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信用评级、公共产品与国际垄断霸权——对信用评级市场本原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05-18 00:45

  本文选题:信用评级 + 公共产品 ; 参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年11期


【摘要】:在对现有研究进行简单评述的基础上,对信用评级的公共产品性质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信用评级是纯公共产品,信用评级机构在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同时也拥有了相应的公共权力,信用评级市场具有特殊的公共性、强烈的国家政治性与国际政治性并具备"准金融监管功能和准监管权力"。从信用评级市场的本原来看,要打破信用评级市场的国际垄断霸权,必须由非特定国家控制的超主权的非盈利性的组织机构来提供信用评级服务,彻底厘清信用评级公共产品性质与信用评级机构盈利性之间的纠结。在具体操作中,则应明确目标,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 brief review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analysis of the nature of public goods of credit rating, and points out that credit rating is a pure public product. Credit rating agencies not only provide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but also have the corresponding public power. Credit rating market has special publicity, strong national political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nature and "quasi-financial regulatory function and quasi-regulatory power". Judging from the origin of the credit rating market, in order to break the international monopoly hegemony of the credit rating market, i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credit rating services by super-sovereig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controlled by non-specific countries. Thoroughly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e of credit rating public goods and the profitability of credit rating agencies. In the concrete operation, should clear the goal, step by step, perfect step by step.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中国建设银行;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项目(09JF001)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F83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龙新民;江庆;;论公共产品概念的现实意义[J];当代财经;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晓萍;;浅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J];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2006年05期

2 汪淑珍;;政府危机管理效益初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陈志,李盼道;劳动力供给膨胀所导致的市场失灵及其纠正[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胡卫;R&D知识品与我国科技财政的职能定位[J];财经论丛;2004年02期

5 陈璐;政府扶持农业保险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6期

6 曾国平,李雪松,曾婷;大学城的外部效应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缪芳;袁书琪;;民营企业投资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利益诉求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8 王俊;宗政;;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定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6年03期

9 雷玉琼,余斌;公共支出增长的利益集团研究[J];当代财经;2004年12期

10 胡林;景区产品价格的形成基础与制定原则[J];当代财经;2004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蔡银莺;张安录;;公众参与农地保护的响应意愿及政策研究——对湖北省1255户居民的调查分析[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2 郑方辉;;民意调查与公共政策评价[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椿元;混合产品成本补偿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2 张月玲;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理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3 李强;中国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经济学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4 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的管理绩效评价与治理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5 马永霞;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冲突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尹栾玉;社会性规制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7 严薇;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管理运行机制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8 王文寅;国家计划的制度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尹成果;城市经营:一种新的城市公共资源配置机制与城市治理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10 沈华;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多元化偿还模型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亚峰;我国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海珍;试论BOT中的公法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蔡乐渭;服务行政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胡伟;我国公办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方略[D];河海大学;2004年

5 杨小宇;廉租住房供给模式的适用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6 郑广成;内蒙古粮食中长期供求关系及对策选择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陈岩;我国公共政策的伦理问题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8 李洋;公共通道与政治产品[D];广西大学;2004年

9 方向阳;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王亚玲;事业单位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模式选择[D];西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卢洪友;公共品调节机制研究[J];财经论丛;2002年04期

2 朱明熙;;对西方主流学派的公共品定义的质疑[J];财政研究;2005年12期

3 蔡瑞琪;吴晓霞;;中美银行信用评级体系的对比分析——兼论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J];企业经济;2006年05期

4 陈小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4期

5 尹音频;公共财政的社会职能探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石智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内部评级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田勇;;信用评级如何“抢滩登陆”[J];现代商业银行;2010年06期

2 李延霞;高晨;朱若瑜;;关建中:中国是改革国际评级体系的重要推动力量[J];中国中小企业;2011年09期

3 苏萧;;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中的问题与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1年12期

4 沈刚;;信用评级的中国声音——访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关建中[J];经济;2011年07期

5 孙万欣;;城投债风险研究与分析[J];财会通讯;2011年24期

6 尚吉;;我国债券市场未来发展重点:大力发展公司债与信用评级体系[J];经济视角;2011年07期

7 苏枫;;中国信用体系建设诸多问题待解[J];小康;2011年08期

8 朱兴勤;;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功能异化及对中国的启示——欧洲主权信用危机的反思[J];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卢春兰;;中、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比较分析[J];金融经济;2005年10期

10 巴曙松;;汇率机制改革的相关配套改革要求[J];中国货币市场;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林云;马广奇;;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理论溯源与制度借鉴[A];2007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向飞;;从通货膨胀看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转型[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玮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 经济学博士;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变局:来自中国的推力[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王信川;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信用评级体系[N];经济日报;2010年

3 李延霞;亚洲应该担当重建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引擎[N];中国信息报;2010年

4 王信川;推进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改革[N];经济日报;2011年

5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专委会会长、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资信评级专委会主任委员、北方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关建中;改革国际信用评级体系需要新思维[N];金融时报;2011年

6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王天龙;加快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改革的步伐[N];证券时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白琳;话语权渐失 信用评级体系亟待重建[N];中国商报;2010年

8 赵晓辉 周正平;构建新型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应从三点入手[N];中国信息报;2010年

9 记者 李新民 刘振冬 张莫 陈伟 孙韶华;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信用评级体系[N];经济参考报;2010年

10 李新民 徐培英;改革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成当务之急[N];中国信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岭;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史伟成;区域性公共产品与东亚外汇储备库建设[D];复旦大学;2011年

3 张珩;我国转型体制下的区域金融安全:政府作用探析[D];厦门大学;2007年

4 袁建良;开发性金融信用风险度量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郭建伟;最后贷款人[D];复旦大学;2006年

6 岳金桂;基于进口与FDI传导机制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7 王克冰;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吴焰;转型期的中国金融监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周平;城市建设中的市政债券融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伟;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春兰;建立和发展西部地方政府债券市场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刘伊婉;论加强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的对策[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3 薛晓春;美国信用评级体系及启示[D];河北大学;2009年

4 陈华峰;HX银行客户信用评级体系改进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吴建明;健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前信用评级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赵琪;国家开发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及实例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7 李滨;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齐菲;广东发展银行客户信用评级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邹致师;内部评级法在建设银行信用评级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王胜;中小企业授信中的信用评级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036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9036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c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