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创新政策如何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基于政策工具与创新价值链的政策文本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22 15:08

  本文关键词:创新政策如何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基于政策工具与创新价值链的政策文本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新能源汽车 政策工具 创新价值链 新兴产业 内容分析


【摘要】:政府创新政策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政策工具和创新价值链这两大维度对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37项中央政策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类政策工具中,环境面政策工具的使用最为频繁;随着产业发展,政策工具的使用呈现出从供给面到环境面再到需求面的不断完善;中央政策着重从研发和市场推广这两端刺激新兴产业发展,而对产业化的推动有限;12项政策工具和创新价值链的四个环节间有不同的相关关系。该研究综合考察了创新政策的手段和目的,提出了操作性的政策分析框架,探讨了创新政策如何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与对策建议。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政策工具 创新价值链 新兴产业 内容分析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2089)
【分类号】:F124.3;F426.471
【正文快照】: 0引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它涉及到国家能源安全、节能减排、技术赶超、刺激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我国政府对该产业的扶持可以追溯到“八五”时期(1990—1995)的电动汽车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二十多年来,政府对该产业的创新政策已经涵盖了新兴产业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勇,杜伟,曾令秋;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工具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刘满凤;;基于效益视角的创新链合作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07期

3 吴建南,李怀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技术创新政策回顾及建议——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年06期

4 仲为国;彭纪生;孙文祥;;政策测量、政策协同与技术绩效:基于中国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1978-2006)[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03期

5 李晓春;黄鲁成;;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研究的文献述评与分析:主线、焦点和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12期

6 刘家树;菅利荣;;知识来源、知识产出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基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6期

7 顾建光;吴明华;;公共政策工具论视角述论[J];科学学研究;2007年01期

8 赵筱媛;苏竣;;基于政策工具的公共科技政策分析框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年01期

9 黄萃;苏竣;施丽萍;程啸天;;政策工具视角的中国风能政策文本量化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年06期

10 张雅娴,苏竣;技术创新政策工具及其在我国软件产业中的应用[J];科研管理;200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小芬;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驱动机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尚正;止言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丁浩;;论财政促进中小企业的稳健发展[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康宇航;政府规模优化的经济学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21期

4 孙群英;毕克新;;企业创新要素协同模式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J];商业研究;2011年08期

5 李晓鹏;试论我国公司监管理念与制度变革[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牛天秀;岳爱武;;社会转型期地方政府责任“泛经济化”倾向及其矫正[J];长白学刊;2009年06期

7 王清春;;论我国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8 侯江红;;谈政府对公益组织的财务监督[J];财会月刊;2007年23期

9 李航;李爱听;游国强;胡锋;;硅热法炼镁还原工序节能减排技术进展[J];材料导报;2011年S2期

10 王祖明,吴仁明,靳玉军;论我国政府规模扩大的原因及改革原则[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赛全;詹正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体系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健生;;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与地方政府职能定位[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黄钢;徐玖平;李颖;张景林;龙厚蓉;贾廷灿;;转型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面临的突出矛盾与路径选择[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周文学;;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失灵问题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5 赵筱媛;苏竣;;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公共科技政策分析框架研究[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6 蔺洁;陈凯华;秦海波;侯沁江;;中美区域创新政策比较研究——以加州和江苏省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分6:区域创新与绿色发展(Ⅰ)[C];2014年

7 袭著燕;赵慧;张弛;;基于统计数据的山东科技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分析[A];产业竞争力与创新驱动——2014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唐五湘;饶彩霞;程桂枝;;北京市科技金融政策文本量化分析[A];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常文磊;;创新型国家视域中的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机制探索[A];中国梦·深化改革与转型发展——聚焦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七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13年

10 吴金希;孙蕊;;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发展脉络看京津冀区域创新政策[A];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展望与思考——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国;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张健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红宇;公平与效率视阈下的政府经济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程少博;以高技术为支撑的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王全旺;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何爽;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陈大龙;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知识型动力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8 伍玉林;黑龙江科技创新主体及其能力培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刘建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10 张美华;中国林业管理体制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伟;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效果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金yN臣;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郭楠;垂直管理体制下税务机关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赵丽莉;政策工具视角的中国光伏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5 施丽萍;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程啸天;政策工具视角下的中国风电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7 王财栋;大面积镁合金件微弧氧化配套装置的探索[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8 陈秋华;福建省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和选择[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9 谭瑾;社区空间变迁与居民适应[D];云南大学;2011年

10 李恒;基于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的政策选择[D];郑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俊红;江可申;李婧;;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收敛性分析[J];财贸经济;2008年09期

2 白俊红;蒋伏心;;考虑环境因素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方法[J];财贸经济;2011年10期

3 杨学义;中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论析[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4 王杰;;王杰:要发挥创新链的整体效益[J];创新科技;2007年10期

5 余泳泽;;政府支持、制度环境、FDI与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6 庞瑞芝;李鹏;;中国工业创新:过程、效率与模式——基于2001—200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2期

7 牛泽东;张倩肖;;FDI创新溢出与门槛效应——基于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6期

8 马颂德;加强对创新链薄弱环节的战略研究[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年12期

9 杜伟;国有企业如何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邢怀滨,苏竣;公共科技政策分析的理论进路:评述与比较[J];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姚志坚;技术跨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王正明;我国风力发电产业链的培育与发展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3 张出兰;基于技术演化的引进式技术跨越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奇宝;;自主创新是强企之途 强国之道——科技界企业界代表委员共话自主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5年02期

2 钟荣丙;;中小企业实现自主创新价值的战略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8年06期

3 李开复;;做最好的创新[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0年01期

4 吴仕绪;;多功能无弹校枪仪的创新价值[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0年03期

5 金阳;;打造独具特色的创新文化[J];航天工业管理;2010年12期

6 王霄凌;;浅议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之途径[J];机械管理开发;2008年04期

7 石楠;;创新[J];城市规划;2006年02期

8 唐占忠;秦书生;;我国高新区自主创新的思考[J];科技与管理;2006年04期

9 ;积极推动协同创新[J];硅谷;2011年18期

10 杜洪香;;浅析创新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忠东;杜稳灵;;企业创新思维的基本原则[A];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研讨会议论文[C];2003年

2 郑兢晶;彭福扬;;彭福扬要素重组法:一种新的创新方法[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贵州省老科协、贵阳市老科协课题组;;自主创新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A];贵州省第五届科技创新论坛文集[C];2009年

4 王桂兰;刘莹莹;;实施品牌战略 不断提高我省对外贸易自主创新能力[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王凤彬;甄珍;;创新研究中的多层次性及其发展前沿[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隋映辉;赵琨;丁海洋;;建设创新型城市:我国主要问题形成条件及政策建议[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7 李晓西;赵峥;;对科技创新驱动首都科学发展的认识与思考[A];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2012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黄群慧;;国有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问题分析[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龚毅;杨利峰;;双元机制与企业创新驱动战略的相互关系研究[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10 林志扬;林泉;;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若干问题探讨[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昌欣;新形势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思考[N];科技日报;2005年

2 井神盐业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李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实现企业跨越发展[N];江苏经济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陈磊;创新文化:如何营造软环境[N];科技日报;2007年

4 山东省交通工业集团总公司 孙建文 贵州盘江精煤股份土城矿 刘佳跃 山东流云纺织有限公司 邢承木;拂去“创新泡沫” 追求“有效创新”[N];工人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江世亮 沈湫莎;把握机遇 立足创新 深化改革[N];文汇报;2012年

6 记者 戴丽昕 通讯员 吴国瑛;立足自主创新 提高引领能力[N];上海科技报;2012年

7 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企业战略和营销系讲师 尹一丁;找出你的创新短板[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8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 刘志鹏;在跟踪模仿中走向自主创新[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9 中国科协党组;把科技创新思想化作创新驱动发展的自觉实践[N];科技日报;2014年

10 深圳特区报记者 孙锦;湾区城市成功得益于“有用的创新”[N];深圳特区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举;创新场域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汪寅;科技原始创新问题初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3 马云俊;创新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大中型制造企业创新效率评价[D];辽宁大学;2013年

4 何小英;创新得当论[D];中南大学;2011年

5 阎立;技术惯域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6 陈凤娣;论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周希炯;知识管理中知识转换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王敏;基于二元组织的企业颠覆性和维持性创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温恒福;教育创新组织的领导与管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红玉;马克思的创新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欣;论可持续科技创新[D];吉林大学;2004年

2 刘嘉政;基于创新价值链的设计服务业协同创新机理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3 舒畅;论实践创新[D];湖北大学;2014年

4 金桔红;论知识创新的动力机制[D];中南大学;2002年

5 蒋晓霞;地方高校区域性协同创新现状及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6 赵飞;大学创新文化和创新管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蒋显荣;管理创新的哲学思维[D];湖南大学;2003年

8 邵羽;论文化对科技创新的作用[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娟;文化作用于科技创新的机制与路径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10 马丽娜;当代科技创新伦理冲突的哲学反思[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19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719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b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