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与演化研究:新能源汽车为例
本文关键词: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与演化研究:新能源汽车为例
【摘要】:本文基于协同学理论构建协同创新分析框架,研究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特征和演化机理,认为新兴产业协同创新是产业体系内的创新主体内在演化动力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交织与影响的复杂过程,而且随着产业发展,其协同创新处于不断的演化过程,经历孕育、萌芽和成长三个阶段。并以美国新能源汽车为例,发现产业发展主要由企业、高校与研究机构、政府建立联盟关系共同参与推动,协同创新过程始终是企业发挥主导作用,且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程度也逐渐加深。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新兴产业 协同创新 演化 新能源汽车
【基金】: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一三五”重大研究任务A类项目(Y201121Z08),起止时间:2013.12-2014.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203211),起止时间:2013.01-2015.12
【分类号】:F416.471;F273.1
【正文快照】: 1引言新兴产业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力量,打开未来经济大门的“钥匙”。发展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战略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新兴产业的发展是由多个主体协同推动,在多个子系统的相互影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年02期
2 李煜华;武晓锋;胡瑶瑛;;基于演化博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02期
3 肖丁丁;朱桂龙;;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3年01期
4 刘刚;;政府主导的协同创新陷阱及其演化——基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经验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5 温兴琦;李燕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研究——基于领导型用户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12期
6 王子龙;许箫迪;;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3年04期
7 吴绍波;龚英;刘敦虎;;知识创新链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01期
8 洪银兴;;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科学;2014年01期
9 黄鲁成;杨学君;;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演化规律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03期
10 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亮;;行业特色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系统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25期
2 王孟钧;刘慧;张镇森;陆洋;;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网络协同要素与协同机制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12年12期
3 祁艳朝;;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提升高校创新能力[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01期
4 钟荣丙;;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研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3年02期
5 郭晓立;洪诗鸿;沈滢;;吉林省产学研合作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6 俞乐;刘拥海;崔铁成;;新升地方高校强化协同创新的挑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3年03期
7 陈搏;;社会知识管理促进协同创新[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8 宫淑燕;夏维力;;产业集群与生态文化协同创新关系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9 史万兵;李广海;;协同创新与博士后培养模式的重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10 吴恺;;论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改进与完善[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俊青;许益波;;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法律问题刍议[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张寒;胡宗彪;李正风;;研发项目对中国大学技术转让合同影响的实证研究——以985工程高校为例[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路春婷;张春博;丁X;;协同创新组织的动力机制[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潘锡杨;;协同创新中心管理体制机制探究[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于娱;施琴芬;;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共享的微分对策模型[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6 邵景峰;王进富;马晓红;吴生;刘勇;;基于数据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关键动力优化[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7 胡涌哲;王海云;;高校科协创新发展新动向——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A];全国高校科协发展论坛(2013年)论文集[C];2013年
8 韦影;张茜;;研发团队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中知识转移的作用机制:跨层次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9 张玉臣;李晓桐;;我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绩效特征[A];第十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分3:科研和创新绩效管理(Ⅱ)[C];2014年
10 张敬文;谢翔;;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机理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宗强;基于创新网络协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与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孙艳;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研发模型及其群体协作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3 周来新;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构建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4 赵秀丽;国家创新体系视角下的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宋东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网络结构及其运行研究[D];江苏大学;2013年
6 李小丽;三螺旋模式下大学技术转移组织构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张滨楠;研究型大学科研创新团队知识存续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曾学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业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9 张在群;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刘晓平;基于动态能力的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能力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华;基于创新集聚的协同创新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2 荣春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塔娜;供应链知识协同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邢黎黎;大连市数控机床产业合作创新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5 杨慧;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6 向航;FDI对集群内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3年
7 阙攀;大学学术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8 郑莉莉;基于协同创新的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绩效评价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王阅;辽宁省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10 赵爱美;基于协同创新的知识溢出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阳;姚红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2 张琼瑜;;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协同机理研究[J];当代经济;2011年10期
3 刘美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共生模式研究[J];当代财经;2011年11期
4 连建辉,黄文锋;企业的同质性假设、异质性假设与企业所有权安排——两种企业治理观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09期
5 王丽萍;朱桂龙;;从典型案例探索官产学创新网络的合作机制[J];工业工程;2006年06期
6 吕铁;论技术标准化与产业标准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7期
7 谢光亚;林丽华;;基于模块化的大型飞机技术创新路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01期
8 王永平,孟卫东;供应链企业合作竞争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9 易余胤,盛昭瀚,肖条军;企业自主创新、模仿创新行为与市场结构的演化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10 张涛;张若雪;;人力资本与技术采用:对珠三角技术进步缓慢的一个解释[J];管理世界;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兼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李健;[N];光明日报;2009年
2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陈劲;[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德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府激励性规制[J];经济论坛;2009年01期
2 郑薇;;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专利研究[J];汽车技术;2009年05期
3 徐枭;王巧凤;周荣;;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案[J];上海汽车;2009年05期
4 黄杨珏;倪浩;刘珊;曾洁;普子恒;;电力新能源发展与和谐社会[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年10期
5 丁强;;发展新能源产业更要走科学发展之路[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年08期
6 袁哲;;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新机遇[J];汽车工业研究;2009年11期
7 黄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环境分析[J];交通标准化;2009年22期
8 屈伟平;;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快车道[J];汽车工程师;2009年11期
9 朱益飞;;油价回涨给新能源发展带来新的机遇[J];变频器世界;2009年12期
10 崔木花;;新能源产业化的路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政;赵飞;;基于目标导向差异的中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以中国武汉和美国加州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胡信国;杨春巍;刘建生;;新能源汽车电池工业的发展现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军;陈龙珠;崔秀丽;张国锋;;新能源光伏产业的示范效应分析与发展对策——以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为例[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4 胡建;;新能源在车辆工程中的运用[A];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朱征洪;任广耀;;科技传播创新的概念要清晰准确——以“新能源汽车”为例[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王志洪;;新能源汽车技术状况评价与保持技术研究[A];2012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玉盟;赵瑞广;张文;;济宁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对策[A];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支撑——2012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罗党;张敬;;基于灰色多层次评价方法的河南新能源汽车项目风险评价[A];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陈俊;;新能源汽车动力源及未来发展方向[A];绿色制造与低碳经济——2010年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年会”暨机械工程科技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刘毅;;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化体系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毓瑞;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前景及营销策略[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陈莉;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3 邓海静;新能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成长价值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4年
4 余畅;基于风险矩阵的新能源汽车项目风险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肖倩;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黄倩;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7 高志南;新能源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成长性关系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8 叶雪琴;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9 王颖;基于感知风险和涉入程度的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夏冬雨;基于超级竞争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698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569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