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存在产业“微笑曲线”吗?
发布时间:2020-12-22 23:23
本文利用1995-2011年OECD国家(地区)间投入产出表,在区分贸易方式后测算和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国内销售、加工出口和一般出口部门的产业上游度和国内增加值率及其变动特征,并研究了我国制造业是否存在价值链分工位置和国内增值收益之间的产业"微笑曲线"关系。研究发现:①我国制造业产业"上游化"趋势明显,上游度增幅由高到低依次为国内销售、一般出口和加工出口;②国内销售和一般出口部门的国内增加值率呈现下降趋势,而加工出口部门的国内增加值率则大幅提升;③我国制造业的价值链曲线并非一成不变,产业"微笑曲线"不具有通用意义,并且贸易方式、时间演化和要素密集等异质性特征对于制造业的价值链曲线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因此,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环节的连续、多点嵌入。
【文章来源】:统计研究. 2020年07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1995-2011年我国制造业不同贸易方式下的产业上游度
图2展示了1995-2011年我国制造业不同贸易方式下的国内增加值率,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区分贸易方式后的国内增加值率呈现出明显差别。其中,国内销售的国内增加值率由1995年的0.93下降到2011年的0.84,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由1995年的0.23上升到2011年的0.48,一般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则由1995年的0.85下降到2011年的0.75。这意味着国内销售和一般出口中蕴含的国内增值收益比例正不断下降,而加工出口中蕴含的国内增值收益比例正逐渐上升。原因在于,随着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国内销售部门和一般出口部门在生产中为了更好利用技术外溢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开始广泛使用进口中间品,从而导致产品中的国内增加值率不断下降。而随着产业架构不断完善和生产组装能力不断提高,中间品的国产化能力和比例迅速得到提升,在此背景下,加工出口部门基于生产成本考虑,开始更多使用符合质量标准的国内中间品,从而导致国内增加值率不断上升。这种分化趋势表明,我国制造业在参与国际分工时,会结合自身贸易方式的不同,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资源,实现结构和效益的优化和提高。进一步考虑贸易方式后发现,国内销售的国内增加值率最高,一般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次之,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最低。例如,2008年国内销售、一般出口和加工出口产品中蕴含的国内价值创造比例分别为0.85、0.75和0.51。这个现象同样是由于贸易方式异质性所致,原因在于国内销售和一般出口对应的产业链条大都位于国内,因而产品中的国内价值比例相对较多,而加工出口由于其“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特征,对应的产业大都只从事加工、组装环节,致使其对应的国内产业生产链条相对较短,因而产品中的国内价值比例也相对较少。这也和图1中展示的“产业上游度按照国内销售、一般出口和加工出口的顺序依次递减”结果相符合。
为了更加清晰的展示我国制造业“位置—收益”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画出了产业上游度和国内增加值率散点图的拟合曲线。图3左、中、右部分分别展示了我国制造业国内销售、加工出口和一般出口三个部门中价值链曲线的总体平均特征,得到如下发现:第一,国内销售部门中,未检测出产业上游度和国内增加值率之间的正向二次关系,随着产业上游度的增加,本文发现国内增加值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反向微笑曲线”关系。原因在于: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以及技术创新不断融入我国制造业,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要素正在逐步转变。对于国内销售部门,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以及通过技术研发创造新产品并引导市场需求,发挥制造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后同样可以获得厚利。随着产业链条架构逐渐趋于完善,国内销售部门应当考虑如何实现“反向微笑曲线”,例如通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形成新的价值创造并提升赢利水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调整成本分析——基于贸易增加值的测算[J]. 王军英,张姝.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2019(05)
[2]价值链嵌入位置与出口国内增加值率[J]. 高翔,黄建忠,袁凯华.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06)
[3]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事实与机制[J]. 高翔,刘啟仁,黄建忠. 世界经济. 2018(10)
[4]FDI如何提高我国出口企业国内附加值?——基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视角[J]. 张鹏杨,唐宜红.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07)
[5]中国制造业出口如何突破“天花板约束”[J]. 戴翔,李洲,何启志. 统计研究. 2018(06)
[6]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存在“微笑曲线”吗?——基于供给与需求双重视角[J]. 潘文卿,李跟强. 管理评论. 2018(05)
[7]中国企业嵌入全球生产链的位置及变动机制研究[J]. 唐宜红,张鹏杨. 管理世界. 2018(05)
[8]全球价值链中产业“微笑曲线”存在吗?——基于增加值平均传递步长方法[J]. 倪红福.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6(11)
[9]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及其演进规律[J]. 苏庆义,高凌云. 统计研究. 2015(12)
[10]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J]. 王直,魏尚进,祝坤福.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9)
本文编号:2932630
【文章来源】:统计研究. 2020年07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1995-2011年我国制造业不同贸易方式下的产业上游度
图2展示了1995-2011年我国制造业不同贸易方式下的国内增加值率,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区分贸易方式后的国内增加值率呈现出明显差别。其中,国内销售的国内增加值率由1995年的0.93下降到2011年的0.84,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由1995年的0.23上升到2011年的0.48,一般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则由1995年的0.85下降到2011年的0.75。这意味着国内销售和一般出口中蕴含的国内增值收益比例正不断下降,而加工出口中蕴含的国内增值收益比例正逐渐上升。原因在于,随着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国内销售部门和一般出口部门在生产中为了更好利用技术外溢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开始广泛使用进口中间品,从而导致产品中的国内增加值率不断下降。而随着产业架构不断完善和生产组装能力不断提高,中间品的国产化能力和比例迅速得到提升,在此背景下,加工出口部门基于生产成本考虑,开始更多使用符合质量标准的国内中间品,从而导致国内增加值率不断上升。这种分化趋势表明,我国制造业在参与国际分工时,会结合自身贸易方式的不同,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资源,实现结构和效益的优化和提高。进一步考虑贸易方式后发现,国内销售的国内增加值率最高,一般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次之,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最低。例如,2008年国内销售、一般出口和加工出口产品中蕴含的国内价值创造比例分别为0.85、0.75和0.51。这个现象同样是由于贸易方式异质性所致,原因在于国内销售和一般出口对应的产业链条大都位于国内,因而产品中的国内价值比例相对较多,而加工出口由于其“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特征,对应的产业大都只从事加工、组装环节,致使其对应的国内产业生产链条相对较短,因而产品中的国内价值比例也相对较少。这也和图1中展示的“产业上游度按照国内销售、一般出口和加工出口的顺序依次递减”结果相符合。
为了更加清晰的展示我国制造业“位置—收益”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画出了产业上游度和国内增加值率散点图的拟合曲线。图3左、中、右部分分别展示了我国制造业国内销售、加工出口和一般出口三个部门中价值链曲线的总体平均特征,得到如下发现:第一,国内销售部门中,未检测出产业上游度和国内增加值率之间的正向二次关系,随着产业上游度的增加,本文发现国内增加值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反向微笑曲线”关系。原因在于: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以及技术创新不断融入我国制造业,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要素正在逐步转变。对于国内销售部门,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以及通过技术研发创造新产品并引导市场需求,发挥制造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后同样可以获得厚利。随着产业链条架构逐渐趋于完善,国内销售部门应当考虑如何实现“反向微笑曲线”,例如通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形成新的价值创造并提升赢利水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调整成本分析——基于贸易增加值的测算[J]. 王军英,张姝.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2019(05)
[2]价值链嵌入位置与出口国内增加值率[J]. 高翔,黄建忠,袁凯华.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06)
[3]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事实与机制[J]. 高翔,刘啟仁,黄建忠. 世界经济. 2018(10)
[4]FDI如何提高我国出口企业国内附加值?——基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视角[J]. 张鹏杨,唐宜红.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07)
[5]中国制造业出口如何突破“天花板约束”[J]. 戴翔,李洲,何启志. 统计研究. 2018(06)
[6]中国制造业国家价值链存在“微笑曲线”吗?——基于供给与需求双重视角[J]. 潘文卿,李跟强. 管理评论. 2018(05)
[7]中国企业嵌入全球生产链的位置及变动机制研究[J]. 唐宜红,张鹏杨. 管理世界. 2018(05)
[8]全球价值链中产业“微笑曲线”存在吗?——基于增加值平均传递步长方法[J]. 倪红福.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6(11)
[9]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及其演进规律[J]. 苏庆义,高凌云. 统计研究. 2015(12)
[10]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J]. 王直,魏尚进,祝坤福.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9)
本文编号:29326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932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