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模型平均的中国通货膨胀实时预测
本文关键词:基于动态模型平均的中国通货膨胀实时预测 出处:《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研究了动态模型平均方法 (DMA)及其参数估计。DMA方法允许方程所含变量、变量系数及模型所含方程同时变动,适用于对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实时预测。本文利用DMA对中国通货膨胀进行实时预测表明,DMA方法下的中国通货膨胀预测解释变量处于0~3;以CPI指数和GDP平减指数作为通货膨胀衡量指标的情况下,不同预测期的解释变量被包含概率是时变的;遗忘因子为0.95时,利用DMA方法对我国通货膨胀的预测效果最佳,优于贝叶斯模型平均和时变向量自回归模型。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method of moving average (DMA) model and its parameter estimation method allows.DMA equation with variable coefficient and variable model equation also changes, suitable for real-time prediction of macroeconomic indicators. This paper uses DMA real-time forecasting to the China inflation show that the DMA method under the Chinese inflation forecast variables in the 0 ~ 3; CPI index and GDP deflator inflation as a measure of the case, different forecast period variables included probability is time-varying forgetting factor; 0.95, the prediction effect of inflation in China using the DMA method is the best, better than the Bayesian model averaging and time-varying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宏观审慎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研究”(11YJA7901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通货膨胀惯性、金融市场摩擦与结构性冲击——债务危机下DSGE模型的扩展与应用研究”(12YJC790020)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不对称违约传染的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研究”(2009BJB022)的资助
【分类号】:F224;F822.5
【正文快照】: 引言通货膨胀预测是宏观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是各国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国内学者对我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适用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夏斌和廖强,2001;卞志树和毛泽盛,2007),认为目前我国实行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尚不具备,原因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年08期
2 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3 郑挺国;刘金全;;区制转移形式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4 卞志村;;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实践及在中国的检验[J];金融研究;2007年09期
5 范爱军;韩青;;菲利普斯曲线与中国通货膨胀动态拟合[J];金融研究;2009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井百祥;任为;王伟华;;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相关性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段京怀;论宽松的货币政策适用的条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李钊,王舒健;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框架的构建[J];商业研究;2003年15期
4 许先普;;通货膨胀目标制宜于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吗?——基于弹性目标规则分析框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袁靖;;规则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适度性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余元全;;资产价格影响中国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兼论当前高物价的根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朱睿博;;从货币供应量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8 曾辉,刘洋;从操作工具看中国货币政策改革[J];财经科学;2005年03期
9 夏新斌;;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财经科学;2007年07期
10 刘海莺;张华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迫切性及困境分析[J];财经科学;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荔;田岗;侯利英;;外汇储备、外汇交易量与CHIBOR利率的VAR模型(2000—2004)——兼论“三元悖论”下冲销干预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2 王维安;贺聪;;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求:经验事实和理论假说[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3 邱崇明;张亦春;牟敦国;;资产替代与货币政策[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4 王国松;;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分析[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5 杜朝运;罗海;;信贷配给理论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薛鹤翔;许志伟;罗大庆;;投资流动性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能稳定经济吗?[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戚丛丛;;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货币政策研究[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洋萍;通货膨胀目标制下基于模型不确定性的最优货币政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韦邦荣;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D];辽宁大学;2010年
3 冯菲;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勇;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D];南开大学;2010年
5 白雪飞;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汇率制度选择、金融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绩效[D];南开大学;2010年
6 陈明;中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王勤;基于消费者保护的金融监管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顾巧明;基于市场一体化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金戈;经济转轨中的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D];浙江大学;2002年
10 樊卫东;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云婷;基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我国货币政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屈玲;我国货币政策调整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刘鹏超;关于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问题的探讨[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胡选龙;中国股市泡沫度的计量方法与治理分析[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5 谭枝登;中国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差异分析[D];安徽工业大学;2010年
6 李一;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0年
7 罗灵萍;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8 张宇欣;A股平均市盈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易延成;我国货币政策的股票市场传导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陈焕焕;开放经济下泰勒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适用性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绍基;我国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2005年08期
2 余永定;;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十个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01期
3 刘树成;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J];管理世界;1997年06期
4 李琼;王志伟;;泰勒规则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1994-2006的实证检验[J];经济科学;2009年02期
5 赵进文;高辉;;中国利率市场化主导下稳健货币政策规则的构建及应用[J];经济学(季刊);2004年S1期
6 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7 陆军,钟丹;泰勒规则在中国的协整检验[J];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8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4年05期
9 郑超愚,陈景耀;政策规则、政策效应、政策协调: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取向研究[J];金融研究;2000年06期
10 戴根有;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金融研究;2000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锋,谢新民,方崇智;辨识时变系统遗忘因子算法的收敛性分析[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4年05期
2 张国忠,汪世汉;自动调整遗忘因子的LKL辨识方法在销售预测中的应用[J];预测;1996年03期
3 程志强,崔玉芳;模型结构辨识的一种新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开翔;;基于岭回归方法对我国未来一段时间通货膨胀的预测[J];中国市场;2010年39期
5 刘聪;孙秀霞;李海军;;带遗忘因子的限定记忆辨识算法[J];电光与控制;2006年01期
6 梅振国;淡化历史灰色模型[J];系统工程;1993年02期
7 朱文鉴,郭学增;石油钻井井涌井漏实时预测专家系统研究[J];现代地质;1997年01期
8 王宪杰,车福琴;CAR模型的递推辨识[J];电机与控制学报;1996年02期
9 檀国节;辨识时变随机系统遗忘因子算法的收敛性分析(英文)[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9年06期
10 柳治国;陈善雄;李舰;;沉降预测的等步长灰色时变参数模型[J];中南公路工程;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健民;杨华勇;杨建刚;玄志成;;一种带遗忘因子的实时神经网络控制算法[A];1997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7年
2 田森平;谢胜利;;一种新的带有遗忘因子的迭代学习控制算法[A];第二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3 曾亮;张士峰;;时变噪声系统的自适应Kalman滤波器[A];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4 梅胜松;方康玲;黄焯;;一种系统辨识的遗忘因子优化法[A];1996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6年
5 黄焯;方康玲;梅胜松;;一种改进的模糊模型辨识方法[A];1996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6年
6 蔡颖;郑良桂;周继烈;;具有变遗忘因子的EDM自适应伺服控制系统的研制[A];第七届全国电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7 胡晓健;陆建;;基于二步自适应的交通量实时预测模型[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周东华;;具有遗忘因子的在线估计算法的比较研究[A];199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9 张志强;哈恒旭;谭雨珍;魏燕;;基于磁链平衡方程的变压器保护的关键问题的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薛传宝;魏海坤;宋文忠;;RF功放非线性特性的在线神经网络建模[A];2005年全国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传晓 孙凯文;PX反应过程实现在线优化[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让北京的风云变成可测[N];科技日报;2005年
3 卓夫 王华庆 景学成 宋立;如何多视角看待信贷过快增长?[N];金融时报;2003年
4 泽雄;从“通关服务”到“政策服务”[N];广东科技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罗瞻;江苏 为安全生产把好关[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8年
6 记者 婕宁;亚洲货币潜力巨大 全球债市缓慢复苏[N];证券日报;2003年
7 姚闻;警惕通货紧缩阴霾[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8 本报驻德国记者 倪永华;堵车究竟是谁造成的?[N];科技日报;2004年
9 石珂;电子商务新动向[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10 筱叶;机器人努力适应人类生活空间[N];大众科技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春;基于鱼雷报警声纳的目标识别技术基础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2 钱志平;型材拉弯的智能化控制工艺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3 马瑞;盒形件智能化拉深压边力控制规律的研究和实时预测[D];燕山大学;2006年
4 杨嵩;锥形件智能化拉深仿真系统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8年
5 苏春建;多角单次弯曲件回弹规律及智能化控制技术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8年
6 尹勇;基于IR-UWB安全通信接收机结构与算法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付立;多媒体视频流量建模预测及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8 杨华;基于子空间方法的系统辨识及预测控制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李修亮;软测量建模方法研究与应用[D];浙江大学;2009年
10 许平;青藏铁路大风监测预警与行车指挥系统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时辉;基于NKPC模型的我国通货膨胀预测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夏荣尧;基于ARIMA模型的我国通货膨胀预测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袁代林;推广的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算法在GPS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2年
4 黎元凯;基于图论的搜索有功输电断面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5 熊超;基于信号循环平稳性的智能天线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6 向炳新;针对电信行业自适应智能话务预测模型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7 尤煜敏;基于自校正控制的大滞后控制过程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夏鹏;间歇过程的迭代学习控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9 杜俊雷;板材帽形件智能化弯曲参数实时识别及实时预测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7年
10 赵模;基于AOSVR的实时交通信息预测算法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606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360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