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过度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7 09:54
本文关键词: 金融过度发展 阈值效应 资产泡沫 产业转型 资源错配 融资约束 出处:《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发展理论进入成熟阶段,在其"金融越发展,经济越增长"核心思想的指导下,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走上了极端的市场化、自由化以及金融化道路。然而,事与愿违这些国家的绝大多数却经历了比60、70年代更加频繁的经济危机。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迫使学术界不得不重新审视金融发展理论,在一篇名为"金融过度发展了吗?"的文章中,Arcand等(2012)正式提出了"金融过度发展"这一观点,他们认为一旦发展过度,金融将不再能履行促进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以及降低风险等职能。基于这种非单调关系,Arcand等发现当私人部门信贷超过GDP的110%时,金融发展将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金融过度发展的理解也从最初的规模过度逐渐发展到涵盖金融结构失衡、金融作用失调以及金融功能的失位等重要内涵。学者们发现金融过度发展将有可能导致投机活动的增强,有效储蓄的降低,资源配置失效,以及金融系统不稳定性的增加。"金融过度发展"强调不能过分注重金融发展规模,而应将其保持在合理边界内的观点是对金融发展理论的重要补充,正因为如此它目前已成为极具吸引力的研究领域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金融体系在经历了大规模的改革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从1978年的1890.42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816770.01亿元,翻了大约431倍,年均增长率也达到了 18.36%的高增速。在GDP构成方面,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从1978的2.1%飙升到2014年的7.3%;而同一时期的美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仅从4.9%上升到7%。然而,在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金融发展背后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也开始逐渐凸显。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房地产及金融资产价格的不断攀升、新兴产业与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依然严峻等状况都在提醒我们不容忽视可能潜在的金融过度发展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金融过度发展"这一崭新观点为理论基础,以计量经济学方法作为研究工具,对我国目前可能存在的金融过度发展问题,及其作用机制以及经济后果进行了较为详细及规范的研究,试图完善金融过度发展的相关理论,并为有关部门合理制定及实施政策以促进金融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本文紧密围绕"我国是否存在金融过度发展问题"、"金融过度发展的影响渠道及作用机制"及"金融过度发展的经济后果"三条主线有序展开,全文共分为八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结论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在对"金融过度发展"以及我国金融发展现状进行简要介绍后,重点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点。另外,作为导入性的章节,本章还给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框架。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在回顾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以"金融过度发展"为主线,详尽梳理了对金融发展理论的批判、"金融过度发展"问题的提出以及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以及这一现象的可能影响机制等相关文献。在深入对比国内的相关文献后,初步确定了现有研究值得改进的方面,并进一步明确了以下章节的主要研究方向。第三章为背景介绍,在对金融过度发展这一概念及其内涵进行界定并加以探讨之后,本文简要回顾了世界上主要经济体金融过度发展的历史以及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变迁。通过这一章的分析,本文对金融过度发展所表现出的一般规律进行归纳,并初步确定了以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银行业作为金融过度发展问题的主要考察对象。第四章主要研究了我国金融发展的"阈值效应"。通过将金融发展添加到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中,本文得出了金融作为内生性增长动力的重要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存在着对稀缺资源的竞争关系,金融资本与实体资本之间存在着替代效应。借助动态面板门限模型这一较为先进的技术方法,本文证实了我国金融发展"阈值效应"的存在,并初步确定了金融过度发展的"门槛值"。第五章以信贷资产结构失衡为视角考察了我国金融过度发展问题。依据资产泡沫理论,本文认为信贷过度支持与资产泡沫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根据贷款功能的不同,本文将信贷资产分为生产促进以及交易支持两类,借助向量自回归的方法,本文分析了不同类型贷款、经济增长、资产泡沫之间的内生性关系。研究发现生产促进类贷款能够对经济增长做出充分反映,但是交易支持类贷款却无法把握经济增长机会,而是受物价水平以及其自身滞后的影响程度更深。第六章探讨了行业间信贷资源错配与金融过度发展。借鉴相关的研究,本文首先通过理论模型证明了,在信息不对称以及不同行业抵押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金融部门的扩张反而造成了抵押能力差但是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行业得到更少的信贷支持。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发现,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固定资产占比较高行业的增长水平及盈利能力,但是这一促进作用却并没有在研发支出较高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得到体现。另外,本文还发现这种行业间的资源错配状况,并没有随着金融发展而通过资源再分配的方式得到改善,反而还有所加剧,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主要得益于资本积累而非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第七章探讨了企业间信贷资源错配与金融过度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国有银行以及国有企业这种特殊的制度安排对信贷市场可能造成的影响,随后指出受规模以及所有权的双重"信贷歧视",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更为突出。采用投资—现金敏感性模型以及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的回归分析都支持这一假设。另外,为了避免代理问题的可能影响,本文还根据非预期投资以及自由现金流量对企业的投资状态进行判断。深入研究后发现,金融过度发展造成了中小企业过度投资以及投资不足行为的分化,进一步加剧了企业间资源错配问题。第八章为全文总结,对全文的主要观点及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及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本文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主要的贡献及创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本文率先以"金融过度发展"这一崭新观点为基础,从宏观角度探讨了我国金融发展是否存在"阈值效应"。通过对Lucas(1988)、Barro(1990)等新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必要的改进,本文在理论上证明了,与其他内生性增长因素一样,金融发展也需要占用一定的稀缺资源,金融部门的过度发展将会挤占其他要素的资源,进而导致经济发展失去持续增长的动力。此外,本文还采用Bick(2010)和Kremer等(2013)的方法对Hansen(1999)的静态门限面板模型进行了必要的拓展以使其能够适用于动态门限面板模型。利用这一较为先进的计量方法,本文较为精确的估计了我国金融发展合理边界的"门槛值"。其次,本文第一次提出了信贷资产结构失衡是导致金融过度发展的重要原因,其研究价值在于提醒学术界对于金融资产结构以及信贷投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予以更多的关注。依据资产泡沫理论以及各国金融过度发展的经验事实,本文率先指出信贷资源的过度支持是导致房地产、金融资产等资产价格飙升,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脱节的根源之一。借鉴Bezemer和Grydaki(2014)、Beck等(2012)、Buyukkarabacak和Valev2010)等研究,本文按贷款功能将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分为,生产及消费支持类以及资产交易促进类两种不同类型。通过向量自回归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贷款、资产泡沫以及经济增长的内生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本文发现资产交易促进类贷款对经济增长的反应并不充分,而是受物价水平以及其自身滞后的影响显著。再次,本文还首次从中观上探讨了我国金融发展与行业间资源错配及产业转型之间的关系。在对Rajan和Zingales(1998)经典模型进行必要的拓展后,研究发现金融发展能够通过抵押渠道为资本密集型行业提供充裕的信贷资金,然而这一作用却不能通过研发渠道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为了进一步确定金融发展的资源再分配作用能否对这一资源错配状况有所改善,本文还对经典的Olley和Pakes(1996)方法进行一定的改进以便从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中提取出得益于资源分配的部分。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行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由资本积累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上面,而由非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最后,本文还率先在微观角度上探讨了金融过度发展如何加剧中小企业所存在的代理问题以及融资约束现象,这为深入理解资源错配这一金融过度发展的重要作用机制提供了宝贵的微观证据。利用Richardson(2006)的经典方法将长期资本支出以及经营现金流量进行必要的分解后,本文结合未预期投资以及自由现金流量这两个重要的指标,对企业过度投资以及投资不足行为进行了较为精确的界定。在深入研究金融发展对不同投资行为的影响之后,本文发现尽管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现金流量敏感度都随着金融发展而有所增加,但是这一现象的背后却体现了这不同的理论机制。对于投资不足的中小企业,现金流量敏感度的提高体现了其融资约束因为信贷歧视而无法得到有效缓解的现状。而过度投资企业所表现出较高的现金流敏感度则代表由于激励不相容,银行未能充分履行其监督职能而造成企业内部代理问题的加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
,
本文编号:1542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542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