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金融市场一体化中的行政边界壁垒测度——基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0 12:38
基于一价定律,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新视角研究长三角金融市场行政边界壁垒的动态趋势、空间分布及突破重点等。研究发现:长三角部分城市间已不存在行政边界壁垒,但其他大部分城市的边界壁垒仍呈递增趋势,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相对滞后;各城市边界壁垒在空间分布上大致呈现以上海为中心,离上海越近边界壁垒越小的规律;各城市的省际边界壁垒远大于省内的市际边界壁垒。壁垒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金融机构的跨区域经营限制和地方行政分割引致的资本跨区域流动信息成本增加等。长三角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推进重点在于建立长三角企业信用信息的完全共享,尝试建立跨区域性的金融机构如联合发展银行、联合发展基金等,以进一步突破地区间的行政边界壁垒。
【文章来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21(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引 言
二、研究假设与实证模型
1.研究假设
2.城市配对
(1)省际边界相邻的配对城市
(2)省内市际边界相邻的配对城市
3.实证模型
(1)企业偿债能力的相关变量
(2)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关变量
(3)企业年龄的相关变量
(4)企业所有制性质的相关变量
(5)企业所属行业的相关变量
三、数据来源与说明
1.数据来源与处理
2.数据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估计与结果分析
1.长三角地区债务融资成本空间分布状况
2.长三角地区金融市场行政边界壁垒的估计与分析
(1)省级层面行政边界壁垒的估计
(2)城市层面行政边界壁垒的估计
3.省际行政边界壁垒程度会更高吗?——省际与省内“边界壁垒”的比较分析
4.地方行政边界壁垒形成的原因分析
五、结论与启示
1.研究结论
第一, 配对城市间省际与省内市际行政边界壁垒普遍比较明显。
第二,从动态趋势来看,行政边界壁垒没有普遍减小趋势。
第三,城市平均省际行政边界壁垒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同一城市省际和市际省际边界壁垒的比较。
2.研究启示
(1)加强城市层面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协调推进
(2)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制度设计优势,通过加强跨区域金融机构的建设,逐步突破金融市场的行政边界壁垒
(3)强调金融一体化协调制度的评估和落实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方政府行为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承担[J]. 尹威,刘晓星. 管理科学. 2017(06)
[2]融资约束抑制技术效率提升吗?——基于制造业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 陈海强,韩乾,吴锴. 金融研究. 2015(10)
[3]金融市场分割、信贷失衡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基于效率和融资能力双重异质性视角的研究[J]. 罗伟,吕越. 经济研究. 2015(10)
[4]地理因素会影响中国企业IPO的成本吗?——基于“软信息不对称”的视角[J]. 刘江会,朱敏. 经济管理. 2015(10)
[5]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分析:信贷的扩散与极化[J]. 高杰英,游蕊.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5(07)
[6]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与政府控制[J]. 郑荣年.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3(03)
[7]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现状——基于银行存贷款关系的分析[J]. 魏清. 工业技术经济. 2010(01)
[8]债务融资成本与民营信贷歧视[J]. 李广子,刘力. 金融研究. 2009(12)
[9]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的构建[J]. 陈建军.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05)
[10]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与金融资源配置优化[J]. 李方. 社会科学. 2006(08)
本文编号:3042782
【文章来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21(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引 言
二、研究假设与实证模型
1.研究假设
2.城市配对
(1)省际边界相邻的配对城市
(2)省内市际边界相邻的配对城市
3.实证模型
(1)企业偿债能力的相关变量
(2)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关变量
(3)企业年龄的相关变量
(4)企业所有制性质的相关变量
(5)企业所属行业的相关变量
三、数据来源与说明
1.数据来源与处理
2.数据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估计与结果分析
1.长三角地区债务融资成本空间分布状况
2.长三角地区金融市场行政边界壁垒的估计与分析
(1)省级层面行政边界壁垒的估计
(2)城市层面行政边界壁垒的估计
3.省际行政边界壁垒程度会更高吗?——省际与省内“边界壁垒”的比较分析
4.地方行政边界壁垒形成的原因分析
五、结论与启示
1.研究结论
第一, 配对城市间省际与省内市际行政边界壁垒普遍比较明显。
第二,从动态趋势来看,行政边界壁垒没有普遍减小趋势。
第三,城市平均省际行政边界壁垒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同一城市省际和市际省际边界壁垒的比较。
2.研究启示
(1)加强城市层面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协调推进
(2)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制度设计优势,通过加强跨区域金融机构的建设,逐步突破金融市场的行政边界壁垒
(3)强调金融一体化协调制度的评估和落实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方政府行为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承担[J]. 尹威,刘晓星. 管理科学. 2017(06)
[2]融资约束抑制技术效率提升吗?——基于制造业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 陈海强,韩乾,吴锴. 金融研究. 2015(10)
[3]金融市场分割、信贷失衡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基于效率和融资能力双重异质性视角的研究[J]. 罗伟,吕越. 经济研究. 2015(10)
[4]地理因素会影响中国企业IPO的成本吗?——基于“软信息不对称”的视角[J]. 刘江会,朱敏. 经济管理. 2015(10)
[5]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分析:信贷的扩散与极化[J]. 高杰英,游蕊.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5(07)
[6]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与政府控制[J]. 郑荣年.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3(03)
[7]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现状——基于银行存贷款关系的分析[J]. 魏清. 工业技术经济. 2010(01)
[8]债务融资成本与民营信贷歧视[J]. 李广子,刘力. 金融研究. 2009(12)
[9]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的构建[J]. 陈建军.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05)
[10]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与金融资源配置优化[J]. 李方. 社会科学. 2006(08)
本文编号:30427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3042782.html