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中国工业集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19 14:28

  本文关键词:工业集聚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因果关系和决定因素——中国城市的空间计量经济联立方程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复旦大学》 2008年

中国工业集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昕  

【摘要】: 产业在空间上集中在一起,形成相对于同行业的竞争优势,这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不是个别的现象,而对集聚的研究则吸引了地理学家、经济学家、企业家、政府机构甚至全球相关经济金融机构的兴趣。中国的工业集聚古来有之,在现代产业集聚的理论引进之后的近些年更是发展的如火如荼,一时间产业集聚遍地开花,仿佛只要集聚就能拉动区域的经济发展。而另一方面,工业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产业重组、结构升级在近年来更是炙手可热的讨论话题。在这些讨论中,工业结构升级又往往与产业集聚联系在一起。 在已有的针对我国工业集聚的研究中,针对区域案例的定性分析比较多,而关于中国工业集聚的整体状况的定量分析比较少。鉴于此,本文作者分析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工业集聚的具体类型和发展现状,比较了各工业产业内及产业间的集聚程度、近年来的集聚发展动态趋势,并以统计和实证数据加以佐证。在中国工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作者参照新经济地理理论,借鉴前人模型,根据最新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目前影响中国工业集聚的主要因素,并且尝试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最后作者根据前文分析的中国工业集聚现状及发展动态的特征,以及实证结果,提出了几点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第一章 导论7-9
  • 1.1 选题及其意义7
  • 1.2 现有研究的评价和局限7-8
  • 1.3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8-9
  • 第二章 理论背景9-20
  • 2.1 有关集聚的基本理论概述9-12
  • 2.1.1 “集聚”的经济学概念9-10
  • 2.1.2 集聚产业区的理论研究10
  • 2.1.3 集聚利益来源的经济学理论研究10-11
  • 2.1.4 集聚与区域发展关系的经济学理论研究11-12
  • 2.2 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12-20
  • 2.2.1 国外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12-17
  • 2.2.2 国内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17-20
  • 第三章 中国工业集聚现状及发展动态的研究20-33
  • 3.1 中国工业集聚的主要类型20-22
  • 3.1.1 以国有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的集聚20-21
  • 3.1.2 以民营企业为主,自发的集聚21
  • 3.1.3 以外商直接投资(FDI)为主导的集聚21-22
  • 3.1.4 由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作用促成的集聚22
  • 3.2 中国工业集聚的现状特征22-30
  • 3.2.1 集聚普遍存在,水平普遍不高23-25
  • 3.2.2 产业集聚、地区集聚发展不平衡25-28
  • 3.2.3 不同行业的产业间集聚效应不平衡28-30
  • 3.3 中国工业集聚的发展动态30-33
  • 3.3.1 整体集聚缓慢上升,市场集中度下降32
  • 3.3.2 各行业集聚发展趋势分化32-33
  • 第四章 中国工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33-44
  • 4.1 实证模型建立33-35
  • 4.2 实证研究结果的报告及分析35-39
  • 4.3 对非显著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39-42
  • 4.4 实证分析的总结42-44
  • 第五章 政策建议及总结44-48
  • 5.1 逐步改革户籍制度44-45
  • 5.2 重点改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45
  • 5.3 有甄别性地引进外资45-46
  • 5.4 加强产业体系的合理构建46-47
  • 5.5 促进行业技术升级,,培育区域创新网络47-48
  • 结束语48-49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53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海军;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虎森;新产业区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J];北方论丛;1998年02期

    2 聂鸣,李俊,骆静;OECD国家产业集群政策分析和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庞效民;区域一体化的理论概念及其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2期

    4 范剑勇,朱国林;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管理世界;2002年07期

    5 袁志刚,范剑勇;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6 冯超;;中国职工工资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J];价格月刊;2007年06期

    7 蔡宁;杨旭;;小企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的国际化[J];经济管理;2002年08期

    8 郑健壮,吴晓波;中小企业集群经济持续发展动因[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03期

    9 迈克·E.波特,郑海燕,罗燕明;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02期

    10 史晋川,钱滔;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市场增进论视角对浙江台州的历史考察[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霄琼;苏州外资电子企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晋财;企业集群地域根植性的理论演进及政策含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王雷;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风险防范与效率改进[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刘钊;;区域产业联动网络测度研究——以环渤海区域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朱玉春;黄增健;;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5 李武;胡振鹏;;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中间层组织与厂商理论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6 景娥;;宁夏枸杞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7 张晓凤;赵建欣;朱璐华;韩彩欣;;农户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4期

    8 徐英;;贵州省县域经济差距及其演化的产业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0期

    9 吴爱军;;后金融危机时期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10 占金刚;詹满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超边际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贵友;;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与现代农业发展[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陈德宁;沈玉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刘立娜;焦方义;;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实证分析[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杜勇;;水库工程移民“双置换”安置模式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内生交易费用理论[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城乡一体化与“三农”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5 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动态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吴一洲;;产业区位视角的大都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研究——以杭州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范剑勇;;要素聚集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范剑勇;;中国产业集聚效应及其省际差异估计[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9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丛屹;李艳丽;;跨国公司与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研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刘乃军;资源枯竭地区产业集群建设演进机理与产业政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李士金;同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4 徐连章;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蔡弘;产业集群创业人才素质及保留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8 安宁;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10 苏建兰;云南松茸产业链经济学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慧君;邯郸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舒;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培成;养猪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耦合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国艳;山东省中小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崔朝晖;RIS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田莉;地方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初期作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巢旭;基于结构方程的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模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张烨;区位优势要素对上海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邓娜娜;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翔;;中国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区位选择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3期

    2 李国平,孙铁山,卢明华;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过程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03年06期

    3 徐康宁,冯春虎;中国制造业地区性集中程度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兰邦华;交易性人力资本新探[J];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07期

    5 吴学花,杨蕙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10期

    6 杨洪焦;孙林岩;吴安波;;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7 邓丽君;刘志迎;丰志培;;高技术产业空间聚集的实证研究[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6年05期

    8 任启平;梁俊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空间集聚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09期

    9 苏东斌;激励创造供给: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人力资本[J];经济学动态;2000年07期

    10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跃;中国高技术产业中的外资及其技术外溢效应分析[D];清华大学;2007年

    2 蒋彦;重庆市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仇保兴;发展小企业集群要避免的陷阱——过度竞争所致的“柠檬市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郑胜利;论我国开展集群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J];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09期

    3 方创琳;国外区域发展规划的全新审视及对中国的借鉴[J];地理研究;1999年01期

    4 赵玮;王韬;李德功;;论中部地区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之互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4期

    5 杨婉月;;推动泉州城市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J];发展研究;2006年11期

    6 贺灿飞,魏后凯;信息成本、集聚经济与中国外商投资区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9期

    7 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11期

    8 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1期

    9 朱英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空间集群与地区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1期

    10 杨建梅,冯广森;东莞台资IT企业集群产业结构剖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台州市计委主任尹学群:承接产业转移 推进工业集聚[J];浙江经济;2002年01期

    2 张妍云;我国的工业集聚及其效应分析——基于各省工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04期

    3 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4 曾国平;曾三;梁彭勇;;我国工业集聚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02期

    5 史一哲;;中国的工业集聚与劳动力流动分析[J];统计教育;2010年03期

    6 黄阳平;;福建省区域工业集聚的空间计量分析[J];东南学术;2011年05期

    7 谷慧玲;;工业集聚和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借鉴[J];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07期

    8 朱英明;杨连盛;吕慧君;沈星;;资源短缺、环境损害及其产业集聚效果研究——基于21世纪我国省级工业集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2年11期

    9 陈刚;尹希果;潘杨;;社会资本、工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柯善咨;姚德龙;;工业集聚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因果关系和决定因素——中国城市的空间计量经济联立方程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顾永涛;李栋;魏天爵;魏艾林;;基于生态环境分析的西部城市人口与工业集聚模式研究——以乌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琳琳;[N];焦作日报;2006年

    2 记者 李培松;[N];遵义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李培松;[N];遵义日报;2010年

    4 杨丽娜 韦兵;[N];焦作日报;2006年

    5 曾琳琳 耿芳;[N];焦作日报;2006年

    6 吕正军;[N];焦作日报;2006年

    7 张蕊 王明月 古珍珍;[N];焦作日报;2006年

    8 李立勇 宋庆军;[N];焦作日报;2006年

    9 赵金龙 张蕊;[N];焦作日报;2007年

    10 仝伟平;[N];焦作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鸿鹰;工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理论探讨和中国经验[D];武汉大学;2005年

    2 张仁桥;上海工业集聚区的空间整合与模式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何琼峰;市场整合、工业集聚与统筹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诗莹;郑州市工业集聚区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2 姚德龙;工业集聚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因果关系和决定因素[D];湖南大学;2008年

    3 焦继荣;甘肃省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顾宇;羊范工业集聚区发展战略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3年

    5 吴宏丹;我国工业集聚对知识溢出影响的空间计量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梁正;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年

    7 王昕;中国工业集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王莉莉;工业集聚及其对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8年

    9 刘哲怡;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贸易对工业集聚影响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季阳;中国工业集聚效应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工业集聚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因果关系和决定因素——中国城市的空间计量经济联立方程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85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385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b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