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与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Abstract]:The year 2015 marks the launch of the "made in China 2025" program, with strategies such as "the Internet", "smart manufacturing,"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mass innovation "affecting industries. The robot, as the crown pearl in the field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made in China 2025" project. As an important technical suppor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robot represents a new manufacturing model, that is, more intelligent and personalized, and this trend is gradually gaining the market.
【分类号】:F426.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制造:80项世界第一[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2年12期
2 汪洋;专家学者纵论“技能人才与中国制造”[J];税务;2002年10期
3 常起延;中国制造 挑战 机遇与发展目标[J];税务;2002年10期
4 王德禄,姜涛;以新材料带动“中国制造”的发展[J];新材料产业;2002年08期
5 ;中国制造与金融支持[J];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10期
6 陈宗周;中国制造与中国研发[J];知识经济;2002年09期
7 陈文丰;黄波;;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中国制造竞争力[J];未来与发展;2002年06期
8 李伟;武文生;;依靠科技创新发展中国制造的战略选择[J];未来与发展;2002年06期
9 尹鸿祝;李术峰;;“中国制造”谁来升级[J];科技信息;2002年12期
10 王德禄,姜涛;科技创新与中国制造[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黄蕾;;“中国制造”的“三技一教”软肋[A];纪念中国成人教育改革发展30年大会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何震;;中国制造行业的企业如何能更好地“走出去”[A];2012年陕西企业“走出去”征文活动文集[C];2012年
3 高洁;朱迦迪;徐凯;;从破解反公地体制寻求“中国制造”竞争优势新源泉——兼论“中国制造”为何国内比国外贵[A];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三辑)[C];2012年
4 张静中;;中国制造在美国遭遇的危机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孔庆勤;颜琳;;“携手中国制造”广告效果评估[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6 杨万豪;;中国制造需要重拾“匠人精神”[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3[C];2014年
7 王瑞娟;刘春芝;;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的SWTO分析及战略组合选择[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8 戴定一;;从“中国制造”看中国物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A];第七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代表手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 梁昭贤;中国制造的民族性和世界性[N];中国民航报;2005年
2 黄海峰 牛源;“中国制造”中的经济安全和社会责任[N];中国企业报;2005年
3 ;“中国制造”80余种产品类产量世界第一[N];经济日报;2002年
4 万建民;“中国制造”呼唤“中国信用”[N];经济日报;2003年
5 记者 沈衍琪;“非中国制造”商标引发法律争议[N];北京日报;2006年
6 赵艳红;让“非中国制造”没有市场[N];北京现代商报;2006年
7 葛云;好家伙 中国制造[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8 袁启华 相晓东;“非中国制造”:负效应的警示[N];中国企业报;2006年
9 樊艳兵;“中国制造”让美国人欲罢不能的喜与忧[N];中国文化报;2006年
10 胡立彪;捍卫并优化“中国制造”[N];中国质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小洲;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知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2 李彩霞;美国媒体对“中国制造”的建构与风险应对[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江捷;公共关系提升“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的策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陈志军;论“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缝隙中的“山寨”背景[D];湖北工业大学;2009年
3 刘盾;面向“中国创造”的中国制造企业产品创新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张艺琼;DVAE方法的应用及其对“中国制造”国内成分的还原[D];山东大学;2013年
5 郑升财;剖析中国制造对拉丁美洲制造业发展的竞争威胁[D];山东大学;2012年
6 罗纳;喀麦隆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产品的态度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宋洪磊;中印制造业发展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892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189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