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债券违约成因及防范研究 ————以华晨集团债券违约为例
发布时间:2023-02-08 07:50
自1981年起,我国债券市场迅速发展,市场交易主体不断增多,债券发行规模也不断增大,债券市场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对社会资金流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债券发行量的逐年增长,发生违约的债券数量也经历着从无到有再到常态化的过程。根据Wind统计,2018-2020年债券违约金额连续三年超过了千亿,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市场焦点由民营企业转为国有企业,而拥有国企背景、评级为AAA级的债券相继违约,更是促使整个资本市场信用风险爆发。因此,如何对国有企业的债券违约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防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情况,本文从国内外学者对债券违约的研究和相关理论基础出发,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债券违约的现状及特征,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华晨集团债券违约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探究及分析案例企业债券违约的成因,并提出防范国有企业债券违约风险的建议,从而为债券市场的参与者提供借鉴。本文首先统计了2014年至2020年信用债市场发生的债券违约事件样本,分析国有企业违约债券金额及数量发展趋势、行业分布、地区分布以及违约债券后续兑付情况等现状,并通过深入分析后总结出我国发生债券违约的...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贡献与不足
2.文献综述
2.1 债券违约的成因研究
2.1.1 外部因素
2.1.2 内部因素
2.2 国有企业债券违约研究
2.3 债券违约的防范研究
2.4 文献评述
3.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3.1 债券违约的相关概念界定
3.2 债券违约的相关理论
3.2.1 代理理论
3.2.2 财务困境理论
3.2.3 不完全契约理论
4.国有企业债券违约情况概述
4.1 国有企业债券违约的现状分析
4.1.1 违约数量及金额
4.1.2 违约主体行业分布
4.1.3 违约主体地区分布
4.1.4 违约债券后续兑付情况
4.2 国有企业债券违约主体特征分析
4.2.1 盈利恶化
4.2.2 资产负债率较高
4.2.3 经营活动现金流不足
4.2.4 高等级违约主体增加
4.3 国有企业债券违约的成因分析
4.3.1 外部成因
4.3.2 内部成因
5.华晨集团债券违约的案例分析
5.1 华晨集团债券违约情况
5.1.1 公司简介
5.1.2 债券违约情况
5.2 债券违约的外部成因分析
5.2.1 宏观经济因素
5.2.2 行业环境因素
5.3 债券违约的内部成因分析
5.3.1 多元化战略下自主品牌乏力
5.3.2 公司治理存在问题
5.3.3 低价转移优质资产
5.3.4 财务状况分析
5.4 企业债券违约防范措施
5.4.1 监管方层面的防范措施
5.4.2 债券发行方层面的防范措施
5.4.3 投资方层面的防范措施
6.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本文编号:3737609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贡献与不足
2.文献综述
2.1 债券违约的成因研究
2.1.1 外部因素
2.1.2 内部因素
2.2 国有企业债券违约研究
2.3 债券违约的防范研究
2.4 文献评述
3.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3.1 债券违约的相关概念界定
3.2 债券违约的相关理论
3.2.1 代理理论
3.2.2 财务困境理论
3.2.3 不完全契约理论
4.国有企业债券违约情况概述
4.1 国有企业债券违约的现状分析
4.1.1 违约数量及金额
4.1.2 违约主体行业分布
4.1.3 违约主体地区分布
4.1.4 违约债券后续兑付情况
4.2 国有企业债券违约主体特征分析
4.2.1 盈利恶化
4.2.2 资产负债率较高
4.2.3 经营活动现金流不足
4.2.4 高等级违约主体增加
4.3 国有企业债券违约的成因分析
4.3.1 外部成因
4.3.2 内部成因
5.华晨集团债券违约的案例分析
5.1 华晨集团债券违约情况
5.1.1 公司简介
5.1.2 债券违约情况
5.2 债券违约的外部成因分析
5.2.1 宏观经济因素
5.2.2 行业环境因素
5.3 债券违约的内部成因分析
5.3.1 多元化战略下自主品牌乏力
5.3.2 公司治理存在问题
5.3.3 低价转移优质资产
5.3.4 财务状况分析
5.4 企业债券违约防范措施
5.4.1 监管方层面的防范措施
5.4.2 债券发行方层面的防范措施
5.4.3 投资方层面的防范措施
6.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本文编号:3737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3737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