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实证分析
[Abstract]:By establishing a green economic growth accounting model based on SBM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this paper calculates and analyzes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industrial green in China's provinces and regions, and decomposes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labor productivity into the improvement of green technology efficiency. Green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capital deepening.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of China's provincial industry is on the whole increasing, which is mainly promoted by the progress of green technology. Through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source of industrial growth, it is found that the industrial growth of China's provinces and regions is mainly driven by factor input,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o industrial growth is only 35%.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and combined with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industry, from the enhancement of innovation abilit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ternal economy,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n provinces and regions of China are put forward in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nd strengthening pollution control.
【作者单位】: 安阳师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境因素对中国省际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效应及政策选择”(项目编号:U1304708)
【分类号】:F224;F4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齐亚伟;;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度与分解——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指数[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5期
2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3 涂正革;肖耿;;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研究[J];世界经济;2009年11期
4 杨文举;;基于DEA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以中国地区工业为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卫国;;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均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2 杨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3 谢丹;;“碳关税”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4 李小平;卢现祥;;International trade,pollution industry transfer and CO_2 emissions in Chinese industries[J];China Economist;2010年03期
5 沈可挺;李钢;;CGE Model Measures Carbon Duty's Impact on China's Exports[J];China Economist;2010年06期
6 张军;陈诗一;Gary H.Jefferson;;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J];中国经济学;2009年00期
7 马煜;;国际资源环境新变化及中国的发展模式转变[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4期
8 周建;张德远;顾柳柳;;节能减排约束与工业增长模式转型机制研究——基于非参数环境生产函数的上海和全国对比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9期
9 李斌;赵新华;;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4期
10 周建;侯勇志;;我国工业增长模式及其转型机制研究——基于23个省份1998-2007年工业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树;陈刚;;环境管制与生产率增长——以APPCL2000的修订为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晓唯;赵娜;;基于社会福利效应分析的碳关税征收研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黄媛虹;沈可挺;;碳关税争端及其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5 李强;聂锐;;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省级工业生产率增长——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黄媛虹;沈可挺;;基于CGE模型的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影响评估[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柯木飞;尹昌斌;;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对策建议[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8 朱承亮;岳宏志;;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研究[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9 崔秀梅;刘静;;做或不做,企业绿色投资的驱动机制研究——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周五七;聂鸣;;节能减排导向的工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工业36个行业的经验证据[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叶青海;利益协调视阈下不可再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谢露露;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集聚与互动:观察和解释[D];复旦大学;2011年
4 郭正权;基于CGE模型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模拟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彭远新;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白卫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自选择博弈研究及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7 董敏杰;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8 周明磊;我国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杨朔;陕西省耕地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肖涛;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鞠鲁霞;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贸易战略调整[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严思佳;碳关税的政治经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汪滢;开放经济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李鹏;中国“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1985-2009)[D];南开大学;2011年
6 毕志雯;低碳约束下我国物流产业技术效率动态评价[D];南开大学;2011年
7 安冬青;碳关税的征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邵咪咪;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的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D];南京大学;2011年
9 张珊珊;中国制造业贸易隐含碳估算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王丽;环境约束下中国区域工业技术效率与生产率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2 庞瑞芝;李鹏;路永刚;;转型期间我国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新型工业化”生产力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4期
3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4 刘世锦;;关于我国增长模式转型的若干问题[J];管理世界;2006年02期
5 蔡f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性源泉[J];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6 杨文举;;适宜技术理论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基于IDEA的经验分析[J];经济评论;2008年03期
7 张军;施少华;陈诗一;;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方法、数据、文献和现有的结果[J];经济学(季刊);2003年04期
8 涂正革;肖耿;;非参数成本前沿模型与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8年01期
9 李小平;卢现祥;朱钟棣;;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8年02期
10 胡鞍钢;郑京海;高宇宁;张宁;许海萍;;考虑环境因素的省级技术效率排名(1999—2005)[J];经济学(季刊);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世宏;郑江淮;丁辉关;;国外服务业生产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2期
2 潘丹;孔凡斌;;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与收敛分析——基于环境污染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3 郭庆旺,赵志耘,贾俊雪;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世界经济;2005年05期
4 杨晓凌;;福建省零售业生产率的测度[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20期
5 杜官印;蔡运龙;廖蓉;;中国1997—2007年包含建设用地投入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0年07期
6 王兵;梁淑珍;;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制造业行业的效率和生产率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03期
7 简泽;段永瑞;;企业异质性、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J];管理世界;2012年08期
8 钟学义;生产率分析的新概念[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年12期
9 陈红;安徽省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关于乔根森扩展模型的一个实例[J];统计研究;1999年S1期
10 傅晓霞;吴利学;;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地区差异中的贡献:兼与彭国华和李静等商榷[J];世界经济;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郑京海;胡鞍钢;Arne Bigsten;;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一个生产率视角[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2 李刚;;全要素生产率与上市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基于传统行业与高技术行业的对比分析[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3 祝志勇;罗刚平;;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4 王争;孙柳媚;史晋川;;外资溢出对中国私营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来自普查数据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罗海成;关注顾客导向的服务生产率[N];天津日报;2004年
2 王燕坊;郑京海: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一个生产率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东平;中国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星光;中国石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魏梅;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生产率与产业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李玲;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5 郑明海;开放经济下中国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韩妍;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郑文;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邓学平;我国物流企业生产率研究与分析[D];重庆大学;2008年
9 贺胜兵;考虑能源和环境因素的中国省级生产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王争;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与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峰;考虑到气候因素影响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2 孙立秋;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和趋同分析:来自跨国的证据[D];湖南大学;2010年
3 杨华;中国农业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4 江佩;我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5 赵旭杰;基于凸约束回归模型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陈君君;对外贸易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D];浙江大学;2008年
7 杨顺元;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及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 肖俭明;湖南省各市州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D];中南大学;2008年
9 张丽娜;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问题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D];厦门大学;2014年
10 端瑞东;我国小麦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352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235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