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炭资源可持续性供给水平综合评价探究
【图文】:
中国矿业第24卷供给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三级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见表3。3.3评价结果与分析采用加权求和公式计算样本的评价值为,结果参见表4。根据表4的计算结果,可以制作各指标十年总得分图(图1)和2004~2013年煤炭资源可持续性供给水平综合得分图(图2)。由于煤炭勘查新增查明储量增长率因子所占比重较大,特单独绘制该因子十年间增长率水平趋势图(图3),以便于和综合得分趋势图进行对比分析。表3煤炭资源可持续性供给水平评价指标各指标权重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符号ejgjwj绝对权重Wj煤炭资源可持续性供给水平开源节流C10.800820.199180.775810.75908C20.942440.057560.224190.21935小计—0.256741.000000.97843C30.999320.000680.120410.00260C40.999720.000280.049580.00107C50.999970.000030.005520.00012C60.999330.000670.119060.00257C70.997420.002580.455870.00983C80.998590.001410.249550.00538小计—0.262401.000000.02157表4煤炭资源可持续性供给水平综合评价得分表年份Pi1W1Pi2W2Pi3W3Pi4W4Pi5W5Pi6W6Pi7W7Pi8W8U20040.0626920.02
20.05181020130.0436550.0144620.0002670.0001060.0000120.0002800.0011750.0005880.060545合计0.7939520.2193500.0026000.0010700.0001200.0025690.0098310.0053801.034872图1各指标十年总得分散点图从各因子对煤炭资源可持续性供给水平的作用力分析:首先,因素层的开源和节流相比,虽然其因子少,但作用力巨大,对提升煤炭资源可持续性供给水图22004~2013年煤炭资源可持续性供给水平综合得分趋势图平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其次,开源所包含的两因子中,,煤炭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增长率比进口增长率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中华;李晓妍;;基于熵值法的煤炭企业绿色投资效率评价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年05期
2 方行明;张文剑;杨锦英;;中国煤炭进口的可持续性与进口国别结构的调整——中俄煤炭合作与开发利用俄罗斯远东煤炭资源的战略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11期
3 韩凤永;;提高我国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的几点思考[J];经济论坛;2009年23期
4 缪协兴;钱鸣高;;中国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研究现状与展望[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5 张映红;路保平;尹秀琳;;修正Hubbert模型及世界石油产量临界点预测[J];石油学报;2009年01期
6 荆全忠;姜秀慧;杨鉴淞;周延峰;;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煤矿安全生产能力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年09期
7 郭金栋;王恩元;;煤炭能源安全测度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年11期
8 黄忠;李瑞峰;;“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供需分析与预测[J];中国煤炭;2010年08期
9 王再岚;智颖飙;张东海;邱爱军;韩雪;李静敏;;我国煤炭资源禀赋与国际储量格局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10 王保忠;李忠民;王保庆;;基于代际公平视角的煤炭资源跨期配置机制研究——以晋陕蒙为例[J];资源科学;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志平;;基于AHP的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2 刘毅;沈斐敏;陈明生;;我国煤炭地域分布差异分析与问题研究[J];能源与环境;2011年03期
3 郭景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J];能源与环境;2011年06期
4 常建飞;;中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1期
5 陈杰;黄庆享;;矸石电厂粉煤灰理化特性研究[J];硅酸盐通报;2009年06期
6 师天华;;煤炭资源绿色开采高效利用技术和政策建议[J];国土资源情报;2010年09期
7 史秀志;杨志强;陆广;;基于层次分析法的Pedersen人因失误模型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2期
8 李天荣;;探讨煤矿开采技术的进步和完善[J];电子制作;2012年12期
9 陈兆荣;;基于DPSIR模型的我国区域能源安全评价[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10 孟锐;;探析露天煤矿的绿色高效开采方法[J];广东科技;2012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广茹;张国祥;邹传纯;;“十二五”煤化工环评面临困难及其对策[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刘超;罗云;;企业安全文化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权重赋值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佟香宁;王绍艳;杨钢桥;;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枣阳市熊集镇为例[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陈杰;黄庆享;陈有梅;;矸石电厂粉煤灰的活化及喷浆材料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4分册)[C];2010年
5 方晓明;李姝;;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综合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6 佟香宁;王绍艳;杨钢桥;;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枣阳市熊集镇为例[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王双明;范立民;黄庆享;杨泽元;王国柱;申涛;;陕北生态脆弱矿区煤炭与地下水组合特征及保水开采[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孔令海;;千米深井沿空留巷新型充填材料的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煤矿机械安全装备技术发展高层论坛暨新产品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张吉雄;周楠;缪协兴;陈士军;;建筑物下压煤由条带变固体密实充填采煤关键技术[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缪协兴;张吉雄;黄艳利;巨峰;周楠;;条带改长壁固体密实充填开采理论与实践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成立五十周年高层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忠明;小浪底库区采空区稳定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瑜;井下冲撞式煤矸分离中颗粒动力学行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黄伟;基于流固耦合动力学的矿压显现与瓦斯涌出相关性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王健;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我国煤炭产业整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黄建;煤炭清单与减排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6 王书明;煤矿安全投入系统分析及其决策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7 王平虎;寺河矿高瓦斯抽放与突出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8 冯光明;超高水充填材料及其充填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9 刘佳禾;煤热解与甲烷二氧化碳重整耦合制油过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孙春东;超高水材料长壁充填开采覆岩活动规律及其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永辉;灰色理论在非煤矿山爆破评估及事故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赵磊;基于地质与地质力学理论的大柳矿井底车场运输大巷围岩稳定性预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赵万里;高压瓦斯泄放自燃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彭信山;综掘工作面复杂条件下人—环境耦合关系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史征斌;基于层次分析的中国能源安全评估及管理[D];南京大学;2011年
6 杨健;山西省煤炭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蒋全超;四川金窝井田幺塘煤矿床采矿权评估[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广培;地面群井抽采卸压瓦斯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9 黄婷婷;基于FAHP的煤矿安全综合评价与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10 胡俊;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与石油的战略性价值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凡修,陆晓华,梅平,陈武;煤矿安全预评价的集对分析模型及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年01期
2 崔丽琴;;绿色开采创新理念与矿区可持续发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S1期
3 华瑶,刘春波,朱林生;层次分析法在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秦立莉;孟耀;;绿色投资及其发展方向[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5 王正辉,叶正亮,王长元;煤矿安全评价量化计算方法[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1期
6 景普秋;张复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可耗竭资源管理[J];管理世界;2007年07期
7 王永杰;张粒子;;大能源发展战略模式下的中国电煤问题研究[J];华东电力;2011年02期
8 吴金星,王宗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信用评价方法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刘玉红;杜玉申;王希庆;;解决资源代际问题的制度思考[J];经济与管理;2010年01期
10 王万山;;非再生自然资源跨代使用的制度安排研究[J];经济评论;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焕瑛,张健;合理征收煤炭资源税的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2 张亚民;对加强我省煤炭资源管理及市场建设的思考[J];甘肃科技;2003年06期
3 员三强,孙锦屏;河南煤炭资源状况与形势分析[J];河南国土资源;2003年11期
4 华晓慧,华晓龙;煤炭资源的价值及其计量[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年07期
5 牛冲槐,白建新;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思考[J];中国能源;2003年07期
6 刘天绩,鞠崎;加强对西部优质煤炭资源的研究[J];青海国土经略;2003年02期
7 崔德文;加快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J];资源·产业;2003年06期
8 王满银,汪应宏;我国当前煤炭资源的运输调配及优化问题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9 汪惠清;开发西部煤炭资源与发展综述[J];中国矿业;2004年03期
10 于秀忠,孙立进,胡东祥;加强山东省煤炭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J];山东煤炭科技;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正奇;;关于湖南实现寻找煤炭资源大突破的战略思考[A];创新推动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建设和安全健康发展——2010年湘赣皖闽苏等多省(市)煤炭学会学术交流暨湖南省煤炭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宝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合理开发我省煤炭资源[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能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何仲秋;;龙岩市已探明煤炭资源状况及远景资源区预测[A];福建省煤炭资源可供性研讨会专辑[C];2005年
4 ;河北省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评价[A];河北省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林金本;;福建省煤炭资源可供性及对策研究[A];2007年赣皖湘苏闽五省煤炭学会联合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传礼;叶水泉;;江苏煤炭资源供需形势和对策[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陈泉霖;;福建煤炭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李沫;李栋;;关于新增煤炭资源成本的若干问题[A];2006煤炭经济研究文选[C];2006年
9 吴娟英;;煤炭资源成本缺失及其补偿政策[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汪自书;李英汉;;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环境可持续策略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立林;河南全面整合煤炭资源[N];中国矿业报;2004年
2 佟悟;有偿使用立好规矩[N];中国煤炭报;2001年
3 记者 李红霞;整合煤炭资源 推行有偿使用[N];长治日报;2006年
4 记者 段鹏;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战全面打响[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5 记者 方方;11部门发文规范煤炭资源整合[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6 林非;黑龙江省将开展煤炭资源调查[N];中国矿业报;2007年
7 孙佳岩 贺小苹;黑龙江将启动煤炭资源调查[N];中国矿业报;2007年
8 贺晓苹;开启寻找煤炭资源的新征程[N];中国矿业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韦;政府发力 政策保障 多方联动[N];中国煤炭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明确煤炭资源整合六原则[N];中国煤炭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柴杨;基于多条件约束的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2 胡文国;煤炭资源产权与开发外部性关系及我国资源产权改革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3 安歌军;煤炭资源价值及其延伸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韩景敏;基于工作流的煤炭资源管理信息模型研究与实现[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5 孙祥斌;山东省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6 杨显明;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空间形态演化的过程、机理及耦合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7 王涛;基于实物期权的煤炭资源投资决策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8 赵震宇;中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杨伟民;基于煤炭资源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10 杜吉明;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构建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介燕;山西煤炭资源管理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2 陶俊辉;我国煤炭资源管理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3 袁碧玉;陕西省煤炭资源投入产出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4 李宁;贵州省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晶;我国煤炭资源立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6 宝力格;我国煤炭资源最适耗竭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7 吴彦;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高原;新时期我国煤炭资源供给安全保障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黄金鑫;基于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煤炭资源管理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10 王传鹏;煤炭资源整合组织管理系统复杂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67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567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