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行保荐制度下创业板股票发行监管的博弈分析
本文选题:保荐制 + 新股发行 ; 参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摘要】:股票发行制度直接影响股票市场。最优发行制度应该既有利于促进市场的繁荣,也能够有效抑制违法行为的产生。我国创业板股票市场现行的保荐代表人制度,自设立初始就由于制度架构的不完善和缺乏针对性成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共同关注的焦点。对现行制度展开分析,通过建构一个纳入监管机构主要监管策略的不完美动态博弈模型,并模型化创业板下监管机构对保荐代表人的业务要求,在监管机构合理应用既有制度的条件下,设计最优监管策略来规范保荐代表人的行为,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监管机构应加大对问题上市公司的处罚力度,至少要与其高额的承销收益相匹配,或采取放慢审批速度的方式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不应忽视对监管机构的激励,多元化的激励措施将会在现行制度下提高监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监管水平。
[Abstract]:The stock issue system directly affects the stock market. The optimal issuing system should not only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the market, but also effectively suppress the occurrence of illegal activitie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urrent sponsor representative system in the gem stock market, investors and regulators have been concerned about it because of the imperfection and lack of pertinence of the system structu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ystem,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imperfect dynamic game model which is incorporated into the main regulatory strategies of the regulatory body, and models the business requirements of the sponsor representative under the ge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the existing system, the optimal supervision strategy is designed to standardize the behavior of the sponsor representative, and the feasible scheme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put forward at the same time. Regulators should increase penalties on troubled listed companies, at least match their high underwriting earnings, or adopt a slower approval proces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listed compan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not ignore the incentive to the regulatory body, the diversified incentive measures will improve the working efficiency and regulatory level of the regulatory body under the current system.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分类号】:F83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竞尧;;新股卖空机制对新股发行的意义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8期
2 ;国内[J];证券导刊;2011年21期
3 梁万泉;;我国证券市场保荐人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改革与战略;2011年08期
4 刘英团;;八菱科技IPO“猝死”得好[J];商界(评论);2011年07期
5 华猛;肖文东;;2010年以来新股收益及申购策略分析[J];银行家;2011年09期
6 刘英团;;八菱科技发行失败是好事而不是坏事[J];金融经济;2011年13期
7 皮海洲;;股权性投资能抗通胀吗?[J];卓越理财;2011年08期
8 王亮;;新股发行后市场交易对发行抑价程度的影响[J];金融经济;2005年14期
9 ;A股“失血”之痛[J];股市动态分析;2011年30期
10 施光耀;张健;马丽华;张麦云;;第一家中止发行公司——八菱科技启示录[J];资本市场;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玉灿;涂奉生;;上海A股市场新股发行量的周期性行为[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刘玉灿;李心丹;;IPOs低效定价与投资者关系的研究[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宁文昕;;保荐代表人、证券监管与保荐质量的提高[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郭潇潇;彭韶兵;;我国IPO定价“破发”原因的财务学思考[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杨帆;;关于我国股市的争论与发展前景[A];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演讲讨论稿)[C];2002年
6 翁世淳;;新股发行制度的均衡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阳亚玲;;新股发行制度的均衡与变迁路径分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田利辉;;金融管制、投资风险和新股发行的超额抑价[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9 周正义;;中国沪深股市的拯救之道及政策建议[A];中国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现代化[C];2008年
10 陈俊;陈汉文;;IPO价格上限管制的激励效应与中介机构的声誉价值——来自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初期的经验证据(2001~2004)[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赤择远;保荐新规护航新股发行重启[N];证券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家路美;新股发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改革之路[N];证券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申屠青南;新股发行改革关键是定价[N];中国证券报;2010年
4 侯捷宁;挤掉新股发行泡沫才能增强市场内稳机制[N];证券日报;2008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郑晓波;朱从玖:新股发行改革面临三大挑战[N];证券时报;2011年
6 记者 赵晓辉 陶俊洁;让新股发行审核在阳光下运行[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7 王宇 王培伟;新股发行审核应在阳光下运行[N];中国信息报;2011年
8 证券时报记者 桂衍民;新股发行改革二阶段关注“三高”现象[N];证券时报;2010年
9 赤择远;降低新股破发几率 须先化解发行“三高”[N];证券日报;2010年
10 证券时报记者 邱晨 杨冬;投行建言完善新股发行四大细节[N];证券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彦;我国IPO首日抑价及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2 宁文昕;保荐代表人、证券监管与保荐质量的提高[D];山东大学;2012年
3 郭敏欣;我国A股市场新股抑价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毛立军;我国新股发行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5 彭世平;中国创业板他律型注册制发行上市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刘志军;保荐制下的投资银行声誉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邹斌;政府窗口指导、询价制与IPO抑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何剑;中国股票市场IPO抑价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唐勇;发售机制、信息偏倚与IPO抑价[D];浙江大学;2009年
10 武龙;噪声交易者与中国IPO真实首日收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俊哲;新询价制下新股发行改革绩效检验[D];复旦大学;2010年
2 王永胜;我国中小板新股长期走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3 张晓玲;新股发行定价方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乐;询价制下我国新股发行上市首日收益率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韩冬;我国新股发行中定价与申购制度之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刘文晶;A股股票新股发行首日收益率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蒋文瀚;我国新股发行市场IPO高抑价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李瑛;中国新股发行抑价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9 陈婵娟;我国新股长期弱势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何国通;信息产业新股发行抑价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770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877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