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企业低碳经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钢铁企业低碳经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低碳经济效率 影响因素 DEA模型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摘要】:将资源、能源与环境要素纳入钢铁企业效率评价体系,利用DEA模型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我国16家钢铁上市公司2007-2011年的低碳经济效率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钢铁企业低碳经济技术效率普遍较低,主要源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双重影响;其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其中技术进步指数有微弱的阻碍作用,技术效率衰退则是主要原因.通过对钢铁企业低碳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分析表明:能源结构、产品结构与钢铁企业低碳经济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技术进步、环保投入与政府规制对钢铁企业低碳经济效率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
【作者单位】: 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关键词】: 低碳经济效率 影响因素 DEA模型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11SK20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4BJL003,13CJY056)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2YJC630014)
【分类号】:F426.31;F205;F224
【正文快照】: A study on the low carbon economy efficiency of Chinese ironsteel companie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CHEN Qi1,OUYANG Yao2,XU Xue-song3(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Changsha 410205,China;2.College of Economicsand Manag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二明,高怀;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其动态演变规律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11期
2 焦国华;江飞涛;陈舸;;中国钢铁企业的相对效率与规模效率[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10期
3 吴琦;武春友;;我国能源效率关键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0年05期
4 刘兴凯;张诚;;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收敛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5 韩一杰;刘秀丽;;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中国各地区钢铁行业能源效率及节能减排潜力分析[J];系统科学与数学;2011年03期
6 赵立祥;邢李志;李京文;;中国钢铁企业生态化研究[J];统计研究;2008年08期
7 刘永红;郭忠行;谢刚;;钢铁企业生态效率的DEA模型构建及应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8 江晨辉;张霜;;低碳经济目标下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绩效评价[J];商业会计;2013年02期
9 刘秉镰;林坦;刘玉海;;规模和所有权视角下的中国钢铁企业动态效率研究——基于Malmquist指数[J];中国软科学;2010年01期
10 史红亮;陈凯;;基于脉冲响应函数的中国钢铁产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J];资源科学;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长海;李均立;吴顺祥;;种植类农业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2 吴金南;杨亚达;;企业竞争力的动态形成机制:动态能力视角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韩晶;;中国钢铁业上市公司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实证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王建军;;从国际铁矿石价格博弈看我国钢铁产业整合的紧迫性[J];商业研究;2007年11期
5 刘丹鹭;;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的系统性分析[J];财经论丛;2012年02期
6 袁丽静;;基于技术创新的循环经济投入产出分析——以钢铁行业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7期
7 杨向阳;;基于Hicks-Moorsteen指数方法的中国服务业TFP分解——以东部九省为例[J];财贸研究;2012年01期
8 李强;郑江淮;;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地区—产业收敛悖论”——基于差异分解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2年02期
9 周末;王良举;陈甬军;;中国钢铁企业的规模过小了吗?——基于NEIO和SFA方法的比较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12年01期
10 孟文波;;基于我国东部地区的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勇;菅利荣;;基于灰色关联聚类的高校上市公司动态竞争力[A];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卢博科;唐清泉;袁莹翔;;创新效率、行业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何枫;魏文耀;张庆芝;;基于能耗的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下我国钢铁产业碳减排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郑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上海开发区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5 郭国峰;王彦彭;;“十二五”时期我国节能潜力与节能降耗目标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6 李平;许家云;;国际智力回流的技术扩散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地区差异及门槛回归的实证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7 卢博科;唐清泉;袁莹翔;;创新效率、行业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殷子涵;雷明;虞晓雯;;中国钢铁行业能源环境效率分析——基于工业企业微观数据[A];第十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9 陈山;杨晶晶;;基于战略目标驱动的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研究[A];电力行业信息化优秀论文集2014——2014年全国电力行业两化融合推进会暨全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大会获奖论文[C];2014年
10 刘骊光;;能源与气候治理研究进展综述[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专刊——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兴凯;金融服务业FDI对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影响机制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倪子靖;转型经济中的分层俘获[D];浙江大学;2011年
3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恩旭;区域旅游产业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黄信勋;台资企业海峡两岸产能配置研究—非参数法与参数法的应用比较[D];复旦大学;2010年
7 邓蕾;中国集装箱港口企业生产率测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冯兰刚;钢铁企业生态经济绩效测度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聂鹏;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郎春雷;中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差异的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传成;我国冷藏箱制造行业技术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魏景;基于模拟技术的企业横向并购效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09年
3 白成太;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分析[D];北京物资学院;2011年
4 陈海静;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王广宇;主导产业选择与重点工业企业效率评价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王娟;能源税的福利效应评价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王胜;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任萌;我国钢铁产业跨区并购的发生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石明兴;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陆中良;基于交叉效率Malmquist指数的我国家电上市企业TFP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晶;;中国钢铁业上市公司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实证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顾乃华;1992-2002年我国服务业增长效率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5年04期
3 沈能;;能源投入、污染排放与我国能源经济效率的区域空间分布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1期
4 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方法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8年04期
5 殷瑞钰;中国需要绿色化钢铁业[J];科技和产业;2004年07期
6 戴铁军;陆钟武;;钢铁企业生态效率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7 刘玮;童光荣;;环境视角下我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特征及影响因素[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朱延福;滕玉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区域能源效率——基于中国省区数据的实证分析[J];东岳论丛;2010年04期
9 周和敏,高怀,李贵奇;钢铁生产环境负荷的累积对比分析评价[J];钢铁;2002年02期
10 杜涛,蔡九菊,陆钟武,戴坚,邢跃,周庆安;钢铁生产流程的物流对大气环境负荷的影响[J];钢铁;200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小平;服务企业竞争力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2 卞亦文;基于DEA理论的环境效率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3 金剑;生产率增长测算方法的系统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4 杜春丽;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太平;入世后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1年06期
2 王邵永,李彬;钢铁企业微利时代的来临及对策[J];轧钢;2001年05期
3 张保证;钢铁企业厂商联盟经营探讨[J];马钢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4 石莹;;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即将成立[J];本钢技术;2001年08期
5 邱虹;“入世”,钢铁企业的发展策略[J];经贸导刊;2002年06期
6 高梅生;浅论四川钢铁企业资产重组的思路与对策[J];四川冶金;2002年05期
7 杨惠札,赵秋文;试述入世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天津冶金;2002年01期
8 李世俊;钢铁企业开拓市场的对策刍谈[J];冶金财会;2002年08期
9 漆永新;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冶金管理;2002年01期
10 招冀 ,王文瑾;钢铁企业重新定义核心产业[J];冶金管理;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亚飚;;钢铁企业雨水资源应用及主要问题浅析[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C];2009年
2 邹红;;我国钢铁企业迎接“入世”的几点看法[A];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李文兵;;流程模拟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A];冶金企业MES和ERP技术实践论文集[C];2005年
4 廖美春;;对我国中央直管钢铁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思考[A];冶金技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5年
5 袁宇峰;张国宏;;民营钢铁企业发展态势分析[A];冶金技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5年
6 王维兴;;钢铁企业节水工作的思路和方法[A];河北省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高层论坛材料汇编[C];2006年
7 于武;袁明观;杜莹芬;;成果评介10: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生态型钢铁企业建设[A];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管理创新——2005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05年
8 王硕民;焦根鹏;王玲;王永强;;浅谈钢铁企业的节能和环保管理工作[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贾秀英;张志刚;王景岚;陈瑞芳;;加快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 实现信息化与标准化的融合[A];河北冶金学会炼铁技术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阎国荣;刘全金;;钢铁企业节水技术、措施和发展趋势[A];第三届全国冶金节水、污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莱钢现场节水经验交流会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科技环保部;钢铁企业如何开拓市场(下)[N];中国冶金报;2002年
2 李淑萍;从钢铁企业成本分析看合理利用资源的途径[N];中国冶金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曾业辉 唐福勇;钢铁企业:双赢不是我说了算[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4 记者 高渊;宝钢探索生态型钢铁企业新路[N];人民日报;2005年
5 田书华 作者为银河证券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钢铁企业应加快重组[N];证券时报;2005年
6 欣欣;今年国际钢铁市场向好[N];中国矿业报;2006年
7 贾林男;我国严控外资进入钢铁企业[N];中国矿业报;2006年
8 乔峻峰;中国钢铁企业面临更大冲击[N];中国贸易报;2006年
9 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信息部;市场较平稳 钢企多观望[N];中国冶金报;2006年
10 记者 罗华国;山东加速大企业集团组建[N];中国冶金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兰刚;钢铁企业生态经济绩效测度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王宏亮;钢铁企业多粒度分型生产计划管理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于宏民;基于资源利用效率的中国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融资评价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4 伍景琼;多期决策下钢铁企业采购与生产库存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5 胡劲草;钢铁企业设备备件分类评估及库存优化算法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6 倪子靖;转型经济中的分层俘获[D];浙江大学;2011年
7 肖文伟;基于战略的钢铁企业竞争力分析及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肖彦;低碳生态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综合绩效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李浩;钢铁企业成本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崔发婧;基于生产物流的钢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心灵;我国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刘鸿渊;大型钢铁企业营销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3 李振兴;基于价值链的优化增强我国钢铁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4 李芳;民营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其案例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5 范永超;现代营销理念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6 范倩倩;面向订单优先级的钢铁企业坯料匹配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博;低碳经济背景下辽宁省钢铁企业发展策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8 孙颖;中国大型钢铁企业物流运输组织优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9 蒋风翔;中国钢铁企业的竞争战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10 熊鹏;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29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729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