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转移对区域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
【图文】:
图1-1文章技术路线逡逑(1)文献综述
图2-2杜能农业圈层理论逡逑最早从事这方面研宄的有德国学者杜能、韦伯等,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1926年,逡逑由杜能编写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首次提出农业圈层理论,如图2-2逡逑所示,该理论奠定了西方工业区位理论的基础。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属于古典区位理论,逡逑他将运费作为选择工业最优区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龙哈特的“区位三角形”理念提逡逑出一般化的“区位多边形”,假设有》个原、燃料地,则工厂的最优区位必须满足的条逡逑件为:逡逑’邋n逦、逡逑minF=f邋?min邋^m,,n+rk逦(2-1邋)逡逑V邋i邋I逦j逡逑其中,尸为单位产品总运费,/为运费率,为单位产品消耗的源、燃料重量,为源、燃料的逡逑运输距离,n为产品的运输距离。从公式(2-丨)分析可知,韦伯认为影响工业布局的两个逡逑重要因素有运费和劳动力。在之后的研究屮,他研宄发现企业规模扩大和:丨:厂在-?地集逡逑中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企业外部经济效益的增长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127;F4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进球;徐加涛;;企业创新与能源强度[J];当代财经;2019年01期
2 马晓微;石秀庆;王颖慧;廖华;;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7年12期
3 丁建勋;曹梓珞;;能源强度演变的倒U型规律与我国节能降耗内在动力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年06期
4 魏巍贤;王锋;;能源强度收敛: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检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5 丁建勋;;最优能源强度与我国经济增长[J];财经科学;2007年04期
6 胡萌;;再论我国能源强度降低问题[J];统计研究;2006年03期
7 范吉成;;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9年02期
8 马恒运;陈俊国;管清生;郭善民;任晓静;刘琪;赵慧芬;戴强;;河南省能源强度分解及节能减排政策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9 邱寿丰;;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区域影响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10 赵新刚;路凡;余新旋;李彦斌;;产业转移视角下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收敛性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江世浩;刘凯;王玉;;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对工业能源强度变化及其收敛性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青岛市为例[A];生态经济与美丽中国—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成立30周年暨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2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东;廖世明;郭昊;;广东省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城市面板数据[A];第十四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4 袁潮清;刘思峰;郭本海;;中国能源经济系统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赵敏;胡静;汤庆合;;上海市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A];能源总量控制的途径与对策——第9届长三角能源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刘学之;杨巍;张健;;基于完全因素分解法的北京市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7 李健;吴成霞;;基于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天津市节能减排策略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胡新艳;林文声;;最优增长路径下广东能源消费碳排放时间趋势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吴大磊;赵细康;王丽娟;陈梦桑;王彦斐;曾云敏;石宝雅;;广东工业碳排放增长的驱动机制—基于LMDI法的实证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易蓉蓉 李晓明;不要突破40亿吨标煤的天花板[N];科学时报;2011年
2 Katie Dyl 编译 赵明明;全球能源强度持续下降[N];期货日报;2017年
3 陈柳钦 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 研究员;能源强度的“存在与超越”[N];中国城市报;2017年
4 记者 李禾;更高的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将使节能环保双赢[N];科技日报;2011年
5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6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教授 何建坤;中国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目标?[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7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华杰;降低能源强度+控制消费总量=节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8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9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十二五”能源强度、碳强度指标并不低[N];南方周末;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爱文;中国碳排放、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2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3 周明磊;我国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高大伟;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对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袁潮清;中国节能降耗途径的节能效果测算及优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刘旖芸;上海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国涓;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杨正林;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10 公维凤;能源强度与碳强度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优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代云;印度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动态效应分析[D];辽宁大学;2019年
2 屈彩凤;中国能源强度的区域差异与时空演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
3 余新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转移对区域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4 张源峰;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与中国能源强度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5 范吉成;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技术进步与能源强度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6 林雄斌;技术进步方向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D];厦门大学;2018年
7 李璞璞;河北省雾霾主要成分排放量的测算及结构分解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8年
8 张琨;制造业产业转移对我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9 马睿泽;我国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10 任春迎;四川省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80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680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