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贸易开放、FDI与中国碳排放EKC:基于动态面板回归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6 22:37

  本文关键词:贸易开放、FDI与中国碳排放EKC:基于动态面板回归的实证研究 出处:《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5年2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贸易开放 FDI 人均碳排放 EKC 内生性


【摘要】:开放经济下,贸易开放和FDI是影响碳排放的两个重要驱动因素.本文采用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人均二氧化碳EKC.为消除模型内生性问题,引入影响碳排放的两个重要控制变量贸易开放和FDI,及采用含滞后变量的动态面板模型,并采用差分GMM进行估计.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人均二氧化碳EKC呈倒N型,影响EKC形状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增长.我国贸易开放对碳排放的影响满足"污染天堂假说";FDI的碳排放效应则为负.我国人均碳排放下降的拐点处于人均GDP43716元(2005年不变价),这一拐点均低于前人的研究结论.在本文所选样本区间内,我国已有近68%的地区越过EKC的下降拐点位置.本文的研究对我国碳排放全面、加速回到下降的轨道上来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Abstract]:In an open economy, trade openness and FDI are two important drivers of carbon emissions. This paper uses panel data from 28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endogenous problem of carbon dioxide per capita in 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two important control variables, trade opening and FDI, and adopts dynamic panel model with lag variables. The difference GMM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 capita carbon dioxide EKC in China is inversely N-shaped. The decisive factor affecting the shape of EKC is economic growth. The impact of China's open trade on carbon emissions meets the pollution Paradise hypothesis. The carbon emission effect of FDI is negative. The inflection point of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 is the per capita GDP43716 yuan (2005 unchanged price). This inflection point is lower than the previous research conclusions. In the sample interval selected in this paper, nearly 68% areas in China have passed the EKC descending inflection point. Accelerating the descent back on track has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s.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全面参加全球国际比较项目(ICP)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编号:13&ZD171)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变化、创新及对中国的借鉴研究”(11ATJ00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2008)基本框架与方法应用研究”(10YJA910011)
【分类号】:F752;F832.6
【正文快照】: 1引言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几十年间,伴随着与日俱增的碳排放.自2007年伊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吴献金和邓杰,2011),作为一个经济发展大国及碳排放最多的国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与此同时,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FDI)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晓兰;张安全;;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基于地级城市的经验分析[J];财贸经济;2014年01期

2 刘华军;闫庆悦;孙曰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基于时间序列与面板数据的经验估计[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志鹏;;辽宁省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J];调研世界;2012年04期

2 张举钢;曹耀;;河北省碳排放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分析[J];当代经济;2013年07期

3 于洋;陈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比较优势的战略思考——以华北地区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 于洋;陈才;;中国二氧化碳净排放的时空特性分析[J];地理科学;2013年10期

5 郜会青;;陕西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年05期

6 孙钰;李泽涛;姚晓东;;欧盟低碳发展的典型经验与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08期

7 赵爱文;李东;;中国碳排放的EKC检验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10期

8 方大春;孙明月;郑晴晴;;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基于2001年—2011年面板数据[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9 雷鸣;;西安市经济低碳化发展路径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07期

10 黄耶;江月亭;;基于VAR模型的湖北省碳排放能源影响因素分析[J];绿色科技;2015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石昶;中国污染控制政策作用与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樊星;中国碳排放测算分析与减排路径选择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3 赵爱文;中国碳排放、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4 孟军;能源节约、碳减排与中国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红玲;钙基吸收剂高温顺序脱除SO_2/CO_2反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房黎红;中日贸易对两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3 张虹冕;基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理论的合肥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4 吕志鹏;中国CO_2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态及其地区差异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5 朱玲玲;中国工业分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汪升;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7 古琪;江苏省碳排放的EKC曲线实证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2年

8 谢长;对外贸易、FDI与我国碳排放[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9 俞焕;浙江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10 李楠;中欧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的估计和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锋;;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理论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8年09期

2 杨凯,叶茂,徐启新;上海城市废弃物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特征研究[J];地理研究;2003年01期

3 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5期

4 袁鹏;程施;;中国工业环境效率的库兹涅茨曲线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2期

5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6 郑思齐;万广华;孙伟增;罗党论;;公众诉求与城市环境治理[J];管理世界;2013年06期

7 刘荣茂;张莉侠;孟令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经济地理;2006年03期

8 许士春;何正霞;;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分析——来自1990-2005年省级面板数据[J];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04期

9 高宏霞;杨林;付海东;;中国各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与预测——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2年01期

10 蔡f ;都阳;王美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J];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5期

2 孙敬水;;中国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实证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杜运苏;;我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研究新进展[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4 林靖s,

本文编号:13898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3898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e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