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业能源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日本制造业能源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能源强度 技术变化 贸易 要素替代 Morishima替代弹性
【摘要】:日本制造业产品以其制作精良和显著的节能特点使其在全球范围始终保持着较强的竞争优势。本文利用1990~2009年日本制造业13个大类部门(包含52个细分产业)的实际经济数据,采用面板回归分析、Morishima替代弹性计算以及能源强度分解,分析了要素替代、贸易和技术水平对日本制造业部门能源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相比技术变动、贸易和产业份额变动,要素替代在制造业部门能源强度降低过程中显示出更为关键的作用,非信息技术资本对能源投入的替代导致日本制造业倾向于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第二,考虑到技术变动在能源利用中的作用,绝大多数制造业部门属于能源消耗型产业,而非能源节约型;第三,贸易和产业份额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高技术产业。上述结果意味着日本产品的节能技术在其生产过程中未能得到充分运用,要素替代在未来日本制造业能源强度下降过程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省国家税务局国际税收管理处;
【关键词】: 能源强度 技术变化 贸易 要素替代 Morishima替代弹性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东北亚战略与政策研究”(09JZD0037)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年基金项目“能源冲击与中日宏观经济波动”(2013004)
【分类号】:F431.3;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经济在有限能源资源条件约束下能否维持无限期的连续增长?此问题已成为能源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假定经济在长期是可持续增长的,那么单个市场主体将如何制定最优化的分散决策才能实现非瓦尔拉斯均衡?能源要素在经济的长期均衡中扮演何种角色?有限的能源资源与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尹显萍;霍达;唐黎;;中日商品贸易中内涵能源的分析及其政策含义[J];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07期
2 洪宇;单世超;;日本的能源风险、技术应用与技术进步机制[J];现代日本经济;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丽敏;付加锋;宋玉祥;;消费型碳排放及其核算体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2 王颖;马风涛;;出口贸易、国内能源含量与垂直专业化[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10期
3 郁义鸿;花冇;;国际贸易内涵能源结构及其政策含义——以中美商品贸易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11期
4 刘文革;庞盟;王磊;;中俄能源产业合作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12期
5 罗植;杨冠琼;赵安平;;“省直管县”是否改善了县域经济绩效:一个自然实验证据[J];财贸研究;2013年04期
6 刘伟;李星星;;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与Bootstrap方法[J];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08期
7 余官胜;;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吸收能力与国内技术创新[J];当代财经;2013年09期
8 符磊;李占国;;关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文献述评[J];国际经贸探索;2013年09期
9 赵安平;罗植;;扩大民生支出会推高房价吗[J];北京金融评论;2012年01期
10 崔日明;张志明;;服务贸易与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提升——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Xiawei Liao;Tokuhisa YOSHIDA;;Japan and China's Energy-related CO_2 Emissions: What can China learn from Japan?[A];第五届全国计算机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Anyu Yu;Jie Ma;;Knowledge Spillover Structure within Shanghai Districts: A Spatial Analysis of Aggregation and Correlation[A];2013教育技术与信息系统国际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李凡;章东明;;金砖国家技术吸收能力因素比较研究[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魏守华;周斌;张来军;;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绩效:创新能力、本国市场效应、抑或兼而有之?[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5 张海洋;;中国省际工业全要素R&D效率和影响因素:1999—2007[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3期[C];2010年
6 严成j;周铭山;龚六堂;;知识生产、创新与研发投资回报[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3期[C];2010年
7 毛其淋;盛斌;;对外经济开放、区域市场整合与全要素生产率[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8 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1期(总第19期)[C];2005年
9 Richard J.Sweeney;李志宏;;跨国生产函数之普适性的实证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2期(总第10期)[C];2004年
10 吴延兵;;中国工业R&D产出弹性测算(1993-2002)[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伟民;自由贸易与环境污染:理论分析与中国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杨洋;中国区域工业化与交通资源配置协调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3 贾宪洲;知识互补性视角下科研对自主创新影响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张婷婷;技术扩散绩效的跨国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郑文;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刘勇;产业集聚对我国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及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张宏洲;我国公共科技创新投入对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朱丽丽;产业组织框架下的产品创新技术许可决策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9 王磊;中国对外贸易内涵能源的规模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10 张嘉;日本技术进步的国际渠道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全;北京商品和服务内涵能源估算与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2 闫富雄;浙江省制造业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2年
3 耿丽敏;东北三省消费型碳排放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佳佳;中国货物贸易差额中内涵能源的分析[D];宁波大学;2012年
5 赵国清;国际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王春萌;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能源回报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7 高明月;技术寻求型OFDI影响我国技术进步的地区差异及门槛效应[D];山东大学;2013年
8 赵佳;四川省促进产业升级的人力资本优化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9 聂铟;基于回弹效应理论的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3年
10 董菁;中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朴英爱;;高油价背景下韩国产业政策走向及对中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8年04期
2 洪宇;;韩国的石油进口、实际汇率与内生经济增长[J];东北亚论坛;2010年01期
3 张晓平;;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CO_2排放区位转移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4 张建玲;;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下的生产函数模型及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03期
5 沈利生;;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不利于节能降耗[J];管理世界;2007年10期
6 胡彩梅;韦福雷;;中国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12期
7 董桂才;;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实证分析及国际比较[J];经济问题;2008年08期
8 庞德良;洪宇;;制度目标冲突与发展政策两难选择——来自中国经济转型的经验性证据[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9 曹俊文;;工业对外贸易中能源间接进出口量的测算与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0 张友国;;中国贸易增长的能源环境代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洪宇;中国商品贸易模式演进与背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昭奎;林昶;;借鉴日本制造业[J];w,
本文编号:737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737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