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储蓄率的决定机制与中国储蓄之谜分析
本文选题:储蓄率 切入点:决定机制 出处:《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从储蓄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国民储蓄率的决定机制,推导出国民储蓄率的生产性因素分解公式,并从生产方面解释了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研究表明,国民储蓄率由消费者决定的储蓄供给与生产者决定的储蓄需求两者间的均衡关系决定,研究中国储蓄之谜需要考虑生产者行为的因素;人均资本水平、劳动力数量及资本折旧的变动是影响国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国民储蓄率的决定具有内生性,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人口结构是导致中国长期存在高储蓄率现象的一个关键的客观性因素。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terminant mechanism of national savings rate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savings, deduces the decomposition formula of productive factors of national savings rate, and explains the causes of high savings rate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 of production. The national savings rate is determined by the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umer determined savings supply and the producer determined savings demand. The study of the mystery of Chinese savings need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factors of producer behavior; the per capita capital level, The changes of labor force and depreciation of capital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national savings rate, and the decision of the national savings rate is endogenous. The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the working-age population is a key objective factor leading to the existence of a high savings rate in China for a long tim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
【基金】:201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重点课题“中国储蓄之谜分析” 科技部课题“科技在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分析”的资助
【分类号】:F224;F832.22;F830.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江春;翁强;;经济增长、人口结构、金融市场对中国储蓄率影响分析——基于修正的生命周期模型的实证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09年04期
2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3 唐志宏;中国平均利润率的估算[J];经济研究;1999年05期
4 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5 余永定,李军;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 李扬 殷剑峰 陈洪波;[N];中国证券报;2006年
2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刘煜辉;[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帅;郑长德;;利率变动对居民跨期消费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3 田东芳;程宝良;;生态资本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6期
4 卢平,刘怀洲,张林;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模型、政策含义及评价[J];北京商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彭志远;经济增长和实际利率的关系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曹如中;戴昌钧;;知识的经济学演化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8年02期
7 李震英,周亚,李克强,姜璐;考虑预期工作年限的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总量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8 田文昭,赵士波;不确定性条件下股票质押贷款基本问题的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9 田文昭,张宁,杨吉晋;股票质押贷款模型的实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刘建江;财富效应的消费函数视角[J];商业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陈娟;林龙;叶阿忠;;基于分位数回归的中国居民消费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4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纪宏;王瑞泽;;动态不一致性理论与当前中国汇率政策[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6 杜明翠;;北京市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8 李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的收入与消费[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刘庆和;;1949-2008年贵州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基于灰色生产函数模型的核算[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邵长勇;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蔡洋萍;通货膨胀目标制下基于模型不确定性的最优货币政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申笑颜;中国医疗服务规制非均衡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侯文杰;内生消费、消费行为和消费增长[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吕显涛;阜新新玛特体育休闲服饰消费者行为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刘然吉;中小企业融资的财政支持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陈博子;中国货币政策的消费结构效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吴迪;湖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杨嵘;我国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8 姬厚山;江苏省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贡献率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徐丹;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任大鹏;西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D];西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钊,魏中许;居民储蓄利率调节无效性的生命周期解说[J];经济师;2005年06期
2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3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4 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5 孙琳琳;任若恩;;资本投入测量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6 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的估计及其可靠性分析[J];经济研究;1995年12期
7 李治国,唐国兴;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3年02期
8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9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10 唐志宏;中国平均利润率的估算[J];经济研究;1999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晓晖;我国的居民储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梦滢;;中国低消费率现象解读[J];商场现代化;2009年11期
2 刘兴堂;刘军;;实际有效汇率、储蓄率和GDP的动态关系[J];统计与决策;2010年01期
3 袁妙_g;吴涛;;企业年金与储蓄关系的实证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张凯;上官夏夏;;中国居民储蓄-收入的计量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12期
5 胡雅琴;;储蓄率、投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1978-2004年间的数据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05期
6 张颖熙;;区域金融发展与金融一体化问题研究——基于中国的实证与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7 杨飞虎;;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高投资率问题探讨[J];金融与经济;2007年06期
8 王萌;;储蓄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障碍[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5期
9 麦勇;李勇;;1982-2005年中国省域资本流动差异解析[J];中国软科学;2006年12期
10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率变化的时间序列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雪松;;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投资分析[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唐珏岚;;1982—2005年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的实证检验[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3 罗云毅;;我国固定资本形成率并不算过高——从储蓄与固定资本形成平衡角度的观察[A];投资增长速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再贵;;新农保、农民收入与内生增长[A];十二五·新挑战:经济社会综合风险管理——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1[C];2011年
5 豆建民;;我国省际资本流动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6 樊纲;;改革体制 发展现代市场经济[A];2010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内容汇编[C];2010年
7 张焕波;;有效提高工资收入,促进经济内外平衡[A];中国与世界年中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C];2010年
8 李文溥;肖正根;;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胡玉平;;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综述[A];2010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内容汇编[C];2010年
10 王劲松;王咏梅;;价格聚类、数字崇拜、市场操纵[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交银施罗德稳健配置混合型基金经理 郑拓;机遇大于挑战[N];中国证券报;2009年
2 记者 姜欣欣;关于宏观经济几个热点问题的再认识与新思考[N];金融时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冯洁;周小川:有信心走出危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4 新华社记者 刘洪;失业潮下,美国人在挣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5 傅勇;中国式失衡并非“不治之症”[N];上海金融报;2010年
6 张杰;新浪创新峰会:学者、大腕把脉中国地产业[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王虎 支玲琳 整理;既要应对危机,亦要思虑长远[N];解放日报;2009年
8 记者 杨林;亚洲退休保障准备不足[N];中国保险报;2009年
9 闫立良;周小川:将降低储蓄率拉动内需[N];商务时报;2009年
10 记者 张文绩;应对通胀,中国需行动迅速[N];上海金融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勇;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2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3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郝枫;中国要素价格决定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5 郭英彤;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吉林大学;2006年
6 黄伟力;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张春田;中国金融发展、投资与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8年
8 郭翠荣;资本形成的机制与效率比较[D];苏州大学;2007年
9 张楷弛;货币量值的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09年
10 许非;快速人口转变后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2 姜伟;我国最优储蓄率与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张圣醒;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就业选择对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张德勇;人口老龄化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种途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5 唐玲玲;促使我国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的途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杨波;利率市场化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D];暨南大学;2008年
7 刘昭;中国经济的收敛性:包含制度因素的经验分析[D];辽宁大学;2008年
8 尹建斌;我国流动性过剩成因及其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刘仕强;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内外在决定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蔡红兵;中国股票市场“收盘效应”的存在性及解释[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10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610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