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代写代发SCI、EI、核心期刊、代写MBA、硕博毕业论文。TEL15327302358 Q
本文关键词: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变及“十二五”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经济管理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论文
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变及“十二五”展望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13-07-18 浏览数:953 【 字体: 】
摘 要: 下一阶段,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将发生转变: 一是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同拉动转变; 二是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 三是由平推式工业化向立体式工业化转变; 四是由“低级红利”向“高级红利”转变。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工业经济增速仍将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2013 年全年工业经济增速将维持在 11% 左右,2014 年和 2015 年将逐步下降到 10% 左右,整个“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增速为 10% ~ 11% 。对此,应将“四化并举”作为“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基础; 实施进出口平衡的外贸战略; 鼓励制造企业“走出去”; 争取在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有所作为。
关键词: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 新四化; 扩大内需; 第三次工业革命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Dynamic and Prospect of the 12th Abstract: Industrial economics dynamics will change from investment - driven to consumption,investment andexport Synergistic driven,from epitaxial growth to connotative growth,from extensive industrialization to intensiveindustrialization,from primary bonus to advanced bonus. In the 12th,the average growth ra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will be 10% - 11% .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development,the New Four Modernizationsshould be the foundation of Maintaining Stable Economic Growth and Adjusting Structure; the strategy of balancingimport and export should be carried out; the supportive polices of enterprises’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should becarried out; some prepar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for the 3th industrial innovation.Key words: industrial economics dynamics; the new four modernizations; expansion of eomestic; the 3th industri-al innovation
2012 年的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速为 10%,比 2011 年下滑了 3. 9 个百分点,超出了很多研究者在年初的预期。造成工业经济下滑的原因既包括国际市场萎缩等需求层面原因,也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供给层面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将发生相应的转变,从而也将倒逼国家和企业调整发展战略。
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变
( 一) 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同拉动转变2002 年开始,资本形成逐步代替最终消费,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见表 1) ,形成了以投资驱动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然而这种模式到了现在已经难以持续。高投资率造成投资效率的下滑,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2009 年投资效果系数为 12. 0% ,处于有历史数据的最低水平,即每 1 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GDP 只增加 0. 12 亿元,比 1996 年减少了 3320 万元,说明在投资规模增大的同时,资本投入的生产效率却在降低,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较为突出 ( 陈佳贵,2012) 。投资增长过快是消费不足、产能过剩,以及高顺差等问题的源头,投资增长过快,一方面导致“投资挤了消费”,另一方面导致“产能过剩”,不得不扩大出口,形成高顺差,并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表 1 2000 ~2011 年三大需求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 单位: %年份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 拉动率 贡献率 拉动率 贡献率 拉动率2000 65. 1 5. 5 22. 4 1. 9 12. 5 12001 50. 2 4. 2 49. 9 4. 1 - 0. 1 02002 43. 9 4 48. 5 4. 4 7. 6 0. 72003 35. 8 3. 6 63. 2 6. 3 1 0. 12004 39. 5 4 54. 5 5. 5 6 0. 62005 37. 9 4. 3 39 4. 4 23. 1 2. 62006 40 5. 1 43. 9 5. 6 16. 1 22007 39. 2 5. 6 42. 7 6. 1 18. 1 2. 52008 43. 5 4. 2 47. 5 4. 6 9 0. 82009 45. 4 4. 1 95. 2 8. 7 - 40. 6 - 3. 72010 37. 3 3. 9 54. 8 5. 6 7. 9 0. 82011 47. 5 4. 6 53. 2 5. 1 0. 7 - 0. 1资料来源:2000 ~2010 年数据来源于中经数据; 2011 年上半年数据来源于统计局网站。为改变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工业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根本立足点。李克强同志( 2012) 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扩大内需战42013 年第 4 期略,建立健全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也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工业增长的根本目的,是为提高我国居民的福祉。因此,扩内需的核心是扩大消费需求,消费结构升级将带动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更新换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品出口总体上采取了“奖出限进”的贸易政策,通过巨额的贸易顺差,从而利用外需消化本国的过剩产能,对外贸易对工业增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净出口对 GDP 增长的贡献上。当贸易顺差比较大,那么对 GDP 增长的需求拉动就比较大; 相反需求拉动就比较小,甚至负拉动。在这种思路下,“大进大出”的进出口模式与“不进不出”的进出口模式基本没有区别。然而,这并不正确。进出口贸易对一个国家工业增长的拉动绝不仅仅体现在贸易顺差上,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一国企业利用全球资源、参与全球分工,从而实现自身效率的提高。甚至说,进口对一个国家工业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出口。对于中国来讲,在已经具有相当的工业基础之后,为促进自身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合理的贸易政策应当是追求贸易平衡,而不是盲目追求顺差。对此,中国应建立起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进出口战略。进出口对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将逐步由为工业生产带来需求转向促进工业生产效率提高,进出口战略应以更好地满足内需为基石。
( 二) 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经济增长可以分为外延式增长和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也称斯密增长,是指主要依靠资本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 内涵式增长也称熊彼特增长,主是指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效率来实现增长。早期的发展经济学者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资本积累,尤其是赶超型国家必须依靠不断扩大的资本投入实现自身经济规模的扩张,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则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应当依靠扩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实现知识创新,从而实现经济的内涵式增长。事实上,外延式增长和内涵式增长之间应当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通过一种增长实现经济的长期繁荣,而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不同的增长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当经济规模较小的时候,应当依靠扩大资本投入,提高产出以满足现有或潜在的需求;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以后,那么继续增加的产业规模无法找到新增的有效需求,因此应当通过技术进步更好地满足现有需求,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当一个新的产业出现后,也将会继续重复这一过程,而从国家层面来看,就出现外延式增长和内涵式增长长期共存和交替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的增长更多是源于经济资源的不断资本化,但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 见图 1) 来看,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然而 2005 年以后进入下降趋势。中国的资本积累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所代表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表现出明显的此消彼长关系,即在快速资本积累、资本化扩张主导经济增长的时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作用就相对较弱,而当资本积累较慢、作用下降时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作用就会上升(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10) 。随着中国工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过去那种投资驱动的模式将难以继续,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会进一步加大。图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资料来源: 课题组计算。
( 三) 由平推式工业化向立体式工业化转变过去中国工业在生产要素成本较低,尚未形成完备的工业体系的情况下,更多采取了迅速“开阔地快速铺开式”的发展战略,实施平推式工业化,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规模的迅速扩张; 然而到了今天,过去的这种道路已经难以持续,必须要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在已铺开的产业基础上“向上抢占产业制高点”,从平推式工业化向立体式工业化转变。立体式工业化的核心在于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各个领域向着绿色化、精致化、高端化的产业制高点攀登,形成各产业向上发展的差异化竞争态势,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深化( 金碚,2012)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但很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不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国来讲,立体工业化的核心在于发展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并不是在现有产业分类下5原 磊: 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变及“十二五”展望设立一个新的行业或行业群体,而是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综合应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检测、销售、服务、回收等全过程,并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实现高效、灵活、低耗、清洁,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制造业总称。先进制造业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产业名录,任何产业都可以在经过改造以后转变为先进制造业。目前,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和发达国家控制全球分工体系的战略制高点。
( 四) 由“低级红利”向“高级红利”转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中国面临的很多要素禀赋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过去被认为是远远供大于求的劳动力资源已经不再过剩,甚至很多地区出现了“民工荒”等问题; 对于很多地区来讲,过去认为土地资源是十分充裕的,甚至以零地价吸引外来投资,但现在也面临着土地短缺的问题; 过去没有被充分重视的资源环境问题,到了今天也成为困扰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者开始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已经消失。事实上,“红利”是代表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发展条件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潜力。一个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内生于它的要素禀赋结构,一国的要素禀赋在任意特定时刻是给定的,但随着时间推移是可变的,决定了一国的比较优势,从而决定了该国的最优产业结构,一国禀赋升级的最佳方法是在任一特定时刻根据当时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它的产业( 林毅夫,2012) 。对中国来讲,在低成本的劳动力、土地、环境等“低级红利”削弱以后,同时又积累了很多新的禀赋优势。例如,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劳动力素质大大提升;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稳步改善; 工业门类日益齐全,产业配套能力日益提高; 人们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面临升级; 资本积累取得很大成绩,形成了巨额外汇储备; 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年度专利申请数量居全球首位; 等等。只要中国能够建立起与这种新的要素资源禀赋结构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那么将能够产生新的“高级红利”,从而推动中国工业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增长。
“十二五”时期工业经济增长趋势展望及2013 年预测
( 一) “十二五”时期影响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分析
1. 全球经济复苏低于预期。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又经历了主权债务危机。目前,世界金融市场已经趋于稳定,欧元区外围经济体的债券利差缩小,许多风险资产的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然而,全球经济增速回升的步伐却十分缓慢。2013年 1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显示,2012 年世界产出增长 3. 2%,比 2011 年下降了 0. 6 个百分点; 其中先进经济体增长 1. 3%,比2011 年下降 0. 3 个百分点;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5. 1%,比2011 年下降1. 2 个百分点。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次调低了 2013 年和 2014 年经济增速的预期,反映了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不乐观预期。从世界贸易总量来看,2012 年增长 2. 8%,比2011 年低 3. 1 个百分点,虽然预测 2013 年和 2014年会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从大宗商品价格来看,2012 年石油价格增长 1%,而 2011 年增长31. 6% ; 非燃料商品价格 2012 年增长 - 9. 8% ,而2011 年增长 17. 8% 。根据预测,石油价格和非燃料商品价格在 2013 年和 2014 年将持续下跌,反映了未来经济的不景气( 见表 2) 。表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 2013、2014 两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实际 预测与 2012 年 10 月预测的差异2011 2012 2013 2014 2013 2014世界产出 3. 9 3. 2 3. 5 4.1 -0.1 -0.1先进经济体 1. 6 1. 3 1. 4 2.2 -0.2 -0.1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 6. 3 5. 1 5. 5 5.9 -0.1 0世界贸易总量( 货物和服务)5. 9 2. 8 3. 8 5. 5 - 0. 7 - 0. 3石油价格 31. 6 1 -5. 1 -2. 9 -4.1 1.3非燃料商品价格 17. 8 -9. 8 -3. 0 -3. 0 -0.1 1.9资料来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
2. 西方国家对制造业发展战略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制造业的发展也呈现了很多新的形态。一是对制造业的发展将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国际金融危机对西方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而这也使得这些国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并积极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些战略的实施将有力促进西方国家制造业的发展。二是将提高节能环保标准作为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核心手段。“再工业化”的实质不是将过去已经失去竞争力的产业重新转移回到国内,而是将节能环保因素添加到传统产业的发展当中,从而对产业发展的规则进行重塑,使西方国家在这些产业里重新建62013 年第 4 期立起新的竞争优势。过去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夕阳产业,在植入新能源技术后有可能变成朝阳产业,重新具有竞争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在新的节能环保标准下,国家之间、企业之间旧的“游戏规则”有可能得到根本性的重塑,当前的全球分工体系也将有可能出现根本性的调整。三是积极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短期之内“第三次工业革命”难以真正实现,其关键的制约因素不是技术,而是商业模式。建立在化石能源时代的企业,尚未找到能够在新能源体系下创造价值、获得盈利的商业模式。对西方国家来讲,要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改变目前全球制造业世界分工体系,就必须要推动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从而推动新能源体系之下产业集聚发展机制的形成,建立起良好的产业生态。为此,西方国家政府将制定一系列的产业政策,例如加大财政投入,加强金融支持等,以此来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更多企业进入,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现。四是将制造业本土化作为“全球经济再平衡”战略的重要部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减少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进口依赖,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将是西方国家进行战略调整的重要部分。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离不开本土制造业的发展,推行制造业本土化将成为西方国家的重要战略选择。当前,美国的战略调整已取得一定成效,在提振经济上已有所体现。
3. 工业经济面临着较强的转型升级压力。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工业经历了一轮一轮的快速增长,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层次多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工业经济总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据美国研究机构 HIS 测算,2010 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出达到 10 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 19. 8%,略高于美国的 19. 4%。然而,中国工业经济在取得了巨大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问题,制约了下一阶段的发展。从资源环境问题来看,2011 年全国总能耗折合标准煤 34. 8 亿吨,中国用占全世界 20. 3% 的总能耗,创造了全世界 10. 4% 的 GDP; 同时,中国二氧化硫、氨氮、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位于世界第一位。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的落后产能占到 15% ~ 20%,部分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钢铁、有色、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造船、风电设备、多晶硅等行业的生产能力均明显供大于求。从技术水平来看,中国企业技术水平落后,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甚至有些行业是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而获取一点微薄的“加工费”。“十二五”期间,随着劳动力、资源、环境、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过去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步削弱,工业企业面对的转型升级压力会越来越大。“调结构”已经成为摆在中国工业面前的最迫切的任务,如何协调好维持较快工业经济增长和加快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
4.“四化并举”为工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四化”将成为主导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力量,也是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根本保障。从工业化来看,目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完成,而是处于继续推进的过程中,将继续承担经济增长引擎的角色。中国的现实基本经济国情是“工业大国”,正处于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阶段( 黄群慧,2012) 。根据陈佳贵、黄群慧( 2009) 对“十五”期间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的总体评价,到“十五”期末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大约完成了 40%,如果不考虑其他影响,,仅仅简单地按照“十五”期间工业现代化水平年均增长的趋势外推,大约在 2020 年前后,我国将完成工业现代化进程的 60%,而在 21 世纪 40 年代前后,我国将实现工业现代化。从信息化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拥有“后发优势”的中国不一定要重复发达国家的老路,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坚持以信息化改造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促进工业生产自动化方面有较大提高,但是在掌握工业信息化最新技术,突破自动化控制、计算机辅助生产、资源计划、电子商务等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关键技术障碍,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和信息设备,进而推进整个生产体系的信息化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城镇化来看,2011 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 50%,根据诺瑟姆曲线目前仍处在 30% ~ 70% 之间的加速阶段并且已经进入中半程。从过去 10 年的城镇化进程来看,除了 2011 年之外此前的城镇化增加率均在 1%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可能仍有 15 年或更长的快速发展期。从农业现代化来看,农村一直是中7原 磊: 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变及“十二五”展望国基础设施发展比较落后的区域,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为工业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同时,农村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收入分配体系的完善,从而带动工业品消费需求的增长。
( 二) “十二五”时期工业经济增长趋势分析1999 年中国工业经济进入一轮上升周期,一直持续到 2006 年,去除波动因素以后,8 年的时间工业经济增长的幅度接近 6 个百分点。然而进入2007 年以后,工业经济增速开始逐步放缓,从 2007~ 2012 年,去除波动因素以后,6 年的时间工业经济增速下滑了 6 个百分点( 见图 2) 。造成工业经济下滑的原因既包括国际市场萎缩等需求层面原因,也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供给层面原因。从需求层面来看,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导致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缓慢、世界经济不景气导致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等。从供给层面来看,主要包括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导致传统工业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改革进入攻坚期”导致体制改革释放出来的增长动力减弱等。图 2 1990 ~2012 年工业经济增速的 HP 趋势资料来源: EViews6. 0 根据中经数据整理输出。长期以来,工业部门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对于拉动 GDP 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1992~ 2011 年期间,工业平均每年拉动 GDP 增长 5. 3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第三产业平均每年拉动 GDP增长 3. 88 个百分点( 见图 3) 。然而近年来,工业经济增长在拉动 GDP 增长中的作用却出现逐步下降的趋势。1992 ~2011 年,工业对 GDP 的平均拉动率为 5. 35%,而近十年( 2002 ~ 2011 年) 和近五年( 2007 ~2011 年) 却下降到 4. 77% 和 4. 68%。相比之下,1992 ~2011 年第三产业对 GDP 的平均拉动率为 3. 86%,而近十年( 2002 ~ 2011 年) 和近五年( 2007 ~ 2011 年) 却上升到 4. 56% 和 4. 62%。目前,工业与第三产业对 GDP 的拉动率已经大体趋近。基本态势是,工业对中国 GDP 拉动率相对降低时,国民经济增长率也将相对降低,反映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图 3 不同产业对 GDP 增长的拉动率资料来源: 中经数据。国内大多学者均认为中国宏观济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2012 年,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推出《2030 年的中国: 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预计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 2011 ~ 2030 年这 20 年中,每五年会下一个台阶,即 8. 6%、7. 0%、5. 9% 和5. 0% 。刘树成( 2013) 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率如果继续超过 10%,就会使经济运行出现偏快或过热的状况而难以为继。如果把潜在经济增长率作为一个区间来把握,未来五年内可能在 8% ~9% 的区间。张平( 2010) 基于中国的总量生产函数、自然( 能源和环境) 约束,在不考虑外部冲击的条件下对中国2030 年之前的发展前景作一个估测: 2010 ~ 2015年,潜在增长率降至 9. 5%; 2016 ~2020 年潜在增长率降至 7. 3%; 2021 ~ 2030 年,潜在增长率将降至5. 8% 。“十二五”期间,劳动力和资本变动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将会减弱,资源环境对工业经济增长的约束会进一步加强,但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增强,预计中国工业经济可能会延续目前趋势,出现一定幅度下滑,但仍将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2013 年全年工业经济增速将维持在 11%左右,2014 年和 2015 年将逐步下降到 10% 左右,整个“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增速为 10% ~11%。
( 三) 2013 年上半年工业经济增速预测宏观经济预测是根据宏观经济系统过去和现在的运行规律,运用预测方法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描述分析,形成假设和判断。SVAR 模型是目前较为常用的计量模型,它综合利用了数据本身的规律性和数据间的内在理论性。本文建立了SVAR 模型,对 2013 年上半年的工业经济增速进行预测。1. 指标的选取和检验。文中选取的指标有工82013 年第 4 期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 y)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 M2)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 pi) 以及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 r) 。时间区间为 2008 年1 月至 2012 年 6 月。根据宏观经济理论,影响工业增加值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代表需求方面的有货币供应量、投资等,本文使用 M2 来获取需求方面的信息,而影响供给的有就业率、工资、利率等,本文使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来反映成本信息,而价格指数是供需两方面结合的结果,故而也加入到方程中来,但是由于就业率数据、工资数据的不可得性,故仅选择以上四个指标作为 SVAR 的数据基础。在做 VAR 模型的时候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以避免伪回归现象。结果如表 3 所示。表 3 不同指标平稳性检验结果变量 ADF 统计量置信水平1% 5% 10%备注y - 4. 70 - 3. 55 - 2. 91 - 2. 59 平稳M2 - 1. 49 - 3. 55 - 2. 91 - 2. 59 不平稳dM2 - 6. 89 - 3. 55 - 2. 91 - 2. 59 平稳r - 2. 27 - 3. 55 - 2. 91 - 2. 59 不平稳dr - 10. 85 - 3. 55 - 2. 91 - 2. 59 平稳Pi - 0. 26 - 3. 55 - 2. 91 - 2. 59 不平稳dPi - 7. 54 - 3. 55 - 2. 91 - 2. 59 平稳资料来源: EViews6.0 根据中经数据整理输出。四个变量中只有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是平稳序列,其余变量是一阶差分平稳序列。我们选择的数据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数据集充分传达了危机时期的货币需求信息、成本变动信息以及价格调整信息。这样本文使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 y)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差分序列( dM2) 、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差分序列( dr) 以及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的差分序列( dpi) 进行建模。本文综合运用 LR、FPE、AIC、SC 和 HQ 准则来选择最优滞后阶数。选取标准为以常用的 AIC 和BC 准则为基准,其他指标作参考。AIC 显示滞后六阶是最优选择,而 SC 显示滞后一阶是最优选择,综合考虑 LR、FPE 和 HQ 为三阶,我们选择滞后三阶作模型形式。2. 模型的形式选择。 数据的平稳性为建立SVAR 模型提供了条件,接下来建立模型以便进行模型的分析与预测。本文建立的 SVAR 模型如下:A0Yt= A1Yt - 1+ Vt( 1)其中,Yt=[rt,pit,m2t,yt]';A0=1 0 0 0a211 0 0a31a321 0a41a42a431。方程( 1) 包含商品市场需求方程、商品市场供给方程、货币市场供需方程,以及利率演化方程。我们使用 EViews6. 0 对模型进行估计,SVAR 模型的同期关系的估计结果显示,除了变量与变量本身存在显著的同期关系之外,变量与变量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同期关系。这样我们可以直接使用 VAR 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3. 工业增加值增速预测。从样本内预测值和实际值的比较看出,预测值比实际值要平滑一些。虽然整体上二者在变动趋势上具有较高的拟合性,但部分月份也存在实际值与预测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 见图 4) 。图 4 VAR 模型获得的样本内预测值和实际值的比较资料来源: EViews6. 0 根据中经数据整理输出。使用 2008 年 1 月至 2012 年 12 月的数据对2013 年下半年的工业增加值同业增速进行预测,其结果如表 4 所示。2013 年上半年工业经济增速总体维持在 11%左右,相比于 2012 年有所回升。表 4 2013 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速预测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 y)11. 41 10. 84 11. 01 11. 12 11. 55 11. 45资料来源: EViews6. 0 根据中经数据整理输出。
政策建议
( 一) 将“四化并举”作为“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基础中央将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作为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石,然而消费需求的扩大应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难以在短期之内真正实现。或者讲,消费需求的扩大应当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提高以后自然形成的一种结果,而并非短期政策刺激的结果。“四化并举”是针对中国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提出的重大战略,其成功实施9原 磊: 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变及“十二五”展望能够对促进城乡一体化,以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起到关键作用。如果“四化并举”战略能够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并将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长,从而实现内、外需结构的平衡,也为工业经济的增长带来巨大的动力。“四化并举”也是中国工业结构调整的根本手段。从产业结构上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能够大大提高现有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从低端向高端延伸,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对中国来讲,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并不是要抛弃过去的产业体系,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产业高效化、节约化、清洁化和精致化程度,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能够大大加快这一进程。从区域结构上看,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从而缓解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目前,中国与发达工业国之间的主要差距之一表现在县域经济,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向各县域腹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肩负着从根本上改变“发达城市,落后农村”和“高级产业在城市,落后产业到县镇”格局的历史使命。而且,中国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在客观上也正在出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均态化趋势。总之,“保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促进。下一阶段,结构调整带来的效率提高将是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而“四化并举”是“保增长”和“调结构”协调统一的根本抓手,也是指导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战略。
( 二) 实施进出口平衡的外贸战略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遵循“追求顺差”的发展战略,认为净出口能够拉动 GDP 的增长,能够增加外汇储备,从而为国内建设积累资金。结果是,中国出口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进口规模却相对较小,以至于形成了巨额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事实上,我们在片面强调出口的同时,却忽略了进口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进口反映了一个国家利用全世界资源的能力,以及真正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巨额的贸易顺差意味着巨大的资源浪费,以及产业发展效率的低下。对中国工业来讲,实施进出口平衡的发展战略,意味着改变过去的追求顺差的思维,大幅增加进口,利用进口资源和技术促进我国产业发展,利用进口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消费需求来看,由于很多消费品之间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因此很多情况下,扩大进口并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国内消费品需求的减少,反而会增加对国内产品的消费需求,从而扩大了内需。另外,扩大进口也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13 年 2 月 22 日,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发表声明称,将与中国人民银行尽快签署三年期人民币—英镑互换协议,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又取得了重要进展。事实上,对中国来讲,要想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成为世界贸易的结算货币,增加进口,尤其是增加对中国周边国家产品的进口,将是重要途径之一。
( 三) 鼓励制造企业“走出去”从历史经验来看,企业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一般是发生在该国家的工业化后期。例如,美国是在20 世纪 20 年代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的,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美国企业开始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 日本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而进入 80 年代以后,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进入了迅速加速的时期。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 黄群慧,2012) ,因此也进入了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的时期。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迅速增长,2011 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746. 5 亿美元,是 2002 年 27. 6 倍,全球排位从第 26位上升至第 6 位。企业“走出去”不仅可能获得资源、还能获得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整合产业链、获得财务投资收益,同时分散和对冲风险。此外,我国企业通过海外兼并收购有助于缓解国内产能过剩。下一阶段,中国应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审批制度和外汇管制制度,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境外投资扫清制度上的障碍。同时,大力改善企业“走出去”的外部政治环境。我国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应当共同行动,深化改革开放,重申反对商业保护主义的基本立场,加强与东道国的政治谈判,引导海外舆论,改善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外部政治环境。同时,进一步加大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的地位。相比于国有企业特殊的“政治身份”,民营企业更容易获得企业出售方和政府审批部门的信赖,而且灵活、高效的决策机制也使得在海外收购中更容易抓住市场机遇。
( 四) 在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有所作为在化石能源时代,工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环境等无法克服的问题。传统工业发展道路已经无以为继,因此必须要有根本性的变革,使人类彻底改变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国际上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主张实际上也是中国提102013 年第 4 期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共识。这是世界工业发展的全新道路,也体现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在这条道路上,过去困扰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将迎刃而解。同时,消费者需求将得到更高质量的满足,体现了人类制造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当然,国际上主张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短期之内还难以真正实现。越是那种宏大的、开创性的变革,实现起来所需要的时间越长,这既是因为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创建和普及需要很长时间,也因为旧的模式将有着很大的惯性,难以在短期之内得到完全的改变。“第一次工业革命”用了 100 多年的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用了 70 年左右的时间;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工业发展模式的影响丝毫不低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会是对化石能源时代工业发展模式的根本性颠覆,因此其完成也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尽管如此,但新技术对世界制造业的影响却已经逐步显现。世界上很多跨国公司也纷纷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积极进行储备,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做好准备。例如,在信息技术方面,西方国家积极研发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在新材料技术方面,西方国家也给予高度重视。德国启动了跨世纪国家级材料研究计划,全称为“用于世纪关键技术的新材料”,该计划目标是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在新材料制备、加工和应用三个方面,确保德国的国际领先地位。日本强调要进行突破性的研究开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领域包括新型超导材料、各种具有先进功能的材料、新一代结构材料、仿生材料、环境保护材料等。中国只有积极参与,有所作为,才能避免再次错过世界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中国应正确把握全球制造业发展大趋势,加强“第三次工业革命”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储备,引导社会资源向相关领域倾斜,并积极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争取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真正到来时取得先机。
参考文献:[1]林毅夫 . 新结构经济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陈佳贵 . 改革以投资驱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J]. 经济体制改革,2012,( 4) .[3]陈佳贵,黄群慧. 中国实现现代化了吗———对15 个重点工业行业现代化水平的分析与评价[J]. 中国工业经济,2009,( 4) .[4]黄群慧 . 中国的工业大国国情与工业强国战略[J]. 中国工业经济,2012,( 3) .[5]黄群慧,贺 俊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技术经济范式转变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2013,( 1) .[6]金 碚 . 全球竞争新格局与中国产业发展趋势[J]. 中国工业经济,2012,( 5) .[7]金 碚 .“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中国工业[J]. 中国工业经济,2012,( 7) .[8]李克强 .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J]. 求是,2012,( 4) .[9]刘树成 . 当前和未来五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3,( 1) .[10]张 平 . 后危机时代宏观政策转变: 从需求扩张转向供给激励[J]. 经济学动态,2010,( 12) .
下一篇:产权、政府、开放性与中国经济增长
本文关键词: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变及“十二五”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12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81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