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增长特征
本文选题:全球价值键 + 中国装备制造业 ; 参考:《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06期
【摘要】:本文重点以不同类型企业和不同贸易方式(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基础,研究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增长特征。使用Kaplinsky升级指数和中间品进口相对价来分析不同类型的企业和贸易方式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特征和升级表现。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中国主要采取了进口替代和战略性贸易相结合的政策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第二,虽然国有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在中国装备制造业生产和贸易快速增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外商独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最重要的驱动力。第三,中国装备制造业正在经历三个主要的结构性变化,一是各类企业的发展正在变得日益内向,其次是从2005年起装备制造业贸易开始从逆差转向顺差,三是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更加依赖从国内采购中间品。第四,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均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升级的来源,而升级的主要动力是外商独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不能忽视的是,国有企业在升级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外合资企业的升级现状令人担忧。最后,国内企业和一般贸易是造成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偏低的主要因素。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d on different types of enterprises and different trade modes (general trade and processing trade). The Kaplinsky upgrade index and the relative import price of intermediate good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status and upgrading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enterprises and trade modes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The study of this paper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China has adopted the policy of combining import substitution and strategic trad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econd, although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apid growth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and trade in China, wholly foreign-owned enterprise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Third, China'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undergoing three major structural changes. One i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types of enterprise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ntroverted, and the other is that the trade in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been shifting from deficit to surplus since 2005. Thir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roduction and export more rely on domestic procurement of intermediate goods. Fourth, general trade and processing trade are the source of upgrading of China'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for upgrading are wholly foreign-owned enterprise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ve also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in upgrading, but the status quo of 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s is worrying. Finally, domestic enterprises and general trade are the main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low position of China'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分类号】:F42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唐晓华;李绍东;;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2期
2 陈爱贞;刘志彪;;决定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因素——基于各细分行业投入产出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4期
3 胡昭玲;宋佳;;基于出口价格的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03期
4 林桂军;何武;;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及升级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楚明钦;陈启斐;;中间品进口、技术进步与出口升级[J];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06期
2 孙海洋;李延喜;陈克兢;;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绩效实证研究——基于2003~2010年面板数据[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3 李强;郑江淮;;基于产品内分工的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理论假设与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3年09期
4 丁一兵;刘璐;;中日产业内贸易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3年09期
5 李绍东;唐晓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势力与绩效[J];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12期
6 刘磊;;国际垂直专业分工下的“中国—美国—东亚”贸易体系[J];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01期
7 和军;李绍东;;中国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省际比较——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实证研究[J];国有经济评论;2013年02期
8 周升起;兰珍先;付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地位再考察——基于Koopman等的“GVC地位指数”[J];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02期
9 丘兆逸;李树娟;;CAFTA对中国-东盟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4年04期
10 蔡涛;刘金山;;中国通信电子制造业产业关联弱化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庆;刘云;蒋海军;侯媛媛;;北京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2 任海芝;张楠;;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业绩评价研究[A];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任海芝;张楠;;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业绩评价研究[A];两岸四地会计准则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李海涛;;多元化装备制造企业中央研发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A];2015年第五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制造2025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洁;中国装备制造业协同演化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李绍东;中国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徐鸣哲;锰产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势力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安江;低碳经济对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5 唐东波;中国的贸易开放、产业升级与就业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6 张涛;装备制造业突破性创新机制与建设路径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7 余佳群;创新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8 樊玉然;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纵向治理优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9 郭玉屏;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宁波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D];辽宁大学;2013年
10 赵君;我国装备制造业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容聪;政府与装备制造业集群和产业升级的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炳展;;中国出口结构在优化吗——基于产品内分类的视角[J];财经科学;2010年05期
2 杜传忠;;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兼论实现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条件[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1期
3 唐晓华;李绍东;;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2期
4 刘志迎;梁丽丽;;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5期
5 汪云林;付允;李丁;;基于投入产出的产业关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5期
6 陈爱贞;刘志彪;;决定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因素——基于各细分行业投入产出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4期
7 陈爱贞;刘志彪;吴福象;;下游动态技术引进对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市场约束——基于我国纺织缝制装备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2期
8 钟熙维;朱梦醒;;出口商品技术结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巴西数据的动态面板模型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08期
9 胡昭玲;宋佳;;基于出口价格的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03期
10 李转少;;徐工阳谋[J];中国机电工业;2008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晓波;耿帅;;跳出制造业看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J];浙江经济;2003年15期
2 盖健 ,都兴恩;制造业信息化是构造“数字青岛”的基础工程[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年02期
3 程竹生;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J];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12期
4 王玉刚,赵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J];科学与管理;2004年03期
5 胡楠;中国制造业到底如何定位(二)[J];中国招标;2004年25期
6 刘瑞,周达;奥运会对北京制造业的影响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08期
7 李廉水,杜占元;“新型制造业”的概念、内涵和意义[J];科学学研究;2005年02期
8 李承玲,高健,程晓蕾;浅析江苏制造业的结构和竞争力[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05期
9 汤永林;阎立;冯俊文;;江苏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统计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年05期
10 李廉水;郑伟;;海峡两岸制造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分析[J];江海学刊;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刘海燕;;振兴现代制造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阎质杰;徐敏捷;陈岩;;要围绕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晓芳;;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奥运景气后经济新的增长点[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6 王守信;韩丹;;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A];创新装备技术 给力地方经济——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8 刘倩;杜庆治;杨秋萍;;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荣宏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10 刁绍长;张春英;房延辉;李方喜;李怀东;陈第尊;李国诗;刘士凯;张军;薛巍;;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恩良;做好人才建设工作 振兴装备制造业[N];甘肃日报;2007年
2 林刚;青岛入围“中国制造业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N];青岛日报;2006年
3 戴吉坤;首届陕西装备制造业总评活动盛大启动[N];陕西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杨磊;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振兴装备制造业[N];贵州日报;2008年
5 高端制造业课题组;关于长春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N];协商新报;2008年
6 鞍山市科技信息局 张生灿;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N];鞍山日报 ;2009年
7 记者 陈茗佳;我市装备制造业进入“黄金期”[N];兰州日报;2009年
8 周泓洋;产业转移加速制造业升级[N];中国企业报;2009年
9 主持人 本报记者 解佳涛;创新引领我国装备制造业跃迁之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10 阮继清;加快发展武汉制造业[N];湖北日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祥友;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蒋雪;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3 杨秀骞;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4 吴f^;技术演化论视域下装备制造业“装”与“备”关系探析[D];东北大学;2008年
5 吴雪;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侯莹;生产性服务业FDI促进制造业增长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3年
7 王宇;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庆雪;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理及策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9 王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魏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10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910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