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的城市工业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本文选题:工业部门 + 系统动力 ; 参考:《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08期
【摘要】:测算天津市工业部门能源消耗碳排放结构,构建系统动力模型并进行3次情景预测。研究表明,当前发展模式下,2020年工业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降低40.08%,基本达到哥本哈根40%-45%的目标。但2015年比2010年下降13.18%,未实现天津市"十二五"17%的细化目标。通过调整工业结构,长期减排效果明显,2020年末减排强度为44%;加快技术进步后,无论是减排量还是减排效率,中长期效果都十分显著,到2020年减排强度达47.4%;而在优化工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协调运作下,到2020年减排强度可达50%的高目标,且长期减排效果在2019年后凸显,其工业经济将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Abstract]:The carbon emission structure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Tianjin industrial sector was measured, the system dynamic model was constructed and three scenarios were predi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2020 will be 40.08% lower than that in 2005, and the Copenhagen target of 40-45% will be reached. However, 2015 is 13.18% lower than 2010, and the 17% target of Tianjin's 12th Five-Year Plan has not been achieved. Through 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long-term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 is obvious, the emission reduction intensity at the end of 2020 is 444.After speeding up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oth the emission reduction amount and the emission reduction efficiency will be very significant in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By 2020, the emission reduction intensity will reach 47.4 percent;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will be optimized. Under the coordinated opera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intensity of emission reduction can reach 50% by 2020, and the long-term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 will be prominent after 2019, and its industrial economy will gradually embark on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天津理工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低碳城市物质流优化机制与对策研究”(12BGL128) 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资助(TD12-513)
【分类号】:F4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强;李奇;;湖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与预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李春发;李红薇;徐士琴;杨学;;生态城市建设的系统动力学分析——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王铮;刘晓;朱永彬;黄蕊;;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趋势估计[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年01期
4 范丹;王维国;;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基于广义GFI的指数分解[J];系统工程;2012年11期
5 田立新;钱佳玲;;江苏省工业碳足迹研究及情景模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6 郑伯红;刘路云;;基于碳排放情景模拟的低碳新城空间规划策略——以乌鲁木齐西山新城低碳示范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9期
7 李虹;亚琨;;我国产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基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2年11期
8 赵爱文;李东;;中国碳排放灰色预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年04期
9 冯相昭;邹骥;;中国CO_2排放趋势的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10 李健;周慧;;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婷;王连梅;唐合龙;;西方发达国家的节能减排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2 公维凤;周德群;王传会;;全国及省际能耗强度与碳强度约束下经济增长优化研究[J];财贸经济;2012年03期
3 靳俊喜;雷攀;韩玮;袁桂林;;低碳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西部论坛;2010年04期
4 唐建荣;张白羽;浦徐进;;中国碳减排的技术路径及政策建议——基于经典估计贝叶斯平均(BACE)法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11年11期
5 田云;李波;张俊飚;;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阶段特征及因素分解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张乐勤;陈素平;荣慧芳;许信旺;;基于IPAT模型的安徽省不同情景碳排放趋势测度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年02期
7 范德成;王韶华;张伟;;低碳经济目标下我国电力需求预测研究[J];电网技术;2012年07期
8 赵爱文;李东;;中国碳强度与能源强度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9 杜颖;;广西碳排放现状及因素分解实证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李春发;王治莹;;生态工业链中企业间合作关系的演化博弈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絮絮;徐鹤;;欧盟第二波碳关税压力与中欧贸易中隐含碳的估算——基于EDR的隐含碳系数[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2 张文平;;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能源消费变动的分解分析[A];有色金属工业科学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俊杰;贾兴梅;;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基于AWD分解因素模型[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吴振信;石佳;;基于STIRPAT和GM(1,1)模型的北京能源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预测[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5 王云霞;;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以苏州市为例[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6 胡剑波;安丹;周葵;;开放经济下中国产业部门及其CO_2排放的关联度分析——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A];数量经济学视野下经济管理与贵州发展研究[C];2013年
7 孙冰;周锐;粟亚娟;;碳排放审计视角的规划方案评估与优化策略研究——以武汉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 城市生态规划)[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波;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4 周慧;面向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及传导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曲大为;增压稀燃电控预混合LPG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8 杨冕;生产要素/能源品种替代对中国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肖海平;区域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姚奕;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强度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2 王春杰;基于低碳经济的西安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张云;绿色信贷对我国环境质量改进效应的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武;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李娟;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分析模型与中国应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6 谢链锋;低碳约束下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蒯鹏;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面源污染预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童;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景冬冬;国际碳减排背景下我国碳权交易市场发展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10 王蕾;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岳超;王少鹏;朱江玲;方精云;;2050年中国碳排放量的情景预测——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Ⅳ[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刘建伟;;建国后至2008年中国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姜磊;季民河;;中国区域能源压力的空间差异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J];财经科学;2011年04期
5 赵爱文;李东;;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因果关系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6 周建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5期
7 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8期
8 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9 潘海啸;汤婛;吴锦瑜;卢源;张仰斐;;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6期
10 彭水军;包群;;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时序数据的经验分析(1985~2003)[J];当代财经;2006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明玉;能源供给与能源消费的系统动力学模型[D];东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荣荣;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业行业碳足迹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车卫红;我国工业碳源和能源碳源排碳量估算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王志远;低碳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刘路云;基于碳排放情景模拟分析的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114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1911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