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经常账户失衡的根源——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

发布时间:2018-03-21 14:50

  本文选题:全球失衡 切入点:国际分工 出处:《金融研究》2012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仅从金融发展差异的角度,不能揭示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本质原因。全球失衡不只是金融部门的问题,其实质是商品和服务贸易的不平衡。基于制造业-金融业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制造业较强的国家产生经常账户盈余,而金融业较强的国家产生经常账户赤字。缺乏充分协调的国际分工,是造成全球失衡的根源。因此,通过国际合作,调整各国间不合理的结构性差异,是在不损害任何国家福利的前提下解决全球失衡的关键途径。赤字国提升本国制造业生产力、盈余国提升本国金融业生产力,将缓解目前全球失衡造成的赤字国债务不可持续、盈余国财务负担过重等问题。
[Abstract]: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global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 cannot be reveal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alone. Global imbalances are not just problems for the financial sector. This is essentially an imbalance in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manufacturing and finance, countries with strong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have a current account surplus. The lack of a fully coordinated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is the root cause of global imbalances. Therefore,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irrational structural differences among countries are adjusted. It is a key way to solve global imbalances without harming the welfare of any country. Deficit countries will increase their 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 and surplus countries will increase their financial sector productivity, which will alleviate the unsustainable debt of deficit countries caused by current global imbalances. Surplus countries financial burden and other problem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No.09&ZD020)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F746;F831;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J];世界经济;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家胜;祁春节;;我国贸易顺差存在的根源与发展趋势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竹俊;论创新与经常项目失衡[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2 王世华;资本账户自由化对中国经济稳定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3 刘伟;中国经常项目的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4 苏应蓉;东亚地区钉住汇率制度与外向型经济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周凌飞;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2 陶新元;FDI新趋势与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效应分析[D];湖南大学;2007年

3 张国辉;外资流入与我国内外经济均衡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4 陈隽侃;FDI与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结构互动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赵云;对中美贸易顺差规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晓川;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动因及解决出路[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7 来庆玉;中国经常账户的长期决定因素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8 王维薇;产品内分工与我国双顺差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9 刘晶;我国贸易顺差可持续性存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信;从国际视角看中国如何调整经常项目失衡[J];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05期

2 余永定;财政稳定问题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J];世界经济;2000年06期

3 余永定;M_2/GDP的动态增长路径[J];世界经济;2002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思阳;;浅论中国国际分工地位[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5期

2 刁莉男;张世伟;;国际分工演化过程模拟实验研究[J];财经研究;2006年08期

3 陈小洁;;“世界工厂”与中国技工的缺失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年04期

4 仲大军;;中国为什么要自主创新[J];经营者;2006年03期

5 侯高岚;;论国际分工模式与人力后发优势提升[J];生产力研究;2009年17期

6 张为付;;低碳经济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调整[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黄先海;杨高举;;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基于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跨国分析[J];世界经济;2010年05期

8 施炳展;李坤望;;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基于产业内贸易形态的跨国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9 朱志伟;周茂荣;;低碳经济对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作用[J];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60期

10 黄先海;杨高举;;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文献述评与新的分析框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玉;孙文远;裴育;;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收益分配:基于Stackelberg竞争博弈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庄宗明;;我国对外开放中应当重视的几个问题[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3 张玉台;;新形势下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取向[A];改革开放三十年:保险、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挑战——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8[C];2008年

4 程恩富;廉淑;;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新探——经济转型与产业调整中的一个新原理[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飞翔;刘佳;黎开颜;;自主创新与我国比较优势动态转换——基于机电产品出口数据的实证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6 汪玉奇;;参与国际分工 化解就业难题[A];江西崛起与就业研究——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谢守红;;中国城市经济开放度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 执笔:阳国亮;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的历史方位[N];广西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张娜;技术升级:发展中国家的两难选择[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3 樊宇;中国两会向世界发出积极信号[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郭丹;企业要学会借船出海[N];山西日报;2006年

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于瑾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 王文灵;提升供给,延续三十年的高增长[N];科技日报;2009年

6 曹理达;中国内陆省份:迎接全球产业转移[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7 黄永健 黄基华;广东“三步走”助推服务外包上新台阶[N];国际商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谢文平;发挥地缘优势 发展现代物流[N];现代物流报;2007年

9 张二震;昆山发展之路及其思考[N];新华日报;2006年

10 记者 张连城;建设和谐宝安效益宝安[N];深圳特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捷;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的选择[D];复旦大学;2011年

2 蒋冰冰;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产业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王晓辉;全球失衡、全球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微观与宏观机制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高敬峰;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蒲华林;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D];暨南大学;2009年

6 陈静;东亚产品内分工和零部件贸易: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李湘黔;中国贸易悖论与产品内分工[D];湖南大学;2006年

8 侯增艳;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决定因素[D];南开大学;2009年

9 曾铮;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10 胡国恒;国际生产的微观组织与利益博弈机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国旗;中国中间产品进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D];湖南大学;2007年

2 雍新春;江苏省参与国际分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3 林新孟;国际分工与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D];暨南大学;2012年

4 周雷;国际分工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暨南大学;2012年

5 邓建强;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产业技术升级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傅秋叶;产品内分工视角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杨佳艺;中美产品内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高寿华;中国产品内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米晓博;产品内贸易对我国制造业工资水平影响的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10 葛彬;我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业的宏观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443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6443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b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