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冲击、货币需求冲击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
[Abstract]:Based on the new Keynesian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DSGE) model estimated by Bayesian technique, the effects of money supply and money demand shocks on output and inflation fluctuations are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act of money supply shock on output and inflation can have the same effect, but the influence on output fluctuation is not obvious, which can only explain the fluctuation of less than 2%, but the impact on inflation fluctuation is stronger. In the long run, more than 26% of the fluctuations can be explained. The impact of monetary demand shocks on both output and inflation volatility was not significant, and the ability to explain both fluctuations over the long term was less than 0.6 percent. Therefore, in dealing with inflationary pressures, central banks can use quantitative monetary policy tools to implement positive tightening macro-control of high inflation momentum.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分类号】:F822;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赵留彦;;供给、需求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J];财贸经济;2008年03期
2 李春吉;孟晓宏;;中国经济波动——基于新凯恩斯主义垄断竞争模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10期
3 龚敏;李文溥;;中国经济波动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冲击作用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11期
4 袁申国;陈平;刘兰凤;;汇率制度、金融加速器和经济波动[J];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5 杜清源,龚六堂;带“金融加速器”的RBC模型[J];金融研究;2005年04期
6 卜永祥,靳炎;中国实际经济周期:一个基本解释和理论扩展[J];世界经济;2002年07期
7 李春吉;范从来;孟晓宏;;中国货币经济波动分析:基于垄断竞争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估计[J];世界经济;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鹏;陈磊;;人民币升值能够平衡我国的贸易差额吗?——基于汇改后月度数据的S—VAR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2 刘瑞明;;中国经济的体制困境与波动形成:一个理论框架及其检验[J];财经科学;2009年12期
3 汤向俊;任保平;;报酬递增与经济波动的微观机制——理论框架与中国经验[J];财经科学;2010年05期
4 齐鹰飞;;新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一个基本模型及其在货币政策中的应用[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6期
5 黄赜琳;;技术冲击和劳动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分析——基于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6 黄赜琳;;经济波动与消费结构变迁互动关系研究[J];财经研究;2008年04期
7 丁从明;陈仲常;;财政分权与经济周期波动研究:基于AS-AD的视角[J];财经研究;2009年11期
8 陈鹏;;基于小型开放经济RBC模型的中国经济波动模拟分析[J];财贸研究;2011年01期
9 李勇;王满仓;;中西经济周期理论研究评价与思考[J];西部论坛;2010年05期
10 李勇;王满仓;;市场成长背景下的经济周期微波化研究[J];西部论坛;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君斌;李阳;;非完全竞争市场、技术冲击和中国劳动就业——动态新凯恩斯主义视角[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2 王燕武;;财政政策、有效供给能力与经济波动——基于RBC模型的实证研究[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董昀;;体制转轨与中国经济波动形态的变化[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薛鹤翔;许志伟;罗大庆;;投资流动性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能稳定经济吗?[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鹏;台湾经济波动冲击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3 崔健;银行、信用货币创造和经济周期波动[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霜;动态随机一般均衡下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赵娟;中国经济波动研究:基于总量和产业层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朱钧钧;主权违约风险的评估方法和预警模型[D];复旦大学;2011年
7 丁从明;财政分权、经济波动及其效率损失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辛树人;差别化金融调控的目标、工具与模式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陈师;中国经济波动[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10 李文兵;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安禹;名义利率与中国经济波动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江学迪;能源价格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3 包天为;经济周期中的“信息变速器”效应[D];南京大学;2011年
4 齐永生;我国货币供给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超;中国流动性过剩治理中总量调节工具及其运用[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6 杨秀玉;通货膨胀、产出、就业与货币政策冲击[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7 刘志志;中国经济波动与政策冲击[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8 赵京;内需的结构与拓展空间[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卢莉倩;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实证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10 郭文辉;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吉;中国货币经济波动的一般均衡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10期
2 赵留彦;;供给、需求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J];财贸经济;2008年03期
3 范金,王艳,梁俊伟;中国进出口价格弹性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04期
4 余永定;中国经济的稳定、平衡增长呼唤积极财政[J];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04期
5 刘伟,许宪春,蔡志洲;从长期发展战略看中国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6 袁申国;陈平;;资产负债表、金融加速器与企业投资[J];经济学家;2010年04期
7 赵留彦;;中国核心通胀率与产出缺口经验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6年03期
8 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年07期
9 刘金全,范剑青;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相关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1年05期
10 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金全;张文刚;刘兆波;;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短期波动影响和长期均衡关系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年07期
2 关伟;韦静强;;企业激励、货币供给与经济波动:基于中国1985-2008年数据的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马敬桂;李静;樊帆;;货币供给冲击对我国食品价格水平的动态影响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04期
4 翁华建;希克斯教条:IS—LM 宏观经济均衡模型中的两个限制性假设[J];世界经济研究;1991年03期
5 陈巨会,李凤梧;我国经济发展中货币供给波动剖析[J];财贸经济;1992年06期
6 王松奇;我国经济的非均衡运行[J];管理世界;1989年01期
7 王安兴;体制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与经济波动[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8 王传纶;怎样控制货币供应量[J];财贸经济;1990年04期
9 关山燕,甄红线;我国货币需求的误差修正模型[J];预测;2001年05期
10 胡新智;论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J];上海金融;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茆健;林珏;;经济波动与技术创新——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2 张杰威;范金;;中国投资波动与经济波动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3 杜金岷;;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孙业霞;;也谈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创新——兼与杨惠昶教授商榷[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扬;;中国的高储蓄、高投资现象分析[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李彭城;王栋;江洪;;经济监测预警系统模型建立及系统实现[A];2000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杨静;陈建明;杜海涛;;基于货币分析理论的外汇储备动态调整模型及实证分析[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张焱;;农业经济波动态势和周期的谱分析[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9 罗光强;谭江林;;湖南宏观经济波动特征及其调控[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康锋莉;;经济波动与财政政策的时间一致性[A];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转轨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发期货发展研究中心 许江山 编译;投资冲击与经济周期[N];期货日报;2010年
2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 马涛;建立能平抑经济波动的内生机制[N];上海证券报;2010年
3 冯在;最近一轮经济波动中的工业税负运行轨迹[N];中国税务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阮晓琴;越南经济波动 三公司细述在越投资影响[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业安;逃不开的危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6 杨兆敏;商业银行应考虑经济波动时的防范能力[N];工人日报;2004年
7 本报评论员;撬动经济的“黄金支点”[N];新华日报;2008年
8 本报评论员;化危为机 科学跨越[N];湖南日报;2008年
9 傅云 本报记者 王玲;江西:加快企业升级转型[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10 程亮亮;越南经济波动对烟台冰轮影响不大[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鹏;台湾经济波动冲击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娟;中国经济波动研究:基于总量和产业层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杨英杰;金融发展中的中国货币需求活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4 陈师;中国经济波动[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5 王宪勇;DSGE框架下的中国经济波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6 张海燕;我国宏观经济变量周期性波动的动态模型与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7 李霜;动态随机一般均衡下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丁从明;财政分权、经济波动及其效率损失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刘朝阳;基于经济预测的货币政策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易行健;经济转型与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函数: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领;货币供应总量、结构与经济波动[D];西南大学;2011年
2 刘淇;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波动[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涛;改革开放以来需求面因素对我国经济波动影响的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张文军;论我国的消费需求与经济波动[D];湖南大学;2005年
5 张红梅;我国经济波动与股市波动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6 党繁亚;中国与东盟经济波动的相关性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刘志杰;我国投资与经济波动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8 李晓娜;战后日本经济波动的制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徐磊;虚拟经济波动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张文朋;上证(深成)指数与经济波动[D];兰州商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4707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470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