有助于减少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
[Abstract]: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verifying the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 of electric coal substitute coal, the model of emission reduction efficiency analysis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system level. The model is based on Vensim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nergy consump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emission reduc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ntrolling the total amount of coal consumption, the emission-reduction effect of electric substitute coal is calculated, which provides the quantitative basis for making the relevant policy of coal replacement by electricity.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ustrial sulfur dioxide emission can be reduced by replacing coal with electricity, and by adjusting the consumption proportion of coal,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hermal power consumption and thermal power consumption, the industrial sulfur dioxide emission can be effectively reduced. When the consumption of thermal coal increases by 20 percent, the industrial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can be reduced by 11 percent; when the proportion of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creases by 20 percent, the industrial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can be reduced by 18 percent; within a certain range, Reducing coal consumption also helps reduce industrial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作者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171079,71271081)~~
【分类号】:X322;F426.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蔡震;李绚丽;吕理想;;电加热炉在“以电代煤”工程中的应用及效益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4年04期

2 李媛媛;牛东晓;李韩房;谷志红;张烨;;电能在终端能源中的竞争力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华东电力;2008年05期

3 张志敏;秦皇岛市“以电代煤”改善环境初探[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曹东莉;袁越;李志祥;;电能替代应用及效益评价[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1年04期

5 牛东晓;张烨;谷志红;;电能在终端能源中的替代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年S1期

6 朱庚富,刘思湄,濮文青;“以电代煤”环境效益分析[J];云南环境科学;2000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宇桂;韩新阳;;我国居民生活用能发展趋势探讨[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0年05期

2 吴玲;刘秋华;牛文琪;;商业电锅炉替代传统锅炉的调查分析——基于南京市112家锅炉用户的问卷调查[J];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01期

3 张海云;;浅析我国现阶段电气化发展[J];广东科技;2012年17期

4 李文;白攀峰;王宪沛;杨瑞云;李小安;;离子液体在合成生物柴油中的应用[J];工业催化;2013年09期

5 严斌;傅维元;林凡;乐光熠;;家庭电气化及示范小区建设[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4年06期

6 许聪;宋晓华;刘一民;;基于组合权的火电厂节水改造评价研究[J];华东电力;2010年09期

7 张萍波;韩秋菊;范明明;蒋平平;;酸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优先活性位及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英文)[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4年01期

8 李德芳;索寒生;;加快智能工厂进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化工学报;2014年02期

9 和萍;文福拴;Ledwich Gerard;吴丹岳;林因;;附加阻尼控制静止无功补偿器对含风电互联系统阻尼特性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荀志远;于林美;张柱;齐琦;;住宅外墙外保温系统环境成本的确定[J];节能技术;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许可;洪喻;胡洪营;;产油小球藻与三种常见微藻共存的生长能力研究[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吴开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核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Mohammed Takase;[D];江苏大学;2014年

3 和萍;大规模风电接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影响及控制措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段喜鑫;基于多酸的离子液体催化剂设计合成及催化酯化/酯交换反应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5 赵胤慧;北京环境减排目标下能源替代分析与优化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6 杨胜杰;适应于电力市场改革过渡期的节能发电模型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7 石复习;基于棒状分子模型的生物柴油压缩特性与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昆鹏;成都市某区能源替代及限煤禁煤可行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2 张世则;企业能源审计评价指标与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玉娟;介孔/大孔复合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4 朱昂;城市微电网能源及在中国的发展前景[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尹航;节能减排环境下电能替代其他能源评价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6 邓永慧;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F-T柴油的试验与仿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7 范超云;膨润土基固体酸催化酯化高酸值麻疯树油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8 陈建云;超/亚临界甲醇法制备黑松香基生物柴油的基础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9 牛海亚;高油脂微藻筛选及炼制生物柴油效果分析与评价[D];宁夏大学;2013年

10 王维维;十字花科属植物籽的热解液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陆光;大力发展节油洁净的电气化交通[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08期

2 张树伟;;降低石油依赖——电力替代潜力分析[J];电力技术经济;2008年04期

3 朱成章;对我国在电气化指标计算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0年02期

4 戴平生;能源替代工程与电价[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0年04期

5 朱成章;能源替代与电力促销[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0年05期

6 郑梅蕴;鞍山铁路器材厂实施电能替代的调查报告[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0年05期

7 展杰,王芳楼;分户电采暖的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1年03期

8 张小辉;王先甲;;竞争因素对输配电企业激励性管制的影响[J];电网技术;2007年13期

9 施泉生;庄丰翡;;试论能源替代与电力市场开拓[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王永峰;马芳;刘晓丹;;节能住宅的热水供应[J];建筑节能;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简讯[J];上海机械学院学报;1986年03期

2 刘榕生,赵元勤;;多定轴系统动力学问题的等效解法[J];教材通讯;1993年01期

3 商长安;郭蓬松;邢清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反导部署优化方法[J];系统仿真学报;2012年02期

4 王松才,徐英田;研究分析复杂系统问题的一门特殊方法——系统动力学简介[J];国外自动化;1985年05期

5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应用(四)[J];国外自动化;1986年03期

6 王照林;充液系统动力学与航天高技术问题[J];力学进展;1988年03期

7 赵红潮;系统动力学的研究与发展综述[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8 樊洁;严广乐;;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北京市私家车总量仿真与控制[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12期

9 赵续;刘国新;孔超;;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知识粘滞转移策略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2年06期

10 王其藩;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论复杂系统[J];上海机械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理论、方法的发展与延拓[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徐鉴;;时滞诱发的系统动力学行为分析[A];第二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贾英宏;;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的发展现状与相关问题[A];第四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裴伟民;刘树安;徐梅;徐绍良;李长辉;;系统动力学——复杂问题决策的工具[A];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C];1990年

5 甄富允;杜国志;;系统动力学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刘宇熹;杨波;;微分方程定性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方法[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徐向阳;石刚;;系统动力学在汽车市场预测中的运用和研究[A];21世纪中国汽配市场论文集(四)[C];2007年

8 贾仁安;涂国平;陆伟锋;管春;;用系统动力学研究复杂系统问题的方法论及其功能[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黄贤凤;王建华;;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10 贾伟强;;系统动力学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5:现代社会危机管理与风险决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通讯员 施教 本报记者 钱红艳;系统思考,给学生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眼光[N];南京日报;2010年

2 徐传德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中共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系统思考创新应用进课堂[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3 丁志军;思考层次的进化与思维的革命[N];中华读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宏江;公共项目管理过程的系统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李济;可换系统动力学与格点系统的扩散轨道[D];南京大学;2012年

3 贾启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复杂供应链系统协同策略建模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孟令兴;系统动力学建构下交通枢纽型经济的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于游洋;基于复杂网络的博弈系统动力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钟立新;基于博弈模型的复杂系统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宋喜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8 刘波;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洪山;广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系统动力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赵鹏;系统动力学在软件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3 张普成;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休闲分析[D];湘潭大学;2008年

4 陈冬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5 尤式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校竞技人才培养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6 张淑艳;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影响因素分析[D];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

7 高倩;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8 林伟新;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建模及数值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9 徐海霞;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铝型材项目经济评价[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雪琪;基于系统动力学的A生产企业二级库存控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631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8631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1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