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国际利率与中国实际经济周期——基于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三部门RBC模型的比较分析
本文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利率与中国实际经济周期——基于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三部门RBC模型的比较分析 出处:《管理世界》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小国开放经济RBC模型 资本利用 技术进步 国际利率冲击 政府支出冲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表现出某些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国家的特征:一方面我国居民消费波动的幅度大于产出波动;另一方面,我国的就业波动较为平滑。本文试图从开放经济的角度解释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又鉴于我国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影响和实际经济表现出的明显的技术进步,为此建立了一个考虑了以国际利率冲击为代表的国际金融冲击、资本利用、技术进步和政府支出冲击的小国开放经济三部门RBC模型,并考察了这些机制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影响。本文发现:上述机制对各经济变量波动都有重要的影响;这个模型能够合理解释各宏观经济变量与TB/GDP之间的逆向协动性;该模型能够解释95%以上的中国经济波动特征;其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解释力要强于考虑了技术进步的封闭经济三部门RBC模型,说明这一模型比较符合中国经济的特征事实。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ic cycle has shown some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not only different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also different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emerging countries: on the one hand, the fluctuation of consumption in China is larger than the fluctuation of outp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fluctuation of employment in our country is relatively smooth.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characteristic fact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cycle from the angle of open economy, and in view of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our government in 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obvious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our countr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this paper, a three-sector RBC model of open economy of small countries is established,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interest rate shock, capital utilizat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government expenditure. The effects of these mechanisms on the economic cycle in China are also investiga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above mechanisms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fluctuation of economic variables; This model can reasonably explain the adverse coactivity between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and TB/GDP. The model can expla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conomic fluctuation above 95%. Its explanatory power to China's macro-economy is stronger than the three-sector RBC model of closed economy,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hich shows that this model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facts of China's economy.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厦门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研究”(08JJD790134)支持
【分类号】:F752;F821;F124.8;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实际经济周期(Real Business Cycle,以下简称为RBC)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是宏观经济学最引人注目的发展之一。主要代表性论文有Kydland和Prescott(1982)、Long和Plosser(1983)、King和Plosser(1984)、Hansen(1985)、Prescott(1986)等,其中又以Kyd land-Prescott模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梅波;吕朝凤;;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对东南亚国家产出的中期影响:基于日本、美国金融危机冲击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04期
2 黄梅波;吕朝凤;;G20经济波动的同周期性研究——G20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可行性及效果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3期
3 陈师;赵磊;;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与投资专有技术变迁[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4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4年05期
5 黄赜琳;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一个基于三部门RBC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6期
6 李浩;胡永刚;马知遥;;国际贸易与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基于封闭与开放经济的RBC模型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5期
7 陈晓光;张宇麟;;信贷约束、政府消费与中国实际经济周期[J];经济研究;2010年12期
8 吕朝凤;黄梅波;;习惯形成、借贷约束与中国经济周期特征——基于RBC模型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1年09期
9 卜永祥,靳炎;中国实际经济周期:一个基本解释和理论扩展[J];世界经济;2002年07期
10 黄梅波;吕朝凤;;中国潜在产出的估计与“自然率假说”的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韶峰;蔡明超;;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2 孙佳佳;霍学喜;柳萍;;中国苹果出口贸易对苹果产业发展影响分析[J];北方园艺;2012年03期
3 钱志权;;1978—2007年人民币行为均衡汇率的实证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潜在经济增长率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商业研究;2009年01期
5 鄢军;陈海宁;;基于宏观经济动态均衡的中国通胀压力均衡调整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11期
6 胡宝娣;汪磊;;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我国居民消费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7 遇芳;;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12期
8 徐云鹏;张旭昆;;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再估算[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王玉;;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10 李树培;白战伟;;改革开放三十年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动态演变——基于时变参数模型的考察[J];财经科学;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2 鄢军;;后危机时代中国的通胀压力与均衡调整——宏观经济动态均衡的角度[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郭其友;陈婧;;土地供给与经济周期: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诠证[A];“科学合理用地,,推进海西建设”——福建省土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黄蕾;孙楚仁;;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分析[A];第十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昆亭;龚六堂;;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综述[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王君斌;李阳;;非完全竞争市场、技术冲击和中国劳动就业——动态新凯恩斯主义视角[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8 李晓西;;从提高执政能力来看完善宏观调控[A];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转轨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燕武;;财政政策、有效供给能力与经济波动——基于RBC模型的实证研究[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王燕武;;不同筹资方式下的政府支出冲击对居民消费的效应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鹏;台湾经济波动冲击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李霜;动态随机一般均衡下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赵娟;中国经济波动研究:基于总量和产业层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刘东皇;中国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及增长绩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高鸿;中国货币流动性管理效应及工具运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8 赵伟;中国货币政策绩效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吴有红;我国商业银行安全的评估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朱钧钧;主权违约风险的评估方法和预警模型[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景仲;出口贸易结构升级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吕小锋;利率规则在我国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德q
本文编号:1358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358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