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我国东北地区能源、经济、环境、生态承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20:07

  本文关键词:我国东北地区能源、经济、环境、生态承载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东北地区 综合承载力 状态空间法


【摘要】:为了实践"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大力改善其经济发展模式,但仍然面临着诸多制约,区域综合承载力急需提升。本文立足于东北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现状,采用状态空间法,从能源、环境、经济、生态四方面对东北地区的综合承载力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深入了解东北地区综合承载力方面尚存在的问题,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能源消耗是制约其承载力的关键因素;该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其中废气、废物的排放对其承载力的影响较大;经济发展受到产业结构的限制;水资源匮乏,生态保护基础薄弱。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提高该地区的能源效率,限制高耗能行业发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提升该地区的综合承载力,促进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关键词】东北地区 综合承载力 状态空间法
【分类号】:X2;F426.2;F127
【正文快照】: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亦在不断深化。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 也在工业化的道路中不懈前行。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牌工业基地,在我国工业优化发展的过程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但近年来,由于高污 染及高能耗的粗放式工业发展模式,东北地区的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英飒;;人口承载力的理论内涵与测算方法[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11期

2 宋国宇,刘文宗;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学分析及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5年07期

3 余丹林,毛汉英,高群;状态空间衡量区域承载状况初探——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4 毛汉英,余丹林;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5 蔡莉;穆光宗;;人口承载力指标系的建立及量化[J];人口学刊;2008年05期

6 王书华,毛汉英,赵明华;略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我国沿海地区案例分析[J];人文地理;2001年04期

7 唐葆君;石小平;;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能源;2011年11期

8 郭秀锐,毛显强,冉圣宏;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S1期

9 景跃军;陈英姿;;关于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综述及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10 秦成;王红旗;田雅楠;姚治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S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开晓莉;高良敏;刘宁;韩尚富;陆根法;;连云港市生态承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2 秦文俊;钱玉皓;;江苏沿海相对资源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盐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3 阮文刚;吴仁海;郑少露;;基于群组决策法的环境承载力计算[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4 刘武艺;邵东国;唐明;;基于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理论探讨和评价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2期

5 卫晋晋;徐琳瑜;;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几种主要评价方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9期

6 路忠贤;唐永顺;;环境承载力及其在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9期

7 陈旭东;徐明德;赵海生;;基于DPCSIR模型的工业园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2期

8 王新涛;王建军;;省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初探[J];北方经济;2007年12期

9 李慧玲;王玉玺;;新疆乌昌地区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9期

10 沈映春;杨皓臣;;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北京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秘明杰;;论科技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平衡[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2 陈英姿;阎振元;;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3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课题组;李志荣;汪海燕;;关于北京山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新思考——门头沟区农民增收实例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4 原华荣;;土地承载力的规定和人口与环境的间断平衡[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李婷婷;冯达;朱翔;;长株潭地区区域承载力及其影响机制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6 吴涛;杨木壮;简梓红;唐玲;黄顺婷;;南澳岛1989-2010年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A];热带海洋科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七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及摘要汇编[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映宇;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徐敬俊;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孙鹏;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启尧;海域承载力评价与经济临海布局优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方景清;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倪忠云;西藏曲水—桑日地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涛;基于环境约束的江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修丽娜;;城市土地承载力分析——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2 王道隆,吴定光;关于可容人口量研究的几个问题[J];财经科学;1988年03期

3 李新伟;贾琳;;东北地区人力资源结构及省际差异比较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6年04期

4 崔凤军,刘家明;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1期

5 余丹林;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2期

6 杨晓鹏;张志良;;青海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系统动力学研究[J];地理科学;1993年01期

7 刘湘南,黄方;农业信息系统支持下的玉米遥感估产模型研究[J];地理科学;1997年03期

8 余丹林,毛汉英,高群;状态空间衡量区域承载状况初探——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9 毛汉英;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1996年04期

10 毛汉英,余丹林;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明华;赵爽;杨秀花;;河南省区域综合承载力动态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4期

2 陈珏;雷国平;王元辉;;黑龙江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3 魏超;叶属峰;过仲阳;刘汉奇;邓邦平;刘星;;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南通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3年18期

4 熊伟;;湖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J];湖南有色金属;2008年04期

5 陈海英;;规划环评中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年07期

6 李海梅;王金亮;;云南省土地综合承载能力空间差异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年04期

7 卢亚丽;;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价预测研究进展及评述[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年05期

8 孙钰;李新刚;;山东省土地综合承载力协调发展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9 李明昌;张光玉;司琦;梁书秀;孙昭晨;;区域综合承载力的多子系统非线性集对耦合评价[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10 于航;陶磊;白景峰;彭士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滨海新区综合承载力预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群;王丹;沈莎莎;;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变化分析——以江苏常州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李建成;瞿理铜;;泉州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分析及评价[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3 杨玉秀;;以人为本 走向宜居[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淮;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尤显迫切[N];北京日报;2007年

2 记者 李培松;努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N];遵义日报;2013年

3 记者 王亚欣 实习生 彭毓颖;“腾笼换鸟”提升综合承载力[N];长江日报;2014年

4 伏怡;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N];鞍山日报 ;2007年

5 常菁;建设部专家:中国应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6 吴国文邋钱厚琦;统筹规划,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N];中国建设报;2008年

7 广州市社科院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研究所副所长 杨代友;城市综合承载力:“首善之区”的基础和保障[N];南方日报;2008年

8 张劲光;坚持科学规划精细管理 切实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N];咸阳日报;2008年

9 王玉婧 张贺;借大变样强势提高综合承载力[N];邯郸日报;2009年

10 记者 邹启昌;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N];恩施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祝秀芝;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及预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雪萍;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雅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可持续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2 计琳;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评价与预测方法研究及实例[D];天津大学;2012年

3 王金珠;南昌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4 程露露;福建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董丽;基于综合承载能力分析的区域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丁赏;杭州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7 邢苏颖;合肥市综合承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8 常熙月;哈尔滨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9 李彦莹;基于时空过程的兰州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10 李凌宜;江汉平原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36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636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5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