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增量改革实施效果研究
本文选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 增量改革 ; 参考:《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03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起类型、地区分布、注册资本、可持续经营状况等进行分析,发现新一轮农村金融增量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偏差原因在于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创新力度不足、监管部门之间政策措施不协调、政策目标与作为主发起行的商业银行利益长期不相容、监管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为此,从放宽准入限制、下放监管权、构建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深化的政策建议。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itiation type, regional distribution, registered capital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he new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new round of rural financial incremental reform has not achieved the expected results. The reason of the deviation is that the innovation of the top-down compulsory system is not enough, the policy measures are not coordinated among the regulatory authorities, the policy objectives are incompatible with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as the main initiators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design of the supervision system is flawed. To this end, further deepening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relaxing access restrictions, devolving supervision power, constructing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so on.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基金】:国家软科学项目(编号:2011GXQ4B006) 中国博士后基金(编号:20100470273)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0YJC790261)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人才项目(编号:11JJB005) 湖南大学985工程“两型社会”建设创新基地资助项目,湖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分类号】:F832.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杰;解读中国农贷制度[J];金融研究;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萍;霍学喜;;西部地区农户借贷行为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07年01期
2 谷慎;李成;;金融制度缺陷:我国农村金融效率低下的根源[J];财经科学;2006年09期
3 杨栋;;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观察中国农贷效率[J];财经科学;2006年12期
4 李春来;中国农村信贷制度的演变及其适应性[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5 张鹏;孔祥清;;农村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其防范[J];当代经理人(下半月);2005年01期
6 萧芍芳;;应对中国农村金融缺位的若干对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7 黄朱文;“三农”发展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新研究——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现状、农村经济发展特点与市场需求情况的专题调查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谢欣,谢元态,许晓东;论我国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傅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实践评估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肇庆地区为例证的调研报告[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蒋雪根;任荣明;;金融腐败及其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明基;魏长江;;西部地区小额信贷实证研究——以甘肃省农户小额信贷为例[A];中国金融学会第八届调研报告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杰;农户收入结构变迁及其成因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卢光明;基于纠纷管理的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组织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类淑志;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变迁与重构[D];复旦大学;2005年
4 陈希敏;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5 李永平;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主体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袁建岐;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7 罗恩平;转型期我国农户信贷供求分析及政策选择[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8 黎石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9 庄岁林;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10 谢玉梅;农村金融深化政策与路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鹏军;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制改革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2 余赛;农村非正规金融成因、变迁与政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丁昌锋;民间金融定价的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4 郭普松;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建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王树仁;农户借贷行为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李世美;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及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7 方文豪;农户资金借贷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8 王艳芳;农村金融资源的逆向配置与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周苑春;转型时期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10 侯庆利;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姚耀军;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02期
2 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2001年01期
3 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年01期
4 张杰;二重结构与制度演进——对中国经济史的一种新的尝试性解释[J];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06期
5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6 张立军;湛泳;;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1978—2004年数据的检验[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晶晶;;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吴建涛;魏成龙;;论我国农村金融的增量改革[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左正强,马智鹏,谢志扬;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发展民营金融的两难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5年27期
4 欧阳文静,江奇;中国银行业的增量改革:原因、前景及其对策[J];新金融;2003年03期
5 洪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可行吗?——基于监督效率视角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1年02期
6 李应军;周鸿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河北金融;2009年09期
7 于菊兰;;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村;2009年06期
8 程玉英;任爱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1年11期
9 廖丹;;浅析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前景[J];中国市场;2011年27期
10 陶月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09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鹏;增量改革的期待[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2 苑德军;增量改革:重建农村金融体系的战略性思路[N];上海证券报;2007年
3 贾学琳;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增量改革的代表[N];中国财经报;2008年
4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李文军;加强金融创新以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 焦瑾璞;农村金融市场的机会和创新[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8年
6 宁向东;国有银行:何处寻求竞争力?[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7 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王曙光;农村金融市场准入与新型乡村银行体系的构建[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8 孙立坚;对央企重组的另一种担忧[N];上海证券报;2007年
9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李猛邋谈儒勇;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N];上海金融报;2008年
10 亚杰;民生银行应当是范例[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胡智;我国转轨时期中小银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2 黄鹏;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线文;论西部银行业发展的逻辑与次序[D];西北大学;2004年
4 邢军峰;中国民营银行准入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16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916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