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中国金融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22:27

  本文关键词:中国金融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金融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区位熵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在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使得资本不仅仅局限于地区的流动,而更多的是全国或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并呈现出金融资本在地区上的集群现象,产生了金融产业集群区或金融中心。西方学者研究发现金融产业集群和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或金融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增长,或经济增长促进金融产业集群的产生。我国地理面积宽阔,各地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而且通过改革开放来30多年的发展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金融体现,形成了像上海和北京较有影响力的金融中心。那么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否与金融资源的分布有关系,我国各省市目前的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怎么样,金融产业集群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怎样,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金融产业集群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效果是否一致。面对这一些列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更长的时间段内,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的各省市来研究我国金融产业集群与地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论文通过借鉴金融产业功能理论、LS理论的分析框架,详细地分析了金融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三个路径,这是本文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此外,通过对我国经济、金融、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进行统计描述性分析,发现我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金融和地区金融产业集群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为了更进一步分析我国三大区里各省市金融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采用区位熵核算指标分别从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三个方面计算了我国2003年-2014年各省市的金融产业集群的情况,比较得出东部地区金融产业集群指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选用面板数据模型构成了我国各省市金融产业集群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模型,通过回归分析得出:银行业集群指标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要远高于证券业和保险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资源主要来源于银行;东部地区金融产业集群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而中西部地区差异不明显;通过国定效应截距项分析得出近年来三大区域的金融产业集群对经济促进都在不断增强。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在提出继续发展金融业、加强资本市场结构建设、中西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保险业以及金融中心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区位熵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7;F127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绪论8-21
  • 1.1 选题背景8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8-9
  • 1.2.1 研究目的8-9
  • 1.2.2 研究意义9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9-17
  • 1.3.1 国外研究综述9-13
  • 1.3.2 国内研究综述13-17
  • 1.4 研究内容17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17-19
  •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17-18
  • 1.5.2 研究方法18-19
  •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19-21
  • 1.6.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9-20
  • 1.6.2 论文存在不足20-21
  • 2 金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21-30
  • 2.1 概念介绍21-25
  • 2.1.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概念21-22
  • 2.1.2 金融产业集群的概念22-24
  • 2.1.3 金融产业集群的经济性质分析24-25
  • 2.2 金融产业集群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25-26
  • 2.2.1 金融产业功能理论25-26
  • 2.2.2 LS——本地溢出理论26
  • 2.3 金融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途径分析26-30
  • 2.3.1 外部规模经济效益27-28
  • 2.3.2 提高金融资源使用效率28
  • 2.3.3 促进技术创新28-30
  • 3 中国金融产业集群及经济增长现状分析30-41
  • 3.1 中国经济增长分析30-34
  • 3.1.1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分析30-31
  • 3.1.2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31
  • 3.1.3 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31-34
  • 3.2 中国金融产集群发展情况34-41
  • 3.2.1 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34-38
  • 3.2.2 中国金融产集群发展现状38-41
  • 4 金融产业集群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41-55
  • 4.1 金融产业集群指标的选定41-47
  • 4.1.1 区位熵定义41-42
  • 4.1.2 数据来源42-47
  • 4.2 金融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实证分析47-54
  • 4.2.1 指标的选择及说明47
  • 4.2.2 模型的选择47-48
  • 4.2.3 检验结果与分析48-54
  • 4.3 小结54-55
  • 5 结论与建议55-58
  • 5.1 主要结论55-56
  • 5.2 对策建议56-58
  • 致谢58-59
  • 参考文献59-63
  • 附录63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63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J];求知;2003年12期

2 买忆媛,聂鸣;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02期

3 周永生,蒋蓉华;运用产业集群原理推进中小企业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3年11期

4 钱平凡;产业集群的重要效应和战略应用[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87期

5 厉无畏;产业集群内涵与中国培育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路[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朱灏;论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及实践意义[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刘继云;;江西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11期

8 陈朝宗;产业集群的社会学思考[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唐赤华;关于以品牌为导向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考[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赖慧文;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分析研究——福安电机电器产业集群调研报告[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华友;;产业集群演化中的文化生态问题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徐斌;李燕芳;;产业集群的识别研究述评[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3 胡志磊;王淼;;县域经济中产业集群问题研究[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袁其刚;朱启荣;张伟;刘斌;李金萍;荆荣梅;谢仕伟;;加快山东省产业集群科技知识溢出对策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5 龚绍东;;“蜂巢型结构”:产业集群生成的原生形态解析[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原毅军;董琨;;价值链视角的临港产业集群分析[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7 刘长松;;试论政府在产业集群升级中的作用——以大唐镇袜业产业集群为例[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8 张宏;;产业集群培育的路径与政府作用[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9 王芬;;船舶产业集群研究进展及启示[A];第五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朱海燕;;产业集群背景下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嵌入机制:类型、嵌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婷;长沙拟打造优势产业集群[N];中国工业报;2005年

2 刘清敏 见习记者 马连鹏;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的源泉[N];大连日报;2005年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钱平凡;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N];经济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邹建锋;产业集群:政府不要帮倒忙[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华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课题组;产业转移带动产业集群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6 白竞;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到18个[N];承德日报;2006年

7 通讯员 王晓光 记者 东文;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N];承德日报;2006年

8 通讯员 王晓光 记者 成玉;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N];承德日报;2007年

9 黄树青;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N];承德日报;2007年

10 贾存斗邋吴广仁;市场主角与助推器 产业集群成就核心竞争力[N];中国工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耀群;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翁智刚;产业集群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3 唐华;产业集群论[D];四川大学;2004年

4 赖磊;战略管理视角的产业集群能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陈荣仲;基于知识管理的产业集群发展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李舸;产业集群的生态演化规律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杨爱杰;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组织生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周会敏;中国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潜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9 单双;临时性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霍苗;产业集群衰退过程中的企业非合作行为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明;产业集群边界理论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2 马腾云;产业集群空间网络布局与竞争力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3 高全顺;产业集群的分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世先;产业集群提升区域品牌研究[D];西华大学;2009年

5 祖旭东;沈阳市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6 沈松嵩;嵊州市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张志强;基于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赵艳慧;产业集群风险及其治理机制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9 王树华;产业集群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赵峥;产业集群演变中的地方政府作用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57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057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f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