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源内部替代的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对ESCEC的灵敏度分析
本文选题:能源替代 + 煤炭消费比例 ; 参考:《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13期
【摘要】:以能源综合碳排放系数表示基于低碳的能源消耗结构的变动,在解析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对ESCEC影响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能源替代计量模型分析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对ESCEC的灵敏度。结果显示,1980—2011年,石油、电力、天然气等可以有效替代煤炭,但这种替代对降低能源综合碳排放系数的贡献率变化较平缓;2011—2020年,煤炭产出弹性不断提高,使得石油、电力、天然气等与煤炭的替代弹性不断下降,导致ESCEC的降低率上升。
[Abstract]:The change of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based on low carbon is expressed by the energy comprehensive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principle of reducing coal consumption ratio on ESCEC, The sensitivity of reducing the proportion of coal consumption to ESCEC is analyzed by constructing the energy substitute metrological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oil, electricity and natural gas can replace coal effectively from 1980 to 2011, but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this substitution to reducing the comprehensive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of energy is changing more slowly than that of 2011-2020, and the elasticity of coal output is increasing, which makes oil. Th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of electricity, natural gas and coal is declining, resulting in the decrease rate of ESCEC.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动态碳减排效应的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HB14YJ097)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一体化下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动态演化升级研究”(G2015501064) 燕山大学青年教师自主研究计划课题“基于灵敏度分析的河北省能源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应研究”(14SKA003)
【分类号】:F426.21;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中东;;对我国制造业的能源替代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3期
2 刘红光;刘卫东;;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3 王锋;冯根福;;优化能源结构对实现中国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评估[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4期
4 张丽峰;;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5 宋家树;21世纪能源结构与可持续发展问题[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9年03期
6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7 樊茂清;任若恩;陈高才;;技术变化、要素替代和贸易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0年01期
8 史红亮;陈凯;闫波;;中国钢铁行业能源内部的替代弹性分析——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J];技术经济;2010年09期
9 范德成;王韶华;张伟;;低碳能耗结构优化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3年07期
10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秀琴;;安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3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4 吴未;路平山;;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以惠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5 王敬敏;朱益平;;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6 董智;王世进;;江苏省碳排放量特征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7 刘颖;任燕燕;;基于VEC模型的中国CO_2库兹涅茨曲线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黄静;冯娜娜;;2000-2009年安徽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9期
9 苟少梅;代燕;;乌鲁木齐市煤炭消费的CO_2排放时空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11期
10 曹俊文;刘官站;;中国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方经济;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刘军;;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可嘉;梅赞超;;基于STIRPAT模型的福建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谢丽琨;张力菠;;基于Granger因果关系的国际原油价格与我国原油进口量互动关系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9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10 刘健;王润;;福建省能源消费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及2020年能源消费预测[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9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郭正权;基于CGE模型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模拟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姗姗;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3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宋兴达;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静远;我国能源与化工产业的环境影响及其规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姜友谊;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海外石油运输风险管理系统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李善同;;2005-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分析[J];财经界;2005年11期
3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4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5 李国璋;王双;;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J];财经研究;2008年08期
6 董利;;我国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7 张丽峰;;我国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与节能状况的实证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杨中东;;对我国制造业的能源替代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3期
9 刘慧,成升魁,张雷;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碳排放的国际研究动态[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10 郎一环,王礼茂,王冬梅;能源合理利用与CO_2减排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德英;我国工业部门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博智;杨万华;;中国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张兴平;赵旭;顾蕊;;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多变量协整分析[J];煤炭学报;2008年06期
3 张学达;;中国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S2期
4 张兆响;廖先玲;王晓松;宋晓倩;;基于协整关系的中国区域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J];资源科学;2009年06期
5 任少飞;冯华;;中国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结构的关系[J];财经科学;2006年12期
6 李金克;宋华岭;王风华;;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以世界主要煤炭消费国为例[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年02期
7 章贵军;王晓艳;;中国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需求关系实证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年05期
8 刘敏钦;;研究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煤炭技术;2013年06期
9 李世祥;刘江宜;张莉;成金华;;煤炭消费、碳排放与区域经济绩效——基于13个煤炭消费大省的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13年08期
10 于励民;;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8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胡建辉;淘汰落后产能减少煤炭消费[N];法制日报;2014年
2 记者 沈兴国;加强用电管理严控煤炭消费[N];绍兴日报;2010年
3 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正军;大气污染防治顶层设计基本完成[N];中国电力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肖蔷;节能环保炉具迎发展良机[N];中国能源报;2014年
5 田治江;赞“新增一吨产能就地免职”[N];中国工业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何小龙;清洁能源:聆听天空的呼唤[N];江淮时报;2014年
7 费伟伟;发展低碳经济要从国情出发[N];中国能源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秀强;央地拉锯煤炭消费目标[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予红;煤炭消费预测与温室气体减排途径和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茹海燕;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吕明;中国煤炭消费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09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109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