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因素及其防范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因素及其防范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财经大学》 2015年
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因素及其防范机制研究
唐正伟
【摘要】:基于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互联网金融网络信任问题、安全问题以及法律问题,本文以新兴平台经济学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理论为基础,分别从互联网金融机构角度、互联网金融用户角度去实证研究互联网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首先,本文对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相关文献进行相关评述,由此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第二,本文针对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分别从互联网金融网络信任问题、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以及互联网金融法律环境问题三个维度展开详述。第三,本文子研究一从互联网金融机构角度出发,以互联网金融风险集聚的典型模式P2P借贷为研究对象,进行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四,本文子研究二结合技术接受模型相关理论,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互联网金融用户的维度去实证研究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的显著因素。第五,本文最后通过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经验,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不完善的部分提出可操作的应对措施。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 1.本文子研究一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维度去实证研究影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因素,具体以P2P网络借贷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整理自2008年至2014年8月31日以来的199个P2P借贷问题平台进行实证,研究发现:P2P借贷的风险与P2P融资平台设定的收益率显著正相关;与P2P借贷平台的注册资本金显著负相关;与之同时,P2P借贷平台网站域名创建时间愈早、P2P借贷网站域名年龄愈长,则P2P借贷风险愈低;P2P借贷平台所在地地处我国东部11省市区时,则P2P借贷风险较低。 2.本文子研究二结合技术接受模型相关理论,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互联网金融用户的维度去实证研究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的显著因素。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由路径分析结果可知,实际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的因素为互联网金融交易认证技术强度、不可否认性安全控制强度、隐私保护安全控制强度、数据完整性安全控制强度以及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的信任程度。其中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的信任影响因素为用户感知互联网金融认证技术的安全控制强度、用户感知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不可否认性安全控制强度、用户感知互联网金融隐私保护安全控制强度、用户感知互联网金融交易数据完整性安全控制强度这四个外生因素。此四个外生变量对互联网金融信任产生直接显著影响,对实际使用互联网金融的行为产生间接显著影响。最终研究发现影响互联网金融用户使用的因素为互联网金融认证技术、互联网金融交易不可否认性、互联网金融隐私保护、互联网金融数据完整性、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的信任此五个因素。 3.本文研究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将ICT技术、法律规范、金融技术以及电子商务技术相结合,重点对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提出应对策略。分别从P2P借贷、网络支付典型互联网金融模式角度出发,通过借鉴国外相对发展成熟的经验,提出相关风险防范对策。同时提出建立信息隐私权防护机制、安全技术应用与管理、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控制机制以及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机制用以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24.6;F83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课题组;陈小辉;;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问题及监管[J];南方金融;2007年09期
2 吴晓光;;第三方支付机构对客户的信用评级机制初探[J];南方金融;2010年12期
3 吴晓光;曹一;;论加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J];南方金融;2011年04期
4 徐晋;张祥建;;平台经济学初探[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5期
5 张晓朴;;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演进、成因与监管[J];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07期
6 陈林;;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J];南方金融;2013年11期
7 刘建伟;;第三方支付平台风险控制问题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12期
8 尹龙;货币性质的再认识与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J];金融研究;2002年01期
9 黄震;;P2P网贷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经济导刊;2012年Z3期
10 王曙光;孔新雅;徐余江;;互联网金融的网络信任:形成机制、评估与改进——以P2P网络借贷为例[J];金融监管研究;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亮;;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机制的影响[J];北方经济;2010年06期
2 陈玲;;双边市场理论视角下的市场平台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4期
3 李莉莎;;第三方电子支付反洗钱法律监管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6期
4 梁薇薇;刘广伟;;特许权价值、股权融资与宏观审慎管理[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张冉;吴国栋;;我国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欧阳勇,唐晓林;电子货币之我见[J];财经科学;2004年S1期
7 高晓红,王静;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冲击与变革[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08期
8 魏国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与防范[J];金融论坛;2010年12期
9 钱金叶;杨飞;;中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金融论坛;2012年01期
10 王倩;马克思主义视角的电子货币属性和职能分析——兼与尹龙商榷[J];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斌;陈道富;;未来10年中国国内金融改革必须达到的两种状态[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2 韩丹;王高山;;基于扩展TAM模型的微信用户采纳研究[A];山东计算机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段永瑞;孙丽琴;赵金实;;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商业银行运作与服务质量效率评价[A];“两型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3年
4 魏如清;唐方成;董小雨;王睿璃;;双边网络环境下开放与封闭平台的竞争:以移动操作系统平台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5 马汉武;刘兴祥;;B2C平台的价格结构及其收益的比较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6 张传根;邬丹燕;吴义爽;;产业平台研究的文献综述[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7 刘启;;软件市场定价模式与产业竞争力及对反倾销的启示[A];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三辑)[C];2012年
8 尤春智;李燕芳;吴金南;;基于改进技术采纳模型的移动商务采纳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9 ;浅析中国P2P网络借贷市场的监管之路[A];2013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陈蔚珠;;基于双边市场的手机应用商店盈利模式研究[A];2013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世杰;业务分散、空间分散与商业银行绩效[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兴凯;金融服务业FDI对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影响机制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袁学英;中国企业跨区域并购、资源流动与长期绩效[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叶朱演;沪、深证券交易所制度变迁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王靖国;顺周期行为机制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论与实证分析[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6 吴玮;资本监管与商业银行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许一涌;中国商业银行股东价值效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桂学文;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测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泽鹏;新创小型企业间接融资的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吕志华;基于宏观经济波动的CreditRisk+模型的重构及其在商业银行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丹;商业银行贷款多元化的绩效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华;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绩效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苏国斌;基于双寡头模型的平台企业竞争行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志张;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基于SFA方法的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5 张雅茹;马克思与凯恩斯货币理论重叠共识[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6 宋佳佳;第三方网上支付法律责任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7 龙丽丽;双边市场的网络构建、盈利模式及竞争优势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洪滨峰;美国社区银行及其对温州新型金融组织的启示[D];吉林大学;2011年
9 康俊;论C2C网购模式中网店经营者权益的均衡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曹李一明;第三方支付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曙光;;市场经济的伦理奠基与信任拓展——超越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张晓朴;李濛;;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助措施与启示[J];银行家;2009年11期
3 胡竹枝,冯中朝;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比较与选择[J];财经研究;2003年06期
4 殷孟波;翁舟杰;;关系型贷款和小银行优势论述评[J];财贸经济;2007年06期
5 巴曙松;杨彪;;第三方支付国际监管研究及借鉴[J];财政研究;2012年04期
6 王艳;陈小辉;邢增艺;;网络借贷中的监管空白及完善[J];当代经济;2009年24期
7 王小燕;;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网络银行顾客信任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10年09期
8 陈兴良;;论发放高利贷罪及其刑事责任[J];政法学刊;1990年02期
9 温锐;民间传统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以20世纪初期(1900—1930)赣闽边区为例[J];近代史研究;2004年03期
10 邱兆祥;范香梅;;中小银行地域多元化问题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翟金林;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D];南开大学;2001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因素及其防范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3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73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