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结构特征及调整成效分析
[Abstract]: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is one of the central tasks of mineral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combs the timely sequence changes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oil and gas and non-oil and gas mine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focuses on 12 important non-oil and gas minerals, using ratio model and elastic model. The coordination of mineral development structure and resource reserves structure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produced by structural adjustment are measure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structure of non-oil and gas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 is not ideal, and the occurrence of resource reserv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but the development structure of most minerals is still not in harmony with the reserve structure. The scale benefi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gglomeration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is not significant enough, and the development structure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 needs to be further optimized, especially rare earth, antimony, lead, zinc and other minerals. Finally,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mining access conditions and minimum mining scale, continuing to steadily promote mine integration and closure, and reasonably planning and supporting small mines to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structure of mineral resources, so a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in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基金】: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项目“全国矿产资源综合评价与区划”资助(编号:12120113092200)
【分类号】:F42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蔺雪芹;方创琳;;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2 吴文盛;陈静;;中国矿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方向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熊曼;魏锦明;姚书振;;黑龙江省矿业产业结构评价和调整[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王永生;蔡永青;;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矿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J];现代矿业;2009年05期
5 殷俐娟;王海军;;西部矿业结构调整与优化[J];西部资源;2007年06期
6 曹海连;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的锲入点[J];现代城市研究;1997年05期
7 王静纯;;国内外小矿山发展现状及有关政策[J];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2000年S1期
8 吴尚昆;孟旭光;那春光;周璞;;推进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的思考[J];中国矿业;2012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李平;[N];中国矿业报;2015年
2 中国矿业联合会 傅鸣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符鹏;许振成;彭晓春;陈志良;;广州市工业结构与环境污染物的灰色关联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1期
2 秦耀辰;张丽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3 郭荣朝;苗长虹;夏保林;李军甫;;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及对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3期
4 许旭;金凤君;刘鹤;;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5 高爽;魏也华;陈雯;赵海霞;;发达地区制造业集聚和水污染的空间关联——以无锡市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05期
6 刘辉;申玉铭;柳坤;;中国城市群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及空间格局[J];地理学报;2013年02期
7 李松青;刘异玲;;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8 郭进;杨建文;;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结构红利假说”检验[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9 贾卓;陈兴鹏;王鹏;;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结构测度及产业升级路径选择——以兰白西城市群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10 黄冉;仇方道;;城市工业环境绩效的驱动效应分析——以徐州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洪波;祝金德;邢永强;;壁式充填(水压支柱护顶)采矿法的应用研究[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2 郭荣朝;苗长虹;夏保林;李军甫;;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及对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王静纯;余大良;;国内外小型矿山发展现状及其有关政策[A];中国实用矿山地质学(上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剑辉;祁漫塔格地区矿产资源分布与产业布局[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徐凯;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兰天;产业集群化评价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4 邱成超;基于含有非期望要素DEA的城市圈资源配置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王春秀;矿业权市场及矿业权价值评估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6 李松青;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矿业权价值评估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赵银兵;面向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生态环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8 陈伟强;河南省平顶山市矿产资源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郑治伟;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重庆市产业集聚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武俊奎;城市规模、结构与碳排放[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小非;基于循环经济的河南省非金属矿开发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张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3 杨笑嫣;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评价[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康;区域大气环境信息管理及展示平台设计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梁妍;江苏沿海地区主导产业配置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刘亮;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7 符鹏;长株潭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灰色关联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8 冯昱皓;云南H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9 宋亚楠;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10 刘海燕;基于循环经济的湘西州矿业发展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万茂;;循环经济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马小明,张立勋,戴大军;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案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崔凤军,杨德福;旅游开发活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泰安市实证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7年04期
4 于法稳,刘永涛;重庆市工业结构与环境、资源灰色关联分析[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5 顾强;;提高产业集群生态效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06年08期
6 张晓东,池天河;基于区域资源环境容量的产业结构分析——以北京怀柔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7 彭建,蒋一军,吴健生,刘松;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8 段晓峰;许学工;;黄河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性的能值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1期
9 郭旭东;谢俊奇;何挺;;基于斑块层次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质量影响的初步分析——以河北省张北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10 盖文启;我国沿海地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J];地理科学;2000年03期
,本文编号:2473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473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