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中国能源强度差异与影响因素效应的分解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7 04:43

  本文关键词:中国能源强度差异与影响因素效应的分解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能源强度 泰尔指数分解 空间计量模型


【摘要】:基于2000~2011年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地区能源强度进行了差异测算与分解,发现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正在逐渐扩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内各省份之间的差异,而区域间差异是次要的因素。通过检验地区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发现各地区的能源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并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多种因素对于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对各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各影响因素不仅会影响本地的能源强度,还会对其相邻地区的能源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作者单位】: 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
【关键词】能源强度 泰尔指数分解 空间计量模型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1JJD790045) 天津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 天津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YB13-48)
【分类号】:F426.2;F224
【正文快照】: 1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能源消耗速度不断上升,能源过度消耗所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也日渐突出,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投入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大,给中国的资源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也是处于当前发展阶段的中国亟需解决的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姜磊;季民河;;我国能源强度空间分布的集聚性分析[J];财经科学;2012年02期

2 朱平辉;袁加军;曾五一;;中国工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6期

3 彭昱;;政府投资对能源消耗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10年12期

4 李瑞娥;王紫瑜;;基于能源强度变化释析的我国节能目标实现构想[J];经济学家;2009年08期

5 齐绍洲;罗威;;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6 宋枫;王丽丽;;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趋势及省际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2年01期

7 张艳东;赵涛;;能源强度、工业化与经济梯度的交互冲击响应研究[J];软科学;2014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王询;张为杰;;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与中国工业污染的区域差异——基于东、中、西部Panel Data的经验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11期

3 王丹枫;;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特征——基于1995-2007年31个省域数据的分位点回归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7期

4 孙浦阳;武力超;陈思阳;;外商直接投资与能源消费强度非线性关系探究——基于开放条件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框架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8期

5 周浩;傅京燕;;国际贸易提高了中国能源的消费?[J];财贸经济;2011年01期

6 李思慧;;产业集聚、人力资本与企业能源效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J];财贸经济;2011年09期

7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onvergence in Energy Intensity Gap and Its Economic Mechanism[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年02期

8 ;The Convergence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Intensity Gap between Regional Sectors[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年03期

9 刘长生;郭小东;简玉峰;;能源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线性与非线性回归方法的比较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10 王军;仲伟周;;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研究——要素禀赋的分析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查冬兰;周鹏;;中国地区工业能源动态效率比较分析——考虑能源消费结构差异的Malmqusit生产率指数方法[A];系统工程与和谐管理——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周全;葛察忠;;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能效、污染强度排放数据分析[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4 万晨程;肖云雅;朱国伟;;传统与现代服务业的环境压力关系对比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5 孙广生;向涛;黄yN;杨先明;;效率提高、产出增长与能源消耗——基于工业行业的比较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6 吴振信;闫洪举;;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环渤海经济圈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A];第十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吴明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董敏杰;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田刚;中国物流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其地区差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周明磊;我国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任静;中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肖涛;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杨钟馗;收入不平等与环境质量[D];重庆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远;我国能源与化工产业的环境影响及其规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宋文飞;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及其空间收敛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3 田文军;中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及收剑性的实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姗姗;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李佩仪;中国区域污染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石明兴;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7 吴大义;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基于二氧化碳减排成本视角实证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白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9 山瑞杰;中国区域能源消耗强度收敛性分析[D];华侨大学;2011年

10 张维维;中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阶;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原因分析[J];地理科学;1997年01期

2 刘畅;崔艳红;;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区域差异的动态关系比较研究——基于省(市)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3 李廉水;周勇;;技术进步能提高能源效率吗?——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06年10期

4 张欢;成金华;;中国城市化进程对能源需求的动态冲击效应[J];管理学报;2011年07期

5 张宗成,周猛;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异常关系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6 史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J];经济研究;2002年09期

7 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9期

8 齐绍洲;罗威;;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9 吴利学;;中国能源效率波动:理论解释、数值模拟及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10 何江;张馨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空间面板数据分析[J];南方经济;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群伟;周德群;张柳婷;;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探析[J];统计与决策;2008年08期

2 唐建荣;王力;;江苏省“十五”期间能源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J];江苏商论;2008年05期

3 叶悦良;韩有定;;北京产业发展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滕玉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基于31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9年02期

5 滕玉华;;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魏巍贤;王锋;;能源强度收敛: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检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7 彭远新;林振山;;江苏、安徽能源强度比较分析与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8 李树;陈刚;;环保产业对能源强度及其地区差异的影响——一项基于回归的分解[J];世界经济文汇;2010年03期

9 邓萍萍;;我国能源强度影响因子的经验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2期

10 袁梁;;价格因素对我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记者 李禾;更高的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将使节能环保双赢[N];科技日报;2011年

3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华杰;降低能源强度+控制消费总量=节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6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十二五”能源强度、碳强度指标并不低[N];南方周末;2011年

7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林伯强;“十二五”规划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教授 何建坤;中国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目标?[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下)[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10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能源与气候项目高级研究员 威廉·钱德瑞 编译 林永锋;正确看待中国今后十年的承诺[N];中国能源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炎治;中国能源强度的演变机理及情景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国涓;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4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3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4 张泊远;青海省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江;中国能源强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6 许华;江苏省能源强度变动特征及成因分析[D];江苏大学;2010年

7 于明明;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差异及节能潜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张丹;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9 王凤;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因素分解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崔艳红;中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074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8074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c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